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陆军野战装备(上)

2018-08-21 07:18苏拉
轻兵器 2018年8期
关键词:雨披轻量野战

苏拉

轻量背包

越南战争中期以后,美国陆军最具代表性的野战用装备之一就是轻量背包。虽然该轻量背包从外形和设计上给人以很强的热带用装备的印象,但实际上其最早是为在极寒地使用而开发的。轻量背包的设计于1962年完成,制式采用是在1965年11月5日,1966年开始在越南作战的美军部队中配发,但数量较少,直到1967年开始在越南战场大量普及。此后,轻量背包在越南战争中的美军战斗部队内大量使用,一直到美军完全撤出越南的1973年才停止生产。1974年,美军采用新型的ALICE(多用途个人携行)装备,轻量背包更换成ALICE背包。

轻量背包由尼龙制背包和铝制框架兩部分组成,使用时将背包套在框架上,再由士兵背负。根据需要,背包既可以安装在框架的上部,也可以安装在框架的下部。

尼龙背包

背包采用经防泼水加工处理的尼龙帆布材料制作,质地厚实,容量较大,大约为M1961野战背包的两倍左右。

背包顶部设有一个大型口袋盖,口袋盖外侧印有“US”字样,表明是美国制式装备。口袋盖内侧最上方一行印有表示“内部装有说明标签”的文字。接着印有多行铭文,铭文的内容包括型号名称、合同编号、储存编号等。合同编号以DSA开头,编号最后的两位数字表示生产年份,但也有很多省略年份数字的情况。背包口袋盖内侧为双层设计,即口袋盖内侧又形成一个口袋。这个口袋内可以收纳地图和在雪地中使用的迷彩套等较薄的物品。该口袋的内侧还缝有一个说明标签,该标签为布制,长28cm,宽19cm,标签上的内容密密麻麻,包括背包的安装方法、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如果要了解标签内容,需将标签翻至外侧阅读。口袋盖外侧顶部的左右两侧各竖向缝制有一根口袋盖挂带。盖上口袋盖时,首先将口袋盖挂带穿过口袋盖下方的横向挂带环,再与背包正面左右两侧的口袋盖挂带上的金属卡扣合即可。

打开口袋盖,背包顶部一周穿过一根尼龙长绳,且顶部一周设有多个孔眼,尼龙绳通过孔眼穿过,并可收紧、放松。

背包正面中下部分左、中、右分别缝制有一个小口袋,口袋内侧的说明标签上写明:“小口袋用于收纳频繁使用的物品”。这一设计在早期ALICE背包上也采用,但后来的ALICE背包上则取消了附件包的设计。3个附件包中间的尺寸最大,长宽高分别为28cmx18cmx4.5cm,左右两端的尺寸相同,长宽高分别为19cmx12cmx4.5cm。3个附件包的顶端分别设有一个口袋盖,口袋盖上均在中间竖向缝制一根挂带,口袋上设有日字形金属卡。但是口袋盖挂带的顶端采用折叠的双层缝制,而这种日字形金属卡的两条细缝宽度太窄,因此口袋盖挂带顶端很难从金属卡中穿过,使用极为不便。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3个附件包并不是完全缝制在背包上的,而是仅左右两侧缝制,而上下为贯通的。

背包左右两侧上方和下方各缝制有一根挂带环。该挂带环中间用线与背包缝住,故而两侧形成环状,且两侧的环状各设有一个金属孔眼。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挂附各种附件。挂附附件时,两个扣眼可以挂附带金属挂钩的附件,而挂带环可以挂附带金属卡的附件,适用性高,使用方便。

背包左右两侧下方挂带环再往下,还各缝制有一根采用日字形金属扣调节长短的挂带,该挂带作为水壶固定挂带使用。

背包背面左右两侧缝制有两根用于将背包连接到框架上的挂带,该挂带采用日字形金属扣调节长短。背包上没有缝制肩部挂带,也没有任何安装肩部挂带的金属扣,表明该背包不能单独使用,只能与框架配合使用。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防水性,特为该背包配备了专门的防水包。该防水包上设有吹气孔,还可以当作救生圈使用。将防水包内衬的上边缘向下折叠4次,露出吹气孔并向内吹气,将防水包膨胀一半的大小,即可作为救生圈使用。

铝制框架

框架采用铝制管材制作,除了可以装备背包之外,还可以搬运其他物品,因此在美国陆军中也被称为物品支撑架。由于采用铝材制作,并且表面覆有酸化被膜,很难进行焊接,因此框架的各部件之间都采用铆钉进行连接。

