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

2018-08-21 02:41高光明
新农村 2018年6期
关键词:菌源斑病抗病性

高光明

近年来,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给农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在玉米生产中。造成玉米产量严重下降。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时间是从出苗到抽雄开始。最严重的时期是在抽雄之后。从抽雄后期开始玉米下部叶片出现病害,慢慢发展直至造成病情蔓延。大斑病对玉米的危害极为严重,其发病原与生玉米育期间的温湿度有关。病害由细菌引起。病原体是大斑突脐孢菌,对玉米的叶部影响最大。本文通过对此疾病的研究,针对其发病原因和症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

1,1气候原因。气候和环境以及土壤对玉米生长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对这几种因素的成分要求又不一样。当各种因素满足菌源产生的环境要求时。气候将成为玉米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当温度在25%左右时,空气中的湿度达到90%以上时,此种环境对孢子的生长非常有利,在夏季雨水比较集中时,降雨量大于玉米生长的标准,会引起玉米大斑病的快速感染和传播。

1,2栽植原因。玉米在栽培和种植时。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不当也是造成玉米大斑病的因素之一,玉米在种植过程中,保持科学合理的植株距离是保证农业生产高产的重要原因。但是,有些种植户为了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种植植株过密。导致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不能有效通风。玉米下面的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植株发育不良,抗病菌能力下降,导致大斑病发生。

1,3抗病性原因。由于不科学的种植。造成玉米品种的抗病性降低,也是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原因之一。由于农业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特征,同一片田地每年要进行多料耕种,如此以来造成了农作物品种的整体抗病能力下降。同时也会造成土地土壤的各项指标发生变化,造成玉米大斑病的产生。根据对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其在抗病上有较大差异。

1,4菌源原因。当玉米生长周期完成以后,田间会有大量的植株残留,农户需要对残留植株进行人力清除,由于植株中有一些营养成分存在。很多农民选择把植株浅埋在土壤中作为粉料留在田间。这就造成了大量病菌存留的原因。由于部分病菌附着在残体植株上,成为来年玉米大斑病感染的重要源头。因此在玉米周期结束以后。农民应将田间的植株和秸秆清理干净,避免菌源遗留在田间导致病害再次发生。

2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及措施

2,1合理轮作。由于近年来玉米销售量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较大。因此很多农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玉米的种植中连茬种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一块地会出现连续多年种植玉米都不倒茬,如此便造成玉米大斑病发病几率的提高,因此在種植过程中应合理轮作。同时应在秋季耕种之前对土地进行深翻处理,消灭埋藏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和菌源,也可以有效的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将病残体和病源菌深埋在土壤下。当玉米收获之后,清理掉田间所有的病残组织。在来年开春之前处理掉所有残存秸秆,防治玉米螟的发生。

2,2强化管理,规范种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玉米种植户对玉米的生产拥有较多的实践耕种经验,但是由于农民对专业的种植知识缺乏,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还缺乏了解。为了防止大斑病的发生。应加强对玉米田间的管理力度,农户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其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变化,掌握玉米生长规律,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的规范化程度,有效提高病害防治。由于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对营养的吸收量有所不同,因此在各阶段对肥料的需求数量不同,如果营养供给不足易造成植株脱肥现象,导致大斑病发生。基于此农业种植户应根据实际种植情况,掌握玉米的生长需肥规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增肥供肥,保证玉米生长期间的营养供给。提高玉米的抵抗能力。

2,3严格病源控制,加强药物管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大斑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由于菌源的存在导致的,要提高玉米的抗病性。保证高产就必须对菌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必须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残留秸秆,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确保玉米的生长环境无残留病菌。

2,4选择抗病性能高的品种,提高防治效果。玉米品种的选择可以降低大斑病的发生。好的玉米品种其抗病性越强,因此在种植玉米时,农户可选择丰产和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种植中合理的搭配品种,各相关农业研究部门,可根据往年对大斑病的发病指标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提供给农民有效的防治技术及措施,提高防病治疗效果。

2,5加强中耕除草工作。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中耕,增强土壤的通透性能,可以促进玉米的根部发育,提高玉米植株的长势,还可以增强玉米苗的抗病能力达到壮苗效果。对玉米田间的杂草进行清理。可以增强植株的水分、光照和营养的获取。同时还能清除病菌的附着,清除病菌的生长环境,改善田间的局部气候。

2,6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通过对大斑病的研究。其病害是由病菌引起,因此针对其发病机理,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喷洒杀菌药进行有效的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时期多为玉米抽雄前后,在此期间如发现田间病株达8成以上就必须进行药剂防治,可采用药剂喷洒方式,选用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地用药65公斤左右,间隔7到10天喷洒一次,连续精细3次。

3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有效的讨论和研究,在以后的种植中,为农户科学的种植和病菌的防治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在种植过程中,农户应重视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农牧局农广校056400)

猜你喜欢
菌源斑病抗病性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膜醭毕赤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抗病性的诱导
一氧化氮参与水杨酸诱导的采后番茄果实抗病性反应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小斑病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