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研究

2018-08-22 11:21冯婕弓箭
上海城市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东街骑楼惠州

冯婕 弓箭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居民非物质文化遗迹,它的一个关键保护要素就是社区集体意识的营造,让居民有归属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街区的保护改造更新中来。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出发,以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为例,在社区营造内容、营造机制、营造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之路摸索出一个新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在逐步加强旧城更新的力度,给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充足的居住空间和宜人的居住环境。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等)记录了城市个性的发展和演进,是城市底蕴和魅力所在,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历史文化街区与其他历史文化遗迹的不同在于它是居民生活的非凝固的文化遗迹,因此,对街区的保护更新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社区集体意识的营造,在街区复兴的过程中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营造”这个词起源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泡沫经济之后,日本通过社区营造打造了一批新城乡。日本社区营造最宝贵的经验是:不是完全依靠政府部门,而是尽量地发动当地居民,同时成立“社区营造协会”“故乡会”等各种执行机构。社区营造的革新在于让社区居民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改造中来,承担责任并获得利益。[1]

近年来,社区营造思想传入我国,核心思想就是“让社区居民具备自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自己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挖掘居民自我价值,增加居民信心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改善社区环境,并促成居民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社区自治,建立永续社区。

一、基于社区营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特点与优势

(一)保护主体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体主要为政府、开发商和居民,而社区营造则强调发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政府、居民、专家、NGO等第三方组织都要参与进来,广泛的公众参与使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成为属于居民的和谐家园。

(二)保护对象的多样化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要着眼于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护、空间肌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等。社区营造强调的保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外,还注重对居民的保护,保护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和环境,加强居民与居民、街区之间的情感联系,注重街区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社区营造加入到历史文化街區保护更新中是更为多元全面的保护更新。

(三)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而短期内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收益也会很少。目前有些部门为了经济效益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商业街区,对历史文化街区造成很大的破坏。街区需要发展,但不是盲目发展。

社区营造应该强调对原住民的保留以及街区原有居住功能的延续,挖掘街区深层次的资源,并让居民参与进来。通过各方的努力,街区得到保护与复兴,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各方在营造中得到共赢。[2]

二、惠州市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惠州城发迹于东江和西枝江交汇之处,因水运带来的便利通商条件,逐步发展成为岭南地区的重要商埠,同时在广府、客家和潮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大文化交融的惠州文化。繁忙的水运贸易成就了惠州,也影响了其城市格局和街道的兴衰。惠州老城经过历代建设、变迁,内涵丰富:既有明清以来的广府、潮汕、客家民居和城市建设遗迹,也有近代以来引入的骑楼街、洋楼等西洋建筑元素。惠州历史城区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其历史遗留建筑的风貌特色也各有不同,而水东街是惠州唯一的骑楼街,主要体现了惠州的东江商埠文化。

惠州市水东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东江南岸,上塘街以北,是惠州市五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规划占地面积约7.1公顷。现状总建筑面积约13万km2,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镇记号),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处(上塘街李屋),历史建筑16处,历史街巷10条,风貌与肌理较好的骑楼与院落民居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图1)。

与全国许多历史街区一样,水东街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建筑年久失修、私搭乱建严重、产权纷繁复杂、业态水平较低,原住民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等问题。其区域的复兴对于惠州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城市记忆的传承和传统生活的延续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一街挑两城”的独特格局

水东街形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自开街就是惠州的繁华商街,同时也是联通东江的重要码头,是往来货物转运交易的重要场所。明万历年间,归善县治所从府城迁至桥东白鹤峰下,自此,府、县两城隔江相望,由两城之间的水东街连接府城的十字街和县城的县前街,构成惠州独有的“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格局(图2)。

(二)街区形成的历史演变

水东街在明清时期主要由典型的院落民居构成。1928年民国时期,水东街两侧扩建,整改为骑楼竹筒屋建筑,街巷因此拓宽改造为统一规划的骑楼街。抗日战争期间,水东街惨遭日军轰炸,大部分店铺和骑楼都毁于战火。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加上其发动内战,导致国民经济崩溃,惠州许多工商业主纷纷将资本转移到香港等地,历经300多年沧桑的水东街走向衰落。目前的水东街两侧骑楼,大多为战后重修而成。

(三)产权复杂的文化街区

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产权极其复杂,有私房、单位代管公房、房管所公房等,不同的产权关系使得不同的居民对街区保护改造的态度也不一致。而在现实中,许多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热情的丧失,也是街区房屋以及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

(四)街区居民的参与度低

在惠州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水东街具有历史价值的一些文物、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已破旧不堪。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很好地传承其历史意义,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复兴。而在更新的过程中,由于水东街街区中的居民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街区的更新工作或多或少影响或损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 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进行社区营造的内容

(一)明晰产权,留住原住民

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产权极其复杂,由于产权关系不同,居民对街区保护改造的诉求也不一样。随着居住环境的日益恶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迫在眉睫。因此,要尽快明晰产权,划分实施单元,才能让居民对所居住的房屋以及周边的环境有归属感,并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的热情,自发地参与其中。

