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与对策

2018-08-21 09:06王文俊
行政与法 2018年7期
关键词:南宁市实体经济

王文俊

摘      要:目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体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整体而言并不发达。以南宁市为例,实体经济在发展上尚存在需求不足、资源要素趋紧、持续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市场机制内在规律的周期性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等因素相关。因此,应从加大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以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政策精准度以推进工业及产业园升级发展、增强企业服务的针对性以提升企业实力、加大改革力度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着力推进。

关  键  词: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政策供给;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07-0057-09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同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由此可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基。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想借力于“一带一路”,关键就在于要促进实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学界对实体经济的界定已较为清晰,即实体经济是实际生产货物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包括房地产领域中用来“住”的而不是“炒”的那部分、大多数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信息服务、为生产活动提供的货物运输服务等。[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偏向于虚拟经济行业,[2]但从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无论中外,实体经济都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因此发展实体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战略。[3]已有的文献较多是从虚拟经济、企业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域案例分析等角度来研究实体经济发展的,[4][5]近两年则侧重于从货币政策、金融发展、资本市场与中国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研究,[6][7][8]部分文献还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实体经济发展进行研究。[9][10]有学者将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我国长期实行负利率、实体经济经营成本提升、非实体高利润行业的间接抑制、有效进入市场的不平等性、对农业发展缺乏足够重视、实体经济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氛围浮躁等七大因素,[11]并由此提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包括要“放、扶、逼、回归”,防范实体经济尤其是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以“实业兴企,产业报国”,认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是完善体制机制,因此要多管齐下,加快推进价财税改革、金融信贷政策改革和提供产业政策支持,以实体经济创新引领经济发展,[12]同时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避免发展低层次、高耗能、高污染的简单加工制造业,[13]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研究方法运用方面,在2000年左右较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而之后尤其是最近几年较多采用计量研究方法。[14]

二、南宁市实体经济总体情况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特别要突出定向、精准、有度,深化‘三去一降一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深入实施质量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在对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强实体经济,抓好制造业。南宁市作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建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因而以其为样本,研究实体經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之路,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实践价值。

(一)从经济运行来看,南宁市经济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从发展趋势看,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实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明显增强。2017年1-9月,南宁市GDP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2659.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5%;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29.87亿元和1059.00亿元,同比增长4%和9.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826.16亿元,同比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370.66亿元,同比增长8.7%;财政收入526.41亿元,同比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78.56亿元,同比增长15.3%;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3.40亿元,同比增长11.8%。

(二)从发展质量来看,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贡献不断增强

以产业园区为主体,南宁市工业、农业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越来越强劲。2017年1-5月,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完成产值842.16亿元,增长18.69%,占南宁市产值的57.52%,拉动南宁市产值增长10.43个百分点。三大重点产业①完成产值546.54亿元,增长19.16%,总量占南宁市产值的37.33%。深入实施“10+3”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新建的11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已完成选点。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企业业务收入增长33.92%。

(三)从发展效果来看,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南宁市着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网上审批大厅政务服务事项可上线申报率达到65%。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结合实际做好政策顶层设计,精准发力,推动降成本、补短板、优产能。针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薄弱领域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有效引导了资金投入,从而使城市发展资金、产业发展资金作用得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机制更加完善,地方政府資产负债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管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

⒉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加快。南宁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积极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及“两化融合”工作。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南宁市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工业技术创新取得较大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工业实验室等创建加快,目前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1家,数量居广西全区首位。3个新产品新技术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以上,其中,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右旋糖酐定量检测单抗试剂盒开发及在制糖业中的应用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化融合”得以大力推进,推动南宁市4家国家贯标试点企业启动贯标,完成30家企业“两化融合”专家诊断评估、56家企业“两化融合”对标引导。

⒊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进展顺利。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1-5月,南宁市三大重点产业增速高于南宁市经济平均增速。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1.75%;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8.93%,达到258.71亿元,拉动工业增长3.24个百分点。二是过剩产能化解取得阶段性成效。南宁市贯彻落实广西降本减负政策措施,修改完善涉及减免费用、财政补贴的内容,修订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出台南宁市去产能行动方案,推进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工作,同时还在企业登记准入、安全生产、新建(扩建)项目审批、用地预审等各方面控制过剩产能进入。

⒋重点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凸显。在实体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重点企业功不可没。2017年1-5月,南宁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358家,比2016年同期增加26家,完成产值1233.72亿元,同比增长18.1%,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4.9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1021.9亿元,增长13.4%,实现利润53.9亿元,增长13%,利润总量排名广西第二;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9%,实现产值258.71亿元,拉动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进出口额超1000万元的重点骨干企业达到82家,累计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占南宁市进出口额的96.96%。南宁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7家,南宁的农业生产生力军力量不断增强。

