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记类文本的人物形象与编者意图

2018-08-23 10:11张兴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赵国

张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阅读与鉴赏”版块,传记类文本中有许多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如《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和李陵等,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吸引着万千目光,又以其形象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引人深思。对于传记类人物形象的解读,不能单单只立足于教材选本,而是应将人物还原到历史情境中探究人物个性。下面我将以廉颇为例,通过纵横对比来详细分析传记类文本的人物形象。

一、“同而不同”下人物形象的横向对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四人合传,三战将一文臣,廉颇与李牧同为战国四大名将。司马迁在对战将人物的刻画上,四人却各有不同:白起以弑杀闻名,王翦以功业显著,李牧以弱胜强著称,廉颇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同时,在本列传中,廉颇之“勇”又不同于赵奢之“勇”,在赵奢的成名战“阏与之战”中,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与廉颇、蔺相如同位于上卿。而之前赵王询问廉颇意见时,廉颇称“道远险狭,难救”,看似是对战争局势判断的失误,在笔者看来实则只是廉颇与赵奢所处立场不同。身为战将,赵奢在战场上审时度势、巧用反间计,最终以秦军意料不及之“勇”而胜,突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军事能力;而此时身为赵国头号军事家的廉颇,作为守护赵国安危最强的壁垒,面对秦伐韩,在是否主动出击强大秦国的衡量上,以国家安危为重才提议难救韩国。可见,赵奢之勇在于战场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势,廉颇之勇是在国家安危前提下的坚守与抗衡。总之,同为武将的廉颇、赵奢、李牧在本列传中各有独自的风采和个性魅力。

二、互见叙事下人物形象的纵向对比

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与纪传体相适应的历史编写方法,它有意识地将历史人物一生的事件贯穿在他人传记当中,参错互见,彼此补充和对照。

1.历史上的廉颇其人

历史上廉颇其人,最早记录于《战国策·燕三》:“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出场便是赵国战将,以少胜多,解救邯郸之围。不过笔墨较少、叙事较略。但粗可看出廉颇善兵法。

《赵世家》中以赵惠文王十六年“王与燕王遇。廉颇将,攻齐昔阳,取之”开始有廉颇的记载,《赵世家》以赵国兴衰的历史时间为序,以粗略之笔完善了廉颇一生的几经沉浮,从中可看出廉颇在赵国的地位之重,对赵国安危的影响之大。东汉班固也在《汉书》中说:“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廉颇,三次伐齐、两次伐魏、一次伐燕,骁勇善战,极擅兵法之道。是赵国的头号军事家,在赵国国家防御和军事作战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司马迁笔下的廉颇形象

司马迁笔下的廉颇互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赵世家》,其笔下的廉颇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赵国良将,以勇气闻名于诸侯。一生攻伐,善用兵之道,这与历史上的廉颇其人相符。二是胆识过人、有大勇。渑池之会送别前“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之语,身居高位一语点醒的“肉袒负荆”。便是其胆识与大勇的实例。三是坎坷沉浮的凄凉晚景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一生为赵国攻伐,所忠的不是一人在上的君王,“以绝秦望”在于守护的是赵国臣民,廉颇最后上马示健,善饭示英,愧为楚将,思用赵兵皆可体现其爱国情怀。四是用兵持重及性格过直偏于狭隘。在解救邯郸之围后,面对宾客来去的反复,廉颇怒之,斥道:“客退矣!”同是面对宾客的离去,蔺相如和廉颇对比,自可见廉颇为人确有多有耿介和偏狭的一面。

3.语文教材中呈现的廉颇形象

课文中的廉颇,散见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聚焦于廉蔺交欢之上。看似都以蔺相如为传主,廉颇陪衬,实则二人并列,以人物的聚焦和盲点展示塑造人物典型性。秦王以城易壁时,赵王急召“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大将军廉颇在赵国地位之重;渑池之会“以绝秦望”突出廉颇过人的胆识。同时,“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也可见廉颇的军事防御能力。所以最后廉颇之怒也是在情理之中了,不过需注意的是在廉蔺交欢情节中并不是以廉颇之妒彰显蔺相如的大义,而是一位于国安危举足轻重的战将,在被蔺相如“先公后私”一语点醒后能放下身份“肉袒负荆”之大勇与智谋。可见,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廉颇形象主要以正面形象为主,呈现给学生一个为将勇猛、为臣忠义、为僚知错能改、识大体的正面形象。

三、语文教材的编者意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编者有意识删减下进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历史文本——作者文本——教学用本”的不断删减取舍中,领会其中高中语文教材编者的意图,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上,教材编者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标准。即要求在历史叙事文本中突出文章的文學性和审美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新思维及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在语文教材与《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的对比中,后文所叙有关廉颇“评阏与战势”“长平之战”“解救邯郸”“宾客反复”“怒奔大梁”“暮年凄楚”等事件皆被删除。由此看出课文表现的不是历史人物的完整性,而是有选择地突出廉颇之“忠义”“大勇”等形象的典型性,突出人物在文学上的审美意义。

另一方面,在课文篇目之间,编者有意识地突出单元教学意图,强调整体意识。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人物传记,在单元导读中对本单元学习有两个要求:一是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二是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风格与韵味。把握人物身上闪光之处意味着对人物多以正面形象展现人物,如对晚年的廉颇呵斥宾客、怒打乐乘、投奔魏楚等有争议的事件给予舍弃,由此可以看出编者意图塑造的不是一个性格复杂多变的历史圆形人物,而是注重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和品质所传达出来的典型意义,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另外,单元目标要求教学中将《廉颇蔺相如列传》与《苏武传》《张衡传》的横向比较,最终总结出古代传记作品的一般叙事写人手法特点及规律。

传记类文本的阅读和教学与一般性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传记类文本写的是真人真事,而文学作品所叙述的是艺术的真实。所以对传主人物形象的分析应跳出教材节选的限制,在贯连“历史文本——作者文本——教学用本”的高度上,掌握传记类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作者通联:贵州桐梓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赵国
负荆请罪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将相和
负荆请罪
漫画哲理
一道竞赛题的多种解法
古法奇观
漫画哲理
负荆请罪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