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2018-08-24 08:31李元军吴殿军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鸭脚养蜂业蜂场

文│李元军 吴殿军(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该县养蜂业的悠久历史。近年来,由于环境气候的影响,养蜂业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于2018年上半年,深入全县12个乡镇,通过走访养蜂场户、实地考察、技术指导、开展座谈会交流等形式,对昭平县中蜂产业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

一、自然气候条件

昭平县的地形地貌属南岭南延余脉,以土山为主。域内最高海拔1223.4米,海拔500~800米的低山是主要的地貌类型。大小河流200条,河流总长1624千米,绝大部分为桂江水系。昭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因地形复杂而形成夏长冬短、水热同步、冬干春湿、冬有霜雪的山区气候特点。年降雨量160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519小时。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气温最高39.4℃、最低-2.6℃。

二、生产现状

1.蜜源情况。据林业部门统计和相关部门蜜源调查资料,全县植物品种达1700多种,其中可利用蜜源品种有200多种。主要蜜源(指能生产商品蜜的蜜源)有鸭脚木、乌桕、米碎木、茶叶4种,其中茶叶为人工种植主要蜜源。

2.蜜蜂品种。全县养殖蜜蜂品种全部为中蜂,属东部中蜂的两广型。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为人工饲养,不存在种间竞争。

3.养殖方式。农户养蜂以定地为主,即养蜂场地长期固定。部分实行小转地,每年3~4月转地广东省及区内玉林、贵港一带采荔枝和龙眼蜜,5月中下旬返回原地。实行小转地养蜂方式,有利于加快蜂群繁殖、提高养蜂收益。

4.养蜂生产情况。依托养蜂资源优势,昭平县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导、加强服务、项目推动等措施,2000年,中蜂饲养量首次突破3万群,自此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2014—2017年,全县养蜂户约2000户,蜂群总数约4.5万群。鸭脚木天然蜂蜜是昭平县的主要蜂产品,具有浓度高、易结晶、保质期长等特点,备受消费者青睐。2016年,天然蜂蜜产量约558吨,产值5500万元。自2016年以来,县政府把养蜂列入扶贫项目补助名单。据昭平县扶贫办统计,2016—2017年,全县共发放养蜂产业扶贫项目资金42.75万元,扶持3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6344群,惠及贫困人口1431人。中蜂养殖是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问题分析

1.主要蜜源不足。一是由于荒山荒坡、林地的开发,近山区、交通便利地方的优势蜜源及辅助蜜源植物群落、植株数量、分布面积持续减少。自2000年以来,昭平县实施南方速生丰产林工程,截至2008年,新造尾叶桉22.5万公顷,凡是种植速丰桉的林地的原有植被(包括蜜源植物)基本被清除殆尽。二是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提速,全县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农作物种植面积随之减少。蜜源是发展养蜂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蜜源不足必然对蜂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直接影响。

2.蜂产品销售渠道狭窄。近两年,昭平县蜂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已显现,部分养蜂户在2016年生产的鸭脚木蜂蜜至今没有销售出去。这与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有关。2015年之前鸭脚木蜂蜜销售价格为50~60元/千克,而2016—2017年迅速上涨到100元/千克,涨幅过快过大明显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3.蜂产业发展后劲不强。一是中蜂养殖主要在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相对闭塞的山区农村,对年轻人而言没有多大吸引力。现有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昭平蜂蜜品牌效应不强,宣传力度不大,缺乏蜂产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大都管理松散、运转不正常。三是养蜂管理技术参差不齐,蜂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四是各级政府、部门出台有关发展养蜂业的扶持政策、措施不多。

四、发展潜力

1.地理及自然条件适宜养殖中蜂。中蜂行动灵活,逃避胡蜂能力强,适宜在山区养殖。中蜂个体抗寒、耐热能力较强,当气温低于8℃或达到40℃时,工蜂仍然能出巢进行采集活动。山地面积宽广、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中蜂的理想栖息地。

2.养蜂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2011—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养蜂指导站、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承担实施农业部、财政部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昭平县被确认为南宁综合试验站5个示范县之一,促进了全县蜂业技术的交流和提高,总结形成了《昭平县中蜂养殖四季管理技术》规范;2015—2017年,昭平县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达的《中华蜜蜂优质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基本摸清全县蜜源和养蜂生产现状,示范带动养蜂户推广应用中蜂优质高效集成技术,在北陀镇、马江镇开展人工培育种植鸭脚木等主要蜜源试验示范,目前累计推广种植1万多株,配套技术趋于成熟。

3.养蜂业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效益明显。养蜂业是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效益是其他养殖项目所无法比拟的。

一是蜂场不占耕地、蜜蜂不争粮食。养蜂所需的蜂箱蜂具采用可再生的木材资源制造而成,蜜蜂食用的物质完全来自生态系统内的可再生的植物花蜜与花粉。

二是养蜂项目进入门槛低。养蜂项目对场地、技术、蜂机具及从业者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劳动能力等的要求不是很高,尤其适合在山区偏僻地方以农村家庭成员为主的群体实施。