(二)延续街区传统肌理

对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强调对其空间肌理和建筑形式的延续,而空间肌理的延续包括对水东街独特的“一街挑两城”“骑楼街”“梳式肌理”建筑的布局方式、传统街巷的尺度等保护,建筑形式的延续包括对水东街开埠建筑风格、沿街骑楼、竹筒屋等形式、材料、色彩等方面的保护。空间肌理与建筑形式是一个街区最核心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街区的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对二者的保护应是最基本的保护。

(三)营造文化氛围

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有许多属于历史街区里的传统文化,例如特色技艺——惠州剪纸、元宵舞龙节庆演出等,需要得到发扬。另外,街区内居民活动形成的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政府或者企业要定期组织一些文化推广活动,或通过类似NGO或者居委会这样的组织定期举办一些社区文化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其中,以营造良好的街区文化氛围。[3]

(四)促进街区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很难实行产业发展。对水东街的保护更新主要建立在对其特质发掘的基础上,其特质包括外部风貌的可观赏性、内部空间可利用性、文化的可发掘性,从这几个方面促进街区经济发展,同时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以及投资者,使经济得以复苏。

四、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社区营造机制

(一)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水东街改造更新的参与人员大体由以下几部分人组成,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当地居民、第三方组织等。

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员:负责制定旧城更新改造各项政策、资金的筹措、协调相关部门的意见。

规划设计人员:根据项目进度完成各个时间段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后期街区建设中,对居民自建及其他相关活动提供一定的程序解释和技术支持。

当地居民:对水东街的改造更新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规划允许的范围内改造具有自身所有权的建筑及环境。

第三方组织: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单个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十分有限,而由居民合作形成社区团体,由团体来参与社区事务的效果很显著,同时也会形成居民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居民的积极性。因此,在水东街的保护更新过程中,由政府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当地居民代表等组成的水东办,为街区保护更新提供技术决策等方面的支持。

(二)“留有余地”的设计模式

水东街街区更新确定社区居民可以自行改造的范围、程度,以及禁止改造的项目,同时在居民自行改造的范围内提供几种方案以供居民选择。

比较而言,不允许当地居民对自己产权的建筑、周边环境进行任何改造,这种固定化的模式,拒绝了居民根据日常生活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对空间环境做出调整的可能,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且不人性化的。水东街在保护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给居民的后续自行改造适当留有余地,以供居民未来根据实际需求和变化进行适应性建设。[4]

(三)形成完善的融资渠道和资金循环利用制度

以往历史文化街区完全依靠政府拨款的方式只能用于少数的试验项目,要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全面更新及复兴,需要从政策和制度方面来保证旧城改造更新的可行性以及未来实施的力度,这些政策和制度包括参与人员的选择、公众参与的开展、资金的筹措和使用等。

由政府拨款,设立水東街街区更新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历史建筑修缮、公共环境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等项目。

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共同出资进行街区更新改造,建议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运作,成立例如NGO这种非盈利性合作组织,在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方式,共同参与到街区更新改造当中来。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居民参与”这种改造机制,街区更新进一步被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良性轨道上来。

开辟其他融资渠道。街区改造除了依靠政府预算专项资金直接拨款外,还应通过市场来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途径。

(四)搭建各方参与平台

为了促进公众更好地参与到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来,需要搭建多元的有效参与平台,使得公众的意见不仅仅流于表面,而是能够被政府及相关部门所采纳,并纳入更新改造最终方案的实施中。另外,多元化的参与平台还能保证为不同背景的公众提供更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更新保护方案,使得水东街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更加有效充分。例如,在水东街街区更新改造的每个阶段,按照相关的行政程序,组织听证会。而这样的听证并不仅仅是走个形式,要保证听证会的质量,让公众与政府之间能够有效地“对话”。这就需要在组织听证会之前,专业人员将会议的议题、背景详细介绍给公众,将规划的方案、相应的程序对公众进行讲解,并对公众的疑惑进行解答,帮助公众对街区改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要在一系列相关准备工作之后再进行听证会,以保证听证会的质量。[5]

五、 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进行社区营造的启示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不是大拆大建。街区与现代化建筑相比是很脆弱的,是亟需保护和细心呵护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并有序推动。

其次,任何营造工作都需要公众的参与,尤其是生活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居民。因为这些居民是街区的灵魂。对于街区的保护更新的工作应该有政府、设计人员、居民、社区组织的四方决策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各方对街区的认同感,才能共同参与到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去。

最后,在今后的街区保护改造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来塑造街区的持久魅力。根据街区自身的传统特色,充分发掘街区文化价值,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梁菁.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台湾历史街区复兴研究——以台北大稻埕历史街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

吴俊.基于社区营造的杭州湖边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浙江大学,2016.

魏成.社区营造与古迹保护——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古迹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规划师,2010(12):224-228.

郁元.社区总体营造规划与执行之差异探讨——以集集镇经验为例[D].桃园:中原大学,1999.

陈乃华.非政府组织在规划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以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09(7):56-57.

责任编辑:王世燕

猜你喜欢
东街骑楼惠州
“孔雀公主”拍照忙
肯定比哥哥写得好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东街
骑楼人家
武汉市青山区武东街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骑楼的故事
话说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