框架左侧中部向内铆接有一个带有椭圆形孔的金属片。由于轻量背包最初是为了在寒冷地带使用而开发的,该金属片的作用是在使用雪橇时,固定M14步枪的携行挂带使用。该金属片的设计在初期型和后期型框架上略有差别。框架底端左右两侧设有两个大型凸环,凸环中间纵向设有一根竖杆。凸环的作用是为了固定框架的腰部挂带和后背垫带使用。

框架顶端铆接有3个金属片,同样,在框架中部的横杆上相应位置也设有3个金属片,上下金属片配合使用是为了穿过3根竖向支撑带。3根支撑带上均设有日字形金属片以调节长短。框架上部设有一根横向支撑带。

框架顶端通过日字形金属环安装有2根肩部挂带,框架底端左右两侧的大型凸环上设有腰带,腰带端头分别设有相扣合的金属扣,以相互扣合。

连接背包和框架时,首先要将背包顶部挂带连接在框架的横杆上,将连接背包的框架背负起来,再将框架上的肩带拉下来系在框架底端的凸环上,并将框架底端的腰带系于腰上扣合即可。

M1956/M1967野战包悬挂带

越南战争早期,美国陆军使用的野战装备为棉布制的M1956装备,但由于其使用棉布材料制作,加之越南多雨潮湿的气候,该野战装备淋湿后质量变重,而且干燥需要较长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陆军装备研究所以M1956装备为基础加以改造,并将制作材料由棉布改为尼龙,开发出一套轻量野战装备,其中包括手枪腰带、工具携行包、野战包、睡袋携行悬挂带、轻武器枪弹包、医疗包、指南针包、水壶套、野战包悬挂带等。

该轻量野战装备总质量仅为1.5kg,非常轻便。1966年1月开发出试制品,运往越南战场。自1967年5月开始配发在越南作战的美军特种部队及陆军师中的侦察中队,因此也被称为M1967野战装备。到1968年4月,在越南的美国陆军共订购了约20.5万套M1967野战装备,但是由于其生产困难,配发数量有限,不够供全部在越南战场的美军使用,因此军队将M1956装备和M1967野战装备混合使用。M1956装备和M1967野战装备中的野战包悬挂带是一项重要产品,两者虽然基础设计相同,但是细节设计上有很多改进。

使用时,野战包悬挂带需要与士兵腰带配合共同使用。M1956野战包悬挂带采用深绿色棉布材料制作,采用近似H形设计,因此在美国陆军手册上也被称为H式野战包悬挂带。

M1956野战包悬挂带中间部分横向布带呈梯形状,梯形带左右两端向上分别缝有一根较宽的长条形布料作为肩背带。为了纾解肩部背负时的压力,在肩背带上缝制有肩垫。根据肩背带长度的不同,M1956野战包悬挂带有3种不同尺寸的变型产品,分别为常规型、加长型和超长型。肩背带上横向设有一个布质挂带环,用于钩附件。肩背带的内侧印有铭文,铭文内容包括以DSA开头的合同编号、生产年份等。

两根肩背带的顶端分别缝制一根窄挂带,窄挂带上采用日字形金属扣调节长短,顶端设有一个金属钩,钩挂在士兵腰带的扣眼内从而将悬挂带挂在士兵身上。由于M1956野战包悬挂带服役年限将近30年,在这段时间内,金属钩的式样也发生了变化,初期样式为由一根金属丝弯曲而成的简易型,后期改为在M1910装备上采用的模压式金属按钩。窄挂带上设有多个金属D形环,可挂附枪弹袋、水壶套等附件。

梯形带左右侧向下分别缝有一根窄带,窄带上设有金属挂钩,用于从士兵后背与腰带连接。

M1967野战包悬挂带的设计与M1956野战包悬挂带的设计基本相同,但将使用材料改为茶色尼龙材料。除此之外,肩垫和使用的金属挂钩等设计有所改變。肩垫以挂带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通过布带缝有一个金属D形环,用于挂附睡袋携行包,下方通过布带缝有一个金属挂钩,用于钩挂M1967野战包。这一点相比于M1956野战包悬挂带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改进,因为M1956野战包悬挂带的肩垫上没有设置类似的金属环与挂钩,因此在悬挂带上挂附M1956野战包时需要使用专用的适配器。其肩垫内侧同样印有铭文,铭文内容中特别说明了使用的材料为尼龙。

轻量雨披及雨披内衬

在越南作战的美军士兵的主要制服中,除了最基本的热带丛林作战服和作战裤之外,还有一款重要的装备就是雨披。在越南战场的热带雨季,雨披是一件必不可少的装备,其除了可以当作雨具之外,还可以用作寝具使用。在越南战争初期,美军使用的雨披是1953年采用的带有帽子的09-207雨披。但该雨披为了进行防水加工处理,在表面涂覆了一层尼龙材料,特别是淋湿后容易反光,不利于伪装等。1966年,美军装备部在这款雨披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采用薄尼龙材料制作的轻量雨披,并在此后逐渐配发给美军部队使用。该雨披同时配有专用的雨披内衬,除了可以防寒保暖之外,将雨披当作睡袋使用时,必须配用雨披内衬。

