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与市场化程度关联性研究

2018-08-22 07:48杨晓璇洪名勇蔡艳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市场化工业

杨晓璇 洪名勇 蔡艳

摘要:文章基于面板协整法运用2000~2014年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面板数据测算了全国分地区工业产能利用率,并结合地区市場化指数探索中国区域工业发展在市场化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对中国当前工业产能过剩现状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个典型事实: 2000~2014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与市场化指数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在市场化程度不高时,市场化指数的增加有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高,而当市场化程度到达一个临界值后,它对产能利用率的作用转为负。为改善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状况,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政策,并继续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加快东部产业向内陆转移。

关键词:产能过剩;市场化;工业

一、引言

中国市场化改革三十余年来,国民经济依赖于工业部门的发展迅速增长,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要素禀赋的不同使得中国区域发展产生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依赖于工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则通过区域生产力的高低体现出来。在以往有关中国工业生产状况的研究中,关于中国工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状况已为众多学者证明,且大部分学者从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着手深入探讨了引发中国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潜在原因,但是,少有研究聚焦关注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对工业产能利用情况的影响,从而也无法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中国区域间产能利用差异的详实背景资料。

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2000~2014年全国30个省及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及西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面板数据所测算出的全国分地区工业产能利用率对中国工业生产现状进行事实总结,并结合地区市场化指数探索中国地区间产能利用在经济发展差距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为有关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背景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学者们通常用产能利用率的大小来衡量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在以往的大多数文献中均发现了中国制造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且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属于重工业领域,如钢铁业、重化工业、光伏产业等。而对于引发产能过剩的原因学者们则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周期、市场因素、行业资本结构及政府干预四个方面(林毅夫,2007;董敏杰,2015;张新海,2009;徐朝阳,2008),少有学者从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对产能利用率高的影响角度进行探讨。

应该明确的是,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作为一系列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包含了政府职能身份转换、推动经济非国有化、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培育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它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推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如樊纲利用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定量考察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时就发现,1997年至2007年期间,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年均1.45个百分点,而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度则达到39%,也在另一方面带来了地区和产业发展差距的扩大并进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那么,具有产业发展差距的各省份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企业生产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张杰利用1999~2007年间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从中国各省份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及市场分割两个角度研究了市场化转型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生产率,他发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地区的企业拥有相对较高的生产率,即市场化进程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同样的,毛其淋通过对1999年至2007年中国31个省市地区企业平均生产率与市场化指数进行拟合以探索区域产业差距是否与市场化进程相关时发现,市场化指数与地区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张杰与毛其淋二人均采用地区微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加总得到省份地区的生产率来分析市场化进程中的企业生产问题,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倘若从衡量产能过剩的产能利用率的角度而非衡量技术进步的全要素角度来看,这种市场化进程与企业产能过剩之间又该是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目前学术界关于此类的研究相对较少,董敏杰在对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将衡量市场化进程的市场化指数作为其中一个解释变量放入其分析方程中,并发现市场化程度与产能利用率正相关,但其并未对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而本文将细致考察各省份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工业产能利用水平所存在的差异,探索市场化程度的不同是否会对产能利用率产生规律性影响,并试图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三、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产能利用率测算方法

尽管已有研究中对产能过剩的测度有了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各有优劣。在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理论基础的条件下,本文借鉴何蕾(2015)所采用面板协整法对中国30个省(市)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

通过回归便可估算出产能并进而求得产能利用率、资本—产出比。

(二)市场化指数测算方法

由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这种复杂性直接导致了衡量市场化水平缺乏一个权威的标准,为此,樊纲等(2003)特别构建了一个以5个方面、23个分指标为基础的评估市场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在本文中,我们结合樊纲《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1版》中2000~2009年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数,进一步对2011~2014年的市场化指数采用插值法进行推算。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样本区间为2000~2014年,选取全国除西藏及港澳台以外30个省(市)工业的相关数据计算其产能利用率。

1. 实际产出(Yi) 本文以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行业实际产出的衡量指标,各省(市)名义生产总值将依据各自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换算成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工业总产值。

2. 资本存量(Ki) 本文以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作为资本存量的衡量指标,对于部分省份缺失2004年及2011年固定资产净值数据的情况,我们通过利用固定资产原值与累计折旧相减获得。

3. 技术进步(A)在采用协整法进行分地区产能利用率测算时,本文选择用时间趋势项来代表行业自发的技术进步。

四、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一)面板数据检验

以防伪回归问题的出现,通常对于时间T大于5的面板数据都应首先验证其平稳性。因此,本文对变量ln(output)和ln(capital)以及其一阶差分值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存在单位根假设,一阶差分后检验接受平稳假设。为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对其再次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5个统计量均在1% 或5% 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所以,可以认为工业总产出和固定资本净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二)面板模型测算

