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剧的套路

2018-08-21 07:06达伯·霍尔斯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延禧生育

达伯·霍尔斯

最近在看网络热播剧《延禧攻略》,搜了一下,在淘宝上它带火了十八子手链、一耳三钳、绒花、平安扣。从带货能力上来看,就知道这部剧美学品质还行——除了高贵妃的猪八戒同款珍珠衫“网纹红富士”是例外。是啊,如果妆化不好看,谁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呢?

有网友说宫斗剧就是女性的武侠剧、职场剧,都有道理。《延禧攻略》在情节上就比较酣畅淋漓。女主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少了些职场虚与委蛇的姿态,满级全开,能发现奸计于未萌,消弭大祸于无形。看这个戏基本不会憋屈、气恼、着急。女主的角色设定好,冷眼、热心肠,所以不会因为世界亏待了她,就发生突变,画眼影黑化。

这几年我至少在三部同产剧中看到,女主一到誓要报仇雪耻,就说出《半泽直树》的台词“十倍奉还、百倍奉还”。所以我进入了一个怪圈,一到相应情节就莫名期待这句话的出现,而这句话一旦真的出现,我对该剧的印象就会减分。《延禧攻略》中女主有时略显聒噪,但编剧没给她设计这句套话,令人感动。

从整体来说,这部戏还是有套路。拿最近TVB以成语接龙闻名的《宫心计2:深宫计》来做对比,两部戏中,女主都是为了找姐姐或找姐姐的死因入宫。不过,《深宫计》中姐姐还没找着,女主就自顾自地去谈恋爱了,而《延禧攻略》这条线索有头有尾,女主还是有点责任感的。《深宫计》中皇后害妹妹毁容的戏码不新鲜,而《延禧攻略》的皇后则成为女主姐姐的化身,在情节上形成了一个复奏。

再一个套路就是青梅竹马爱得深,《深宫计》里女主对小哥哥就有很强的执念,这是偶像剧惯用桥段,屡试不爽,远的像台剧《海豚湾恋人》,近的像高糖韩剧《金秘书为何那样》。《延禧攻略》也有,就是娴妃和弘昼童年时的一饭之思。

所以情节的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排列组合。但好坏全在斟酌用最上。《百譬喻经》中有一个故事: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意思就是,不能因为放了盐好吃,就把盐当饭吃。桥段好用,也不能食而不化。

很多人像看互文一样看待《步步惊心》《宫》《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还珠格格》,将里面的人物对上号,排成线。这对于理解历史而言,可能意义并不大。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看快意恩仇,至少是有助于扫扫胸中不平之气的。

以前上学时,在《礼记·檀弓》孔颖达疏中看到了一段东汉经学家郑玄对后妃制度的理想化设想,当时数学尚好的我发现它是一个数列,但即便如此规整,大概还是消减不了今人对皇帝后宫大乱斗的无限臆想。

信息过剩

闫晗

上世纪90年代,我表哥在一家鞋厂工作,工厂效益一般,资金周转不灵,便用实物抵工资,拿回十几箱鞋。那鞋是一种女式布艺凉鞋,白底黑花,年轻的姑娘穿着略嫌老气,老年人穿着又嫌过于白,不耐脏。

表哥家住农村,街坊四邻都需要做农活儿,没人愿意要这种白底的布鞋——塑料凉鞋多好啊,沾上泥了用水冲冲就行。那么多鞋堆积在家里太占地儿,最后大妈只得分给亲戚们,所有人一起帮着卖。只要底价三块八,收回成本就行。

那阵子,只要家有亲戚在工厂工作的,大都帮着买过和卖过东西,毛巾、床单、收音机,大多是日用品,生产出大最不被市场需要的产品,只能回到工人手里。食品类的倒好一些,消耗得快,只要不是太难吃,总能解决掉。有个表叔在罐头厂,做出口的海鲜罐头和水果罐头,基本不需要大家帮着卖。

后来来了一波下岗倒闭潮流,跟不上时代的产品迅速被淘汰,表哥工作没了。大家哀戚之下也早有苗头——本来也常常接不到订单,没活干,产品自己亲戚都嫌弃。像那种笨重的收音机,带着出门不方便,家里又都有了电视,谁还需要呢?到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或许能卖出去,娃哈哈的宗庆后就曾坐着绿皮车从浙江到湖南去卖电扇,人和电扇都挤在厕所里。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宗庆后的呀。

