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08-23 12:07喻小倩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课程体系

喻小倩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重庆 401320)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民办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民办院校相比公办大学而言,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竞争更加激烈。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变革原有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选择能力本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规律,是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校企双赢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1 校企合作的内涵。为了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包括人力、师资、设备、实训条件、品牌资源等)共享,培养计划共定,教学过程共管,文化氛围共融等方面。

2.2 工学合作的内涵。“工”即工作,指学生到企业实践,或者作为企业职工的一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工作技能;“学”即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人文素质。工学结合就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课堂与实习现场相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 目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3.1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缺乏特色。民办院校的办学国家不提供财政经费支持,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自负盈亏,办学资金的市场化使民办院校在办校过程中不得不必须考虑投资方的投资收益回报率。为了节省成本,他们不会在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方面投入太多的资金。同时在专业选择上,要么会选择一些实践需求较少的文科专业,要么为了生源,会盲目跟风选择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直接照搬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等几乎一致,完全没有反映民办高校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事实上,除了办学条件明显不同于公办大学外,民办院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性。民办高校的招生分数线远远低于同等公办高校的招生分数线,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但是民办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可塑性更高。因此,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直接简单复制,学生将会严重水土不服,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2 教学模式单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办学主体、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办学内容多层化。但尚未建立起分层次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高等教育所依赖的质量评价标准,不能再沿袭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应持多元的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的是知识的广度、深度、前沿动态,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以学生卷面知识分数为核心依据,强化考试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单一的培养模式使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职业技能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出现毕业生求职无门的现象。

3.3 教师来源单一,双师型教师缺乏。目前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是民办高校成长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多数高校都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水平不高等问题。很多学校只使用教师,而不重视培养,导致师资严重缺乏。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主要以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他们毕业之后即走上讲台,没有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较少,缺乏专业必需的专业技能,而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更是稀缺,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3.4 考试考核评价上的“应试教育”倾向明显。目前民办高校的考核方式仍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为主,考核方式单一而僵化,考试内容主要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主,忽视基本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考试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缺乏灵活性,评价主体也过于单一,大大削弱了考试在教学中的诊断、反馈和矫正的评价功能。在教学中大部分高校采用的仍是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4.1 民办高校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4.1.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生源的情况,确立适应市场需要的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其人才培养类型应与公办院校形成互补。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基本素质较差的特点,民办教育必须确立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要加强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

4.1.2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合理设置专业更是民办型高校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一般而言,它包含如下两个要点:第一,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中,要紧扣市场需求,重点设置那些市场人才需求旺盛,使教育目标与社会现实相挂钩,提升教育的实效性。第二,专业设置要以现实为依归。市场固然是专业设置的重要指标,但市场本身是变化多端的,前几年火爆一时的专业,也许过两年就乏人问津,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专业会使得学校专业设置永远落后于市场行情。因此,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还需要以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办学能力等现实要素为依归,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开设特色专业,构建专业品牌。

4.2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主要思路见图1:第一,职业岗位分析。对当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情况以及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以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导向,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第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对职业工作岗位(群)任务进行分析,将真实工作任务简约化,形成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学习情境设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第三,课程模块设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型工作任务按照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序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学习课程,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第一次转换。在此基础上,将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设计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等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二级单元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第四,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差异,依据现有的校企合作教学条件(师资、环境、资源),以及模块化的具体学习性任务,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以企业岗位技能标准为切入点,将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详细制定教学目标与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实现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第二次转换。

图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4.3 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操作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为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将“理论、实践、创新”三者的教学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模式(见图2)。

图2 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是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任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的基本保障。

实践教学是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取感性知识,培养和锻炼各种技能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二学年的学习主要在校内开展,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第二阶段,第三学年的综合实训,重点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实际案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或企业工程师指导,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提高。第三阶段,第四学年的学生到企业开展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础,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于引导学生不断培养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搭建,整合自身软硬件资源优势,建设与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长效管理机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纳入教师的课题研究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等,发挥专业优势,施展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又可由实践创新作品反哺与教学,实现理论、实践、创新的一体化教学。

4.4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形式,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企业所急需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实习过程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出路。当前,符合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类型见表1。

表1 校企合作模式及特点

这些模式在教学方面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盲目模仿照搬、追求形式、一哄而上的现象。民办高校必须建立符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职业分工要求的具有职业属性的专业体系,在校企合作中要区分不同的专业类别,针对不同的职业属性,开展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

4.5 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依托“校企一体”的模式优势,按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特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的机制,大量聘请合作办学企业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技能课和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通过到合作办学企业参加企业锻炼、顶岗实践、校企交流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能力。

4.6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实施。传统的终结式课堂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迫切要求改变原有人才评价模式,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活动。

4.6.1 重视过程评价。以考核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为核心,注重过程评价。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岗位工作过程分解为典型的若干个工作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成绩评定的时间不受学期和学年的限制,以课程教学中所需掌握职业技能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6.2 评价形式多样化。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动手实操、产品制作、课程设计、专业竞赛等方式,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能力和技能为考核主线,摒弃死记硬背的书面考核形式。

4.6.3 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知识体系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单一化。除了学校教师外,还应包括来自企业、社会、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来自企业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社会评价主要体现在家长、其他技能评价及资格认定部门。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实践报告总结工作成绩,促进自身进步。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校企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