越南战争时期配发的轻量雨披现存量非常稀少,因此在收藏市场极为珍贵。其大多数为深绿色,但是也有少数叶片迷彩式样外观的变型产品。雨披上设有帽子,帽子脖颈处采用一根细绳调节松紧,细绳两个端头安置在一个塑料扣内,塑料扣上设有按钮,向内压按钮即可拉动细绳,以调节松紧。雨披底端和袖口等处共设有8个扣眼,用于连接雨披内衬。

雨披内衬从1963年开始面向特种部队配发,此后逐渐扩展到一般部队。其上下表面为一层尼龙材料制作,印有军绿色迷彩花纹。上下尼龙材料之间夹有一层薄薄的聚酯纤维,聚酯纤维层具有较好保暖性。雨披内衬除了可以安装在雨披中使用外,也可以单独当作被子使用。将其安装在雨披内,还可以作为睡袋或帐篷,但气温较低时,该内衬的厚度不足以抵抗寒冷。

雨披内衬边缘经包边处理,在整个边缘的8处地方分别缝制有一根棉布制挂带,这8根挂带用于穿附在雨披的8个扣眼内,即可将雨披内衬安装在雨披上。安装时,将雨披帽子朝下放置在地面上,将雨披内里向外铺展开,再将雨披内衬铺展在雨披上方,将雨披内衬上的挂带系挂在雨披的扣眼上即可。

雨披内衬上缝制有一个长方形绿色标签。标签上的内容包括将雨披改造为睡袋的制作方法,以及由于雨披及雨披内衬采用尼龙和聚酯纤维材料制作,容易燃烧,必须防火、禁止吸烟等使用注意事项。

M1956装备中配有专门的睡袋携行带,用于将睡袋背负在士兵的后背。

该睡袋携行带由多根挂带组合成,主体呈井字形,需要与野战包悬挂带配合使用,挂附在士兵腰带上。井字形上方竖向两根挂带上分别设有一对按扣(子母扣),井字形挂带两侧通过金属D形环安装有两根短竖向挂带,该挂带的顶端分别设有一个日字形金属卡。井字形挂带中间外侧设有两根横向挂带,作为腰部挂带使用,横向挂带上设有日字形金属卡,通过日字形金属卡相互扣合并调整长度。

与野战包悬挂带连接时,将睡袋携行袋上方的两根竖向挂带分别穿入到肩背带衬垫中间的挂带环中,再向后折叠,将挂带上的按扣扣合即可。睡袋携行袋下方的竖向挂带与睡袋绑缚固定。

野战帐篷

美军在越南战场上使用的野战帐篷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野战帐篷的式样,帐篷搭建好后,左右两侧为三角形状,由于外形与狗屋相似,因此也被戏称为狗屋帐篷。居住时,美两名士兵一顶帐篷,一名军官一顶帐篷。

一套野战帐篷由两块帐篷布、两组组合式帐篷支柱、10根栓钉、2根拉绳组成。二战早期使用的帐篷上的支柱和栓钉均为木料制作,到二战后期分别改为采用金属制帐篷支柱和塑料制栓钉。组合式帐篷支柱母端顶端设有一个圆孔,子端顶端为三段式柱状,头部尖细。使用时,先将母端底端插入地下,再将子端顶端插入到母端顶端的圆孔中。

其他个人装备

由于军队的制服和野战用个人装备更贴近生活,因此这类物品在收藏市场上很受欢迎。本文在此介绍内衣、手帕和毛巾。

美军为在越南作战的士兵配备了专门的热带内衣。其分为背心和内裤,使用极薄的棉布材料制作,透气排汗,有白色和深绿色两种颜色。背心为四分袖的设计。内裤为平角裤,内侧顶端印有名称、编号等铭文。内裤尺寸从XS到XXXL共有7种。配发时,3条内裤为一袋,收纳在树脂包装袋中。

手帕采用同样的极薄棉布材料制作,正方形设计,边长为43cm。

毛巾为军绿色,采用棉布材料,但材料更厚,吸水性好。(待续)

编辑/王晓西

猜你喜欢
雨披轻量野战
并继竿之我见(四)
——轻量竿只有新手才用?
举花伞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轻量新能源汽车应用开关磁阻电机系统匹配的研究
我对轻量型并继竿的看法
彩色雨披
告别“文战”,来一场情爱“野战CS”
小小野战兵
小小野战兵
降低车用发动机燃油耗的高强度轻量气门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