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

2018-08-22 05:11李庆全
财会学习 2018年19期

李庆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审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整个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很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区上市公司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的显著差异[1]。因而,本文以我国特有的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背景为切入点,对我国制度环境的分析、制度环境对我国独立审计市场各利益主体特征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审计市场;需求特征;需求主体;供给与垄断

在经济转型期,加强对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的分析,对于掌握审计市场,把握审计市场节奏,发展自身审计产品具有重要价值,审计服务的社会价值直接影响到社会利益相关人的经济利益[2]。本文以我国审计市场需求特征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在经济转型期当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审计市场需求主体以及审计市场垄断进行了分析讨论,以帮助抓住审计市场脉搏,不断推进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

一、审计市场需求主体

审计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审计市场需求主体可分为最终需求主体与传到需求主体两种类别。企业经营资产的来源分别为债权人提供的债权资产和投资者提供的所有资产。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同样存在对审计的需求,政府部门通过征收企业税收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以达到对宏观调控经济的目的,因此政府也是审计市场的需求主体[3]。

二、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行业进入发展的高峰期。在我国审计市场上会计事务所之间市场竞争激励,对社会来说,理想的审计产品应具有低价格,高质量的特征,通过较低的审计成本提供较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审计服务的价值主要體现在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合法性与公正性提供鉴证,从而达到降低缔约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目的,使得协议能够顺利签订和履行。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是影响事务所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审计市场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中,产品的需求对产品供给具有重大影响,在审计市场也不例外。所以掌握审计市场需求特征不仅能更好的了解审计市场,还对高审计质量和对监管者改进监管机制有很大的帮助[4]。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市场需求角度看

一是需求弹性小,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审计产品已经成为法定需求,审计产品专用性强,审计服务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定业务,其他行业不能承担;二是需求的派生性,客户购买审计服务来自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客户需要非审计服务则来自于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联合提供“一站式购物”实现了范围经济,节约了客户的交易费用和搜寻成本,也降低了事务所审计成本。

(二)从产品角度看

审计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审计服务属于法定业务,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虽然管理咨询与会计服务不属于法定业务,只要具备条件的个人或中介机构都能够从事,但是这些服务的提供和审计服务的开展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其他专门的咨询公司的服务存在部分不可替代性。

(三)从购买角度看

由于审计产品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审计市场购买可分为以下类型:第一是新客户购买,即是新上市公司或企业第一次购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咨询或者审计服务;第二是老客户重购,即是企业继续购买原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咨询、审计服务或其他审计产品;第三是变更重购,即是原购买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产品的客户变更购买其他审计产品或者咨询服务,也称为“审计师变更”。

三、总结

审计市场是针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配制而有效开发的场所,审计市场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买卖“审计产品”的市场,审计市场也存在着审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审计服务的社会价值会对社会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增强事务所审计质量,提高会计事务所市场占有率,就需要对审计资源有效配置,优化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在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环境下,不论是市场需求方、还是市场供给方或者监管市场的政府机构,都对审计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产生了阻碍。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主体对市场方向产生不同的影响,把握审计市场节奏,掌握审计市场发展方向,加强对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的研究与分析,认识和解决我国目前审计市场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能够提高整个审计市场资源配置和促进审计市场稳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军雄.转型经济中声誉机制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1(12):16-26.

[2]李刚,谭冬生.转型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需求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 (2):46-54.

[3]陈俊.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研究——基于制度变迁和市场结构的视角[J].会计之友,2009(17):84-86.

[4]沈丽英.实现审计转型为加快经济建设助力——审计机关如何实现审计转型、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