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信息化开发与传播互动路径研究

2018-08-23 11:13陈涛
东方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

摘要:智能手机等终端的广泛应用,已经让互网络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挑战。鉴于新媒体语境下信息资源开发与传播的简洁、精炼、通俗、可读性特点,迫切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资源从“宏大叙事”转向多元化信息互动机制中,尤其是在整合高校校园网络资源,推进新媒体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传播,以满足对高校大学生全天候实时信息推送要求,抢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资源;互动传播

一、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特征

一是匿名性。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ID来参与到新媒体信息传播机制中,将自己真实的身份隐匿起来。如一些用户以匿名方式发布信息,而不去承担因信息发布失真所带来的信息责任,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样也会出现,以片面的认知或从自身的某种感受中来发布缺失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推论或见解、观点,随意发声、任意转发,甚至危害互联网信息环境。

二是互动性。在新媒体语境下,每一个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传播者,更是信息接受者。也就是说,参与媒介信息传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与其他传播者、受众体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如在即时通讯的QQ群里,信息传播更加彻底,更加广泛,大学生也乐于从中获取信息资讯,参与到互动交流中。不过,在信息互动传播中,也会出现有失偏颇的言论、思想、认识、观点等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语境下所赋予网民的话语自由权,让一些大学生失去应有的理性与责任意识,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是快捷性。快捷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最具特色,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让信息传播可以实时、全速、全域呈现。如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终端快速获取网络各类信息。同样,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者,更应该从信息的掌握、分析、决策、反应中来“出奇制胜”。显然,当前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思政工作传统教育方式的滞后性带来挑战。

四是个性化。互联网让每一个个体得以展示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自我。新媒体语境下个性化特征,也让大学生获得了自我个性的张扬。但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因缺失应有的认知、理解和分辨力,其思维及主张难免不成熟。如一些大学生从众盲从心理较为突出,可能对一些信息缺失正确的辨识,可能做出有违成长、成才目标的错误行为。

二、新媒体语境下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将思政教育工作由传统的单一性转向信息聚合性。过去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立足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传播,以课堂讲授和实例探析为主。而新媒体语境下所呈现的信息聚合性特征,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第一时间挖掘和整合热点新闻和时事政治,将这些鲜活的资讯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二是将思政教育方式由传统的封闭性转向开放性。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式,要走出传统封闭的育人模式,以开放的心态来拓宽新媒体思政教育途径,更好的提升思政教育效能。比如在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上,要选择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新媒体传播渠道为载体,激发大学生的思政学习热情,渗透思政理念,最大化的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信息传播中的优势,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面性、开放性局面的形成。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信息化开发与传播路径

(1)开发基于新媒体的开放性思政教育课程资源

所谓在线式开放性课程(Open online course),就是依托现有网络技术平台,组织开发的以满足公众教育需求的公益性网络课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在线式开放课程教育模式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内容在组织形式上,遵循“以生为主,以学为主”的创编理念,形成基于“问题式”教学逻辑的“线上”与“线下”学习平台。在这些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中,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自主性上来接受信息的多维化,满足新媒体语境下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特征,也让学生能够从演绎式推理和集锦式归纳中掌握多种思维方法,把握思政教育课程的理论逻辑与基本原理,通过细节把握和交流互动来达成理论贯通性、全面性、系統性,增进对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的融合,解决好大学生群体应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从而坚定正确的理想,保持积极的信念,理性的看待和秉持对科学理论的认知与践行能力。

(2)整合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微媒体资源

微媒体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与智能终端实现网络化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同样,这些微媒体资源,因其多元化、平民化、公平化的舆论环境,能够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与反馈效应,尤其是在去中心化传播途径中,集中了全体参与者的智慧,增进了信息的交流频度与深度。同样,遵循新媒体语境下媒介传播的规律,讲究“内容为王”的编制原则,积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信息负责人的“采、编、播、发”职业素养,突出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特色,以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的文风,来树立和塑造高校校园思政新风。

(3)创建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虚拟社区专题资源

虚拟网络社区不能局限于校园,要将校园虚拟网络社区与校外资源平台协同起来,打造社会化网络虚拟社区环境。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建议引入“实名制”模式,明确网络虚拟社区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推进网络文明,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如在网络道德行为上,要做到应有的自律意识,不伤害他人、不传播隐私、不鼓吹违法行为、不侵犯知识产权,自觉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及社会规范、职业道德和网络秩序。同时,对于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从法律上给予追究。因此,从净化高校虚拟社区环境上,倡导网络正义、诚信、同情、自律等规范,积极整合优秀传统道德伦理教育资源,借助于网络虚拟社区来增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大局意识、家国意识,促进大学生思政品德和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信息化开发与传播,要充分认识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要立足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广播、手机报等平台,组建校园意见领袖团队,及时发布正面信息,把握好主流思想的传播,快速回应负面信息,推动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着力利用微媒体,以师生QQ群、微信群、论坛等平台,拓宽师生互动交流渠道,以新媒体为阵地,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着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婷.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模式的构建[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03):98-99+97.

[2]王天琪.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1-65.

作者简介:陈涛(1980.11),男,汉族,安徽桐城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校团委书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研究。

项目基金:

安徽省2016年度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线上线下的融合研究》(2016jyxm1043);安徽2015年省质量工程项目《吟啸徐行、最美书声—桐城吟诵的生态采录与教学推广研究》(2015jyxm463)。

猜你喜欢
新媒体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