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淮河分南北

2018-08-21 12:58李延尧
学与玩 2018年7期
关键词:洪泽湖分界线淮河

李延尧

古书《晏子春秋》曾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齐国的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为戏弄他,命人押来一个来自齐国的犯人,问晏子“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喜欢偷东西?”机智的晏子回答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淮河之南的橘子又大又甜,移栽到淮北,就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大概是水土不同,人到了楚国就会变坏吧。楚王反而自讨没趣了。看来淮河自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南北分界线。

热量降水造就自然南北

淮河發源于我国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主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总长1000公里,是我国七大河之一。1908年,近代中国地理学家张相文第一次提出“秦岭 淮河”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在地图上,人们把温度相同的地点连起来的线叫做等温线,相同降水量的地点连起来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淮河成为分界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淮河的河道轮廓正好在一月份0℃等温线和年800mm等降水量线上。

阳光和雨水对气候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淮河南北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树木四季常绿,而淮河以北为温带,树木到了秋天大多会落叶。橘子在南方能获得较多的光照,所以那边的橘子会比较甜。不仅如此,淮河还是小麦和水稻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的分界线。

生活方式呈现文化差异

在古代想要过河可没那么容易,像淮河这样一条宽大的河流,自然成了南北交流的屏障。所以在历史上社会分裂时期,淮河常常成为两个国家的国界。而在太平年代,江南地区水网密布,人们出行多乘船,北方地区道路平坦适于驾车,所以在淮安这座淮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城市里,一时出现了“南船北马”的盛况。

到了现代,我们已经用四通八达的高铁连接了南北两地,交通变得更加方便。然而两岸传统的风俗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如淮河两岸的方言呈现不同的特点;淮河以北的村落都比较集中,有纵贯南北的通道,淮河以南则多是沿河散落或依山分布;南北地区在节日风俗上也大有不同。

泗州古城沉沦水下

泗州古城曾是一个坐落在淮河之畔的风景秀丽、商业繁盛的城市。唐朝时作为中原襟喉和漕运中心,它是较为重要的军事要冲。然而在三百多年前,该地连下了七十多天的暴雨,古城被淹没在洪泽湖下,从地图上消失了。

古书上的淮河河槽很深,东流到海,并没有这个浩瀚的洪泽湖,形成洪泽湖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南宋。1128年,南宋将领杜充为了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决开黄河大堤,黄河水一泻千里奔流到淮河的水道里。黄河水里夹着一万多亿吨泥沙涌过去,堵住了淮河入海的通道。洪泽湖就开始慢慢变大,最终在那次暴雨中把泗州古城淹没入湖底。

治理洪灾,开挖水渠

自从淮河流入洪泽湖后就变得支离破碎,一面向东从非常窄的小河流入东海,一面向南通过大运河流入长江,排水非常不畅通。这就造成了历史上“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局面,尤其到了黄梅时节,淮河水就会暴涨,居住在两岸的人民就遭殃了。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中下游建了多座水库,又开挖了流向东海的通道,通过蓄水和排水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其中最大的通道——苏北灌溉总渠在农业灌溉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淮河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苏北灌溉总渠是淮河在东部的延长,所以现在我们默认“秦岭 淮河 苏北灌溉总渠”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猜你喜欢
洪泽湖分界线淮河
淮河
“中国·洪泽湖”渔业品牌发展观察
神回复
洪泽湖绿
洪泽湖渔家
险渡淮河
余有画说
余有画说
“西方”为何方?
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