三、南宁市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6年,南宁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82∶38.54:50.64,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占比仍然不高。从财政收入来看,近几年南宁市土地出售、房地产开发的贡献率达7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南宁市的实体经济尚不发达。笔者认为,南宁市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三大需求总体不振

⒈消费需求趋紧不旺。一方面,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呈现回落趋势。2017年1-5月,南宁市限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02.81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虽然高于2016年同期0.82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出现下降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批发业龙头企业销售大幅下滑,拉低批发业增速。例如:因广西水利建设基金为营业额的千分之一、印花税为万分之二点四,而上海自贸区不用缴纳水利基金、印花税为万分之一,故广西投资集团银海铝业有限公司和其控股的广西广银商务有限公司为谋求进一步发展,将部分业务转移至上海自贸区,因此,这两家企业销售额较2016年同期缩减了近43亿元,拉低南宁市批发业销售额增长5个百分点。

⒉投资需求后劲不足。2017年上半年,南宁市固定资产投资逐月缓慢回落,工业投资、民间投资普遍回落,投资持续高位增长难度较大。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投资增速为18.9%,比广西全区增速低29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储备不足,南宁市纳入统计的项目比2016年同期减少3.22%;5000万以下项目完成投资中民间投资占80.4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放缓、大产业项目较少,缺乏新的增长点,二季度比一季度回落了7.9个百分点,且工业投资月度波动大多在6%左右徘徊,投资需求动力不足。

⒊出口需求增长乏力。南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新兴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外贸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减,部分老牌企业停产,出口产品和出口渠道单一,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弱化;跨境电商产业起步较晚,平台利用率不高;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贸易、科技、法制、金融等领域人才引进滞后,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不够完整,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二)生产要素约束趋紧推高企业成本费用

新常态下,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四率”(利率、汇率、税率、费率)、“三金”(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以及“两价”(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等变化因素叠加,不断抬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较低,产能严重过剩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矛盾突出,多数行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同时,融资成本和非税负担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率持续走低。2017年1-8月,南宁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1918.88亿元,同比增长15.2%,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2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金融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输血”效果不明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以物流业为例:由于对物流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缺乏土地、税收等配套倾斜政策,导致出现了物流项目用地难落实、城市配送成本高、物流标准化发展滞后、物流数据统计基础差等问题,限制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难度不断加大

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率总体不高,2012年至2016年,南宁市本级建设用地供地率距离60%的目标任务有较大差距。闲置土地查处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在职责划分、信息共享、协商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闲置土地难以及时查处到位。同时,在国土资源行政执法体系改革后,国土资源行政执法权限下放至各城区(开发区),而各城区(开发区)国土行政执法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涉及的退出清理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进展相对较慢,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

(四)企业创新缺乏持续动力机制

技术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之源,研发投入的比例是创新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2015年,南宁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0.94%,尽管与2014年相比提高了0.12个百分点,但与2015年全国同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7%①相比,偏低1.13个百分点。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这三大研发投入执行主体中,居首的是企业。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比2014年增长14.7%,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的44.54%,但是仅占其主营业务的0.48%。这说明南宁市以技术为主的创新驱动和投入力度不够,特别是就三大重点产业而言,由于关键核心、基础技术自有率低,从而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弱,持续动力不强。

四、南宁市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市场机制内在规律的周期性影响

作为广西首府的南宁市,同时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少数民族政策、北部湾经济区政策,具有政策叠加优势。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其经济增速放缓,原因之一就是受到市场机制内在规律的周期性影响。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与我国较为接近,其发展经验表明,市场经济带来的长期稳定的“开放红利”已逐渐消失,经济增速比前30年明显放缓。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以来,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双重红利使南宁市逐渐成为广西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机制固有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经济周期循环规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在一定阶段集中表现出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必然结果。

(二)产业转型升级过渡阶段不可回避的“阵痛”

当前,南宁市实体经济已进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双重转换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发展“阵痛”,主要表现为:部分原有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增长潜能已充分释放,虽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但还没有完全退出市场,如平板玻璃以及钒冶炼行业;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虽然高速增长,但总量偏小,其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瞻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性和基础性作用不够,短期内难以弥补产业转型升级过渡阶段导致的产业回落缺口。2016年,三大重點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78%、17.51%、9.25%,但在当年南宁工业投资中,除装备制造业占比较高达到27.16%外,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的投资占比都较低,分别占5.37%和5.6%。此外,南宁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结构处于转型阶段、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创新动能不足等因素也对实体经济保持活力、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供给侧主导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群体的生产生活需求结构和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15]在经济方面,个性化、小批量、环保低碳和及时性的需求特征日益明显,它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一些企业对收入增长后的新阶段极不适应,仍采用粗放低端的发展模式,不仅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无法拓展市场占有率。这种结构性矛盾也在调研中得到证明。例如:南宁市的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企业针对变化的需求练好内功,加强内部科学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精准供给,竞争优势相对明显;而一些主业优势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当前面临很大的经营困难。