三是养蜂项目投资少、收益高。如果蜂机具、蜂种全部新购置,约需投资300元/群,一般农户均可承受,且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使用期约10年。养蜂收益方面,按照目前市价80元/千克、投资100元/群年计算,正常年景下中蜂群均单产5~10千克,产值400~800元/群年、毛利300~700元/群年。

四是养蜂社会效益显著。养蜂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安排更多农民就近就业。养殖30~50群中蜂的收入与在当地从事一般农业生产的收入相当,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

五是养蜂生态作用不可或缺。蜜蜂是自然界最理想的授粉昆虫,在采集植物花粉的同时完成了植物授粉。植物界有80%的显花植物依赖以蜜蜂为主的昆虫进行传花授粉,蜜蜂直接和间接起到维持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五、发展思路与对策

1.发展思路。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和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农业面临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局面。养蜂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养蜂业绿色低碳特点和昭平县资源优势,转变生产方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广应用中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打造绿色生态蜂产品品牌,努力把昭平县建设成中蜂养殖强县。

2.对策。

(1)广种蜜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蜜源是发展养蜂业的物质基础。尽管与其他地区相比,昭平县蜜源植物种类相对较多,但在局部村屯,鸭脚木等主要蜜源数量逐年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推广应用主要蜜源建植技术有其必要性。一是可在短时间内实现主要蜜源数量和分布密度的快速增加。如人工种植鸭脚木,辅以科学的管护,蜜源分叉增多,最早3年龄开花可资利用。二是减少对自然蜜源的依赖,解决主要蜜源不足、蜂群超载问题。传统养殖生产完全被动适应自然界主要蜜源状况,蜜源多则多养、少则少养或不养。人工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当地一些辅助蜜源转化为主要蜜源成为可能。如茶叶,自20世纪90年代昭平县实施1777工程以来,茶产业持续发展,茶园面积达10多万亩,蜜源丰富,对中蜂繁殖、蜂蜜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也变成了昭平县人工种植主要蜜源。

根据蜂场所在地蜜源状况,确定主要蜜源品种,利用蜂场周边300~1000米的山地、丘陵、四边地定向种植主要蜜源,建立稳定的与养殖蜂群规模相匹配的主要蜜源基地。目前,昭平县已在部分养蜂户中示范推广扩种或定向种植鸭脚木、万寿果、茶树等主要蜜源品种。下一步,建议蜂业技术推广及相关部门加强蜜源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及时总结主要蜜源建植技术规范,开展科技培训,提高主要蜜源培育、种植、管理配套技术水平。

(2)建设蜂场,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蜂场养蜂的目的,主要是生产较多的绿色蜂产品,这就要求蜂场在建设时重视周围环境的选择。改变在房前屋后、路边沟旁,甚至畜禽栏舍、厕所等处放置蜂箱的陋习。建设的蜂场环境优美,绿树环绕,水源充足清洁;没有“三废”污染和病虫害;便于蜂场管理人员生产生活和物资进出;周围的环境有利于蜜源植物生长,无有毒蜜源植物。

根据资源优势和现有养蜂户实际,将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科技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养蜂户作为重点户、专业户培育对象,引导他们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要求,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3)延长产业链,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传统养蜂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产业。昭平县传统定地中蜂养殖只有夏季的乌桕、冬季的鸭脚木两个花期蜂蜜生产季节,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2015年遭受恶劣天气,长时间低温阴雨使鸭脚木蜂蜜生产季节绝收;2017年鸭脚木花期泌蜜不理想,大部分养蜂户仅摇蜜一次,蜂蜜生产再受重创。

笔者认为,只有延长养蜂产业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减少或弥补严重灾害天气造成的生产损失。2016年,昭平县把人工种植万寿果蜜源作为延长养蜂产业链的切入点,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宣传引导下,已在部分乡镇推广种植万寿果约0.8万株。万寿果为鼠李科枳椇属植物,高达10~15米。人工种植管护的万寿果,3~4年即可开花结果,15~20年成材。如果能采取适当鼓励措施,扩大种植范围、增加种植数量,将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大幅提高养蜂综合经济效益。(4)打造品牌,拓宽产品营销渠道。昭平县蜂蜜产品主要以原蜜形式或稍加包装后出售,产品附加值低。建议今后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保证品质和良好信誉,这是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围绕中蜂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蜂产品生产基地,制定昭平蜂蜜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求蜂农生产成熟蜜、优质蜜,不掺假、不售假。二是做大总量规模。引入蜂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挥其牵头作用,或引导家庭蜂场、养蜂户联合成立管理规范、运转正常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养蜂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蜂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切合实际制定蜂产品营销策略,引入“互联网+”、休闲观光、实体店体验等先进营销理念,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5)加强培训,提高蜂农科技素质。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蜂农养蜂户的生产技能,使更多的蜂农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猜你喜欢
鸭脚养蜂业蜂场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鸭脚煲就是餐桌上的日出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鸭脚茶扦插繁殖试验初报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风里的“鸭脚”银杏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农户家庭养蜂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