这让我想到一个媒体朋友,他最近每天在朋友圈刷屏求转各种文章。他们报社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领导给职工布置了考核任务,每月要求几篇阅读量过几千,几篇过万。他过万的任务好几个月没完成了。朋友特意叮嘱说,大家一定要打开一下再关闭,能点个赞更好了。摊派的任务繁重,只能依靠亲戚朋友了,这就跟当年帮表哥卖凉鞋一样。朋友说得惨兮兮:绩效工资做一个版50块钱,一旦发现错别字扣500——有时候一个月下来,还得倒找单位点儿钱呢。

如今信息过剩,许多信息生产者梦想做出爆款,事实上,获得利益的只有前百分之几的大号,大部分内容都不被大家需要。怎么办呢?除了硬性考核KPI,也有公司花钱刷流量。我妈的老姐妹群里最近流行一种赚钱方式,看新闻赚钱,在某些WP上阅读并转发文章是可以赚到几毛或几分钱的,通过“收徒”的方式拉人注册,发展下线会有额外奖励。反正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的是时间,一毛钱也不嫌少,比捡塑料瓶卖废品划算。

时代变了,却也有些事情没变,总有生产过剩,推销的产品由实物变成信息。生产信息的人在千方百计争夺有限的注意力,人人焦虑,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有了流量,才可以去跟投资人和广告商展示“形势喜人”。

可是,如果没有真实的数据支撑总是难以为继。有个新媒体的朋友说,自己公司的APP烧了太多钱,如今要停掉了,这样也好,反正输送一些垃圾也没啥意义,还净扰民了。

行动起来,为国生育

上川

我妈作为中国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之一,保留着见缝插针、种瓜种菜的农村妇女优良传统。搬进高层楼房多年,我家阳台在她精心耕耘下成了一个小菜园,用不到5%的面积,供应了爸妈全年的韭菜、大葱、小葱、小白菜。

大花盆里韭菜噌噌地长,但我妈坚决执行不让韭菜长第二茬的基本政策,割完一茬就连根拔了——为了保证供需平衡。这两年我爸退了休,三餐都在家吃,亲朋来客也比以前多了不少,眼看菜就不够吃了。我妈就让它们放开了长,但这样菜反而长得慢了,估摸是土的肥力不行。我妈嫌为了这点菜去买化肥不划算,她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去小区旁的公园里池塘边再刨点泥,换了土就行。

菜不长了,可以换土。但是在某些事上,我妈认为我不如菜。什么事呢?生娃。

以前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只能硬着头皮改一改,所以我家就我一独子。时隔三十年,我妈偶尔还念叨,要不是那啥,我当年还会有一妹妹……这两年政策放开,我妈天天追在我屁股后面嚷嚷,国家政策好了,放开了,生俩都可以,你咋一个都不生?

我生不生这件事儿,在我妈看来,主要靠政策。在“只生一个好,国家给养老”的时代,我曾天真地以为,生不生(一个)孩子是天然权利,也是个人选择。生,不造福第三人;不生,也不祸害社会。

前几天,身边有女性朋友突然在各种群里帛联,要为“是否允许单身女性在国内接受人工生殖辅助”投票。记者去采访有关方面,他们表示现行法律并未禁止单身女性生育,另一方面说还要研究研究,原因之一是“与传统风俗观念不合”。

媒体发起了网络投票,也算为政府分忧,主动进行“研究”。可是,我作为男性,虽不能百分百理解不同女性群体的生育观,但感觉人对于自己身体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天然权利。什么时候开始,对自己身体的处置,需要经过别人投票同意了?

其实,我们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带来的各种压力。最近《人民日报》都急了,喊话“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我顿觉羞愧,深感自己是国家的罪人。都到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了,咱就别再磨唧什么“不符合传统风俗”了。女性社群在这轮给予单身女性生育权的投票中非常积极,可谓“喜大普奔”。要是有关部门顺水推舟,把同志婚姻、代孕代育合法化问题一并解决了,又能为振兴生育事业增添一支生力军,多好。

让愿意生育的人都去生育吧。一句话:无论已婚离异还是单身,只要他们愿意,生,就可以造福全社会;不然,像我这样的人万一一直不生,对不起爸妈,也对不起国家。

猜你喜欢
延禧生育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国家医保局: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
近三年,中国女性生育年龄推迟一岁
测你会足《延禧攻略》中的哪个角色
2018年,香港最关心《延禧攻略》
二胎来了生育保险你不可不知的10件事
测测你会是《延禧攻略》中的哪个角色
《延禧攻略》助推港人游内地
调查
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