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必须完成对面板模型形式的设定。本文对于全国范围内的估计来说,由于横截面个数大于时序个数,所以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根据回归结果,可以计算出各省2000~2014年的工业产能利用率。

本文所测度的中国31个省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值为 1.005,非常接近1,且最小值0.500,最大值为1.315,这进一步论证了面板模型的有效性。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中国工业产能利用情况

从全国层面上来看,2000~2014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整体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工业产能过剩在分别在2002年和2014年达到峰值,而在2007年和2011年总体产能利用率最高。从区域层面来,在2000~2012年的较长时期内,中、东部地区产能利用情况优于西部,2007年以前,东部平均产能利用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至2007年中部地区平均产能利用率超过东部成为平均产能利用率最高的地区,2011年中、东、西部平均产能利用率均达峰值后同时开始下降,到2014年,西部平均产能利用率超过中、东部地区。

从东部来看,东部各省产能利率基本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辽宁省最为明显,2000年辽宁省产能利用率为1.0297,而在2014年下降到0.7606,降幅达26%。从中部来看,内蒙古、山西、湖北三省的产能利用率在2000年与2014年间变化最为明显。西部各省产能利用率均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其中四川省是2014年西部各省中产能利用率最低的省份,而贵州及广西两省在2012年后始终保持增长势头的两个省份。

(二)市场化进程中的区域产能利用率的简单分析

根据表1估算出的31个省产能利用率,我们利用spss22.0进行散点图作产能利用率与各省市场化指数的比较分析,并通过滞后一期回归验证拟合结果如图1、图2。

上图发现,2000~2014年的产能利用率与市场化指数并不线性相关,而是呈现出一条微显的“倒U型”曲线。据此可知,在市场化程度不高时,市场化指数的增加有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高,而当市场化程度到达一个临界值后,它对产能利用率的作用转为负,即总体上来看市场化指数对产能利用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对于这样的结果,本文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 区域市场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幅员广阔、省份众多,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具体在市场化指数上则表现为发达省份与落后省份数值差距过大。截至2014年市场化指数仍低于8的省份主要为西部省份,这就造成了曲线左右实际是分别体现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产能利用率与市场化关系

2. 相较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承担了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但随着东部地区低端行业的逐渐饱和及产业结构僵化,东部地区难以通过投资及劳动的投入增加其产能利用率,同时源自技术引进的边际效应也逐渐降低,使得其产能利用率在2011年后便呈现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作为近年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后发优势使其得以通过要素投入及技术引进迅速提高产业生产效率,故在近年的产能利用率测算中出现西部平均产能利用率高于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的现实。

3. 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对产能利用率产生影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处于市场化相对较低的水平,通过经济开放加剧了省际间市场分割程度,促进了这些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并提高了工业的产能利用率,而东部发达地区已达到相对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注重国际规模效应的外向性经济使得其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地区发展空间以相对较小,源自市场分割的影响也逐渐由正转向负,故而其产能利用率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30省省级数据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分地区工业产能利用率,对全国及区域间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市场化指数简单分析了市场化进程中产能利用率的变化规律,得出了以下典型事实:1.当前中国工业整体出现产能过剩状况,区域间产能利用率差異明显,区域内各省产能利用率变化趋势与产业政策、经济周期表现出一致性。2.2000~2014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与市场化指数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

对于当前中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根据本文所得出的产能利用率与市场化指数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在西部省份到达“倒U型”曲线的顶点前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产投资并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2.制定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有关政策时,应因地制宜的进行政策安排。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当地经济开放程度,而对东部发达地区应通过政策引导并推进市场整合,力求在长期中完成国内中东西部市场一体化并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冯梅,陈鹏.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的量化分析与预警[J].中国软科学,2013(05).

[2]王辉,张月友.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吗?——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5(01).

[3]张日旭.重化工业产能过剩的困境摆脱:解析电解铝行业[J].改革,2012(11).

[4]康继军.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J].管理世界,2007(01).

[5]樊纲.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09).

[6]周业安,赵坚毅.市场化、经济结构变迁和政府经济结构政策转型——中国经验[J].管理世界,2004(05).

[7]张杰,李克,刘志彪. 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J].经济学(季刊),2011(04).

[8]毛其淋,许家云.市场化转型、就业动态与中国地区生产率增长[J].管理世界,2015(10).

[9]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行业比较、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15(01).

[10]何蕾.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基于面板协整的方法[J].产业经济研究,2015(02).

[11]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0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市场化工业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