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再谈谈死亡

2018-08-21 07:06何心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精神状态宗教信仰灵性

何心

许多患者对我提到,他们害怕“人死万事空”,害怕“灰飞烟灭”,害怕“什么都没了,就剩一捧灰”。这一特点,在没有宗教信仰以及没有灵性观的患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人类是有朴素的守恒观的。所以,生命末期的患者,他们对死后的生活也有着种种的想象。有时候,他们会问我:“医生,你说人死了以后会去哪儿呢?人真的有来世吗?转世投胎是真的吗?”

当然,这些问题谁也无法回答。我觉得,可以参考患者本人是不是有宗教信仰。如果有,我们就根据他们的信仰去做一些探讨;如果没有,我们就陪他们去讨论一些他们的想象。

我的一位直肠癌患者有着宗教信仰,他非常重视死亡的仪式。他相信,特定的死亡形式可以获得今生更好的解脱以及来世更好的轮回机会。于是在咨询中,我们探讨关于死亡仪式的安排。当安排好一切,这位患者进入到了一个平稳安定的精神状态。甚至,当提起在老家有可以土葬的回民公墓时,他的脸上浮现出宽慰的笑容,说:“现在还有条件享受我这待遇的,只怕没有几个人吧。”

还有一些患者,更关心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关心自己死后人们会如何评述和追忆自己;自己这一生活得值不值,留下了怎样的回忆,对别人有着怎样的贡献等等。心理学上把这称为“人生统整”,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把自己的生命历程再重新整合一遍,赋予这一生独特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在这个时期,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你会发现他们是喜欢聊天的,尤其喜欢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会谈那些自己的骄傲或者遗憾,那些难忘的人或事。对他们最好的心理支持,就是认真地倾听。

他们可能会一遍又一遍地诉说同一段人生故事,而每一遍又会有点不同。那些不同的地方,常常是他们对过去经历所做的美化。他们由此看到自己喜欢的样子,在记忆中,成就自己所认可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心理陪伴者,我们一定不要提醒他们说,这个事情你上次已经说过了,他们说十遍,我们就听十遍。因为每一遍,他们都在内心处理一些没有完成的心愿、他们还有留恋的情感、他们的那些美好回忆。我们都陪伴着,为他们成全这生命最后一程的温暖。

还有一些患者,更担心死后亲人的安排。

我的一位肺癌晚期患者是家中的獨子,也是一对儿女的父亲,多年以来一直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患病后,了解到自己的生存期大约在18个月。他曾经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家人减轻一些经济负担,但又舍不得家人承受失去自己的痛苦。在咨询中,他把这些担忧和恐惧都说了出来。我们用了五次咨询的时间,帮助他对家人的未来生活做了打算和安排。

他鼓励妻子重返工作,为父母选择了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他约谈了身边的几位好友,请他们做孩子的“干爹”,拜托他们代替自己出席孩子今后的重要人生时刻,比如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和婚礼。做好这些安排之后,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缓和下来。最后一次咨询时,他对我说:“孩子的事我想明白了,没关系,以后就算我不能再爱他们了,还有别人替我爱他们。”

可能,有一类患者是我们帮不到的。

他们本身可能无法接纳这样的现实,在生命的末期他们还一心想着,我不想死,我要治疗,不管有没有希望,我都要治下去。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不要冒昧地去跟他们谈论死亡。虽然这是他们很快就要面对的现实,但他们心理层面非常抗拒,无法去触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要勉强他们,不要冒昧地去提起。在无法提供帮助的时候,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

所以,死亡这件事怎么谈,该从哪个角度谈,或者能不能谈,其实都取决于每个患者具体的心理状态、对待死亡的立场,以及个人的灵性观。

猜你喜欢
精神状态宗教信仰灵性
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荷品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还不都一样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体育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信仰的力量”
道不远人楼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