(四)要素支撑和体制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红利明显减弱。土地要素紧缺,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倒逼一些产业高集聚区不断改造存量土地。劳动力供给总量由于人口再生产的长周期约束逐步降低,劳动力供给质量和结构仍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提振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仍然缺乏。资本市场仍有待规范和完善,金融体系改革滞后,资本配置效率弱化,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动力有待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运用平台急需搭建。政府在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方面仍需加快速度,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仍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实践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套用发展传统工业的办法,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要从过去应对经济过热、过冷的模式向稳定经济增长的逆周期常态化管理模式转变。

五、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突出改革创新、开放融合,动力培育、转型发展,以协调发展的思路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优效益、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推动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加快出台新兴产业园、工业园的扶持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加快出台工业转型升级政策,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尽快出台降本减负政策文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深化并实施“多规合一”改革,完善流通市场网络体系;做大做强各类专业市场,构建现代化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大力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产品交易中心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形成“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的产销模式。三是以加快创新平台为抓手,完善创新政策。加大对创新平台、创业孵化载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创新驱动战略找到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创新打造新产业、新经济。四是打通要素市场,引导要素进行合理流动,提高要素的供给效率,推动传统资源优势型产业兼并重组,鼓励、帮助企业转移产能、开拓市场。

(二)提升产业政策精准度,推进工业及产业园升级发展

一是抓好重点产业提升发展。落实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围绕重点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以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投资增长,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企业整体转移。二是促进园区升级发展。加快出台新兴产业园、工业园扶持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大力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跨越计划,改革、创新、完善工业园区体制机制,积极发展“一区多园”,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加工贸易发展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加快形成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带动工业产品进出口较快增长,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抓好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加快出台工业转型升级、加工业发展政策,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用足用好优惠政策,修订或完善降成本措施并抓好落实,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三)增强服务企业的针对性,提升企业实力

一是加大培育强优企业力度。重点研究制定亿元以上企业培育提升方案,争取每个产业扶持和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响亮、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壮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队伍,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企业上规模;重点加大对工业产品销售平台和渠道建设的扶持力度,创新推出服务工业品贸易融资模式,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良好基础。二是加大融资平台建设。使基金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以企业孵化投资、股债结合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用好企业贷款平台、商贸流通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助推企业的成长;积极挖掘产业优势,争取依托政府投資引导资金,设立产业基金,有效拓展工业发展融资渠道。三是推进以市领导为组长、部门为成员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服务队定期深入企业开展服务活动,并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培训、信用评级、信息化、管理咨询等服务,推动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创建品牌。

(四)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深化“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梳理降本减负政策,加快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制定配套措施,包括修改完善涉及减免费用、财政补贴的内容,修订并出台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等;精准实施去产能行动方案,推进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工作,加大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力度。二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持续推进国企改革,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抓好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在全面承接下放的核准权限的同时,认真抓好“接、放、管、服”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批事中事后协同监管。三是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等相关制度的落实,确保可颁证农户数达标任务完成;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以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建立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全面完成新增农民合作社和新增家庭农场的任务;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推动涉农产业电商化,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许光建,吴珊.如何看待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04).

[2]曾国安,曹文文.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3,(07).

[3]辜胜阻,庄芹芹,曹誉波.构建服务实体经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J].管理世界,2016,(04).

[4][10]黄聪英.福建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方向与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8).

[5]刘晓欣,宋立义,梁志杰.中国实体经济“账期”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1).

[6]张小宇,于依洋.美国量化宽松与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1).

[7]陈享光,郭祎.中国金融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16,(12).

[8]尹中立.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J].证券市场导报,2017,(10).

[9]吴晗,贾润崧.银行业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6,(12).

[11]李义平.实体经济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根基[EB/OL].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2-08-22/145020658.html.

[12]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4,(09).

[13]庞立平.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dzyx/dzyx_llsj/201704/t20170412_3483116.shtml.

[14]杨善奇.实体经济困境与思考——一个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6,(08).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7.

On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Areas

——Taking Nanning in Guangxi as a Sample

Wang Wenjun

Abstract:Recently,the real economy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areas is in the stage of transformation,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which is undeveloped on the whole.Taking Nanning for example,there are still such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s insufficient demand,tight resource elements,and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for continuous innovation.These problems are related with many factors:periodic impact of the inherent laws of the market mechanism,the phased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and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optimized.Therefore,it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increasing the supply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real economy,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industrial policy,promote the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parks,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enterprise services to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the enterprise and strengthen the reform in order to fully stimulate the market vitality.

Key words:real economy;development environment;policy supply;industria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南宁市实体经济
实体钱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秋姑娘来了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相敬如宾
重振实体经济
南宁市举办首届中小学古诗词大赛
怪树惊魂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