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听传播下党媒的微视频研究
——以新华社《红色气质》为例

2018-08-24 11:20徐琳
视听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华社气质符号

□ 徐琳

一、新视听传播下的微视频

著名学者邵培仁在《传播学》中将传播定义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视听新媒体出现后,“视听传播”变得更加普遍,一切文化、传播、媒介、信息均可融合于“视听传播”中。互联网时代,“人人也都有摄像机”,传统视听传播的受众也是内容的创造者,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创造出一段微视频,视听传播的传播者也不再仅仅是指传统主流媒体或者是专业的视听制作人。视听传播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主要通过电子信息媒介,使用可视化、可听化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受众可以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信息的一种传播形式。

在新时期,微视频分为UGC(用户生产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两种,用户也可以自行拍摄并在各个媒体平台上传微视频,微视频的传播者不再仅限于传统主流媒体或是专业视频制作者。微视频的制作一开始是UGC模式,逐渐发展成为UGC+PGC的生产模式,用户可以用简单的设备和软件制作出微视频,降低了传播者的传播成本。受众新时期“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微视频长度短小,自由拼接,视频内容也趋于娱乐化。随着技术条件的发展,微视频可以即时拍摄,即时分享,即时互动反馈,符合社交网络的属性功能,无特定的受众,传播范围广泛。微视频具有传播者多元化、内容制作门槛低、传播内容娱乐化、传播速度快、传播模式互动化、传播受众广泛等特点。

二、新华社微视频《红色气质》内容分析

(一)视频视觉符号分析

1.人物符号分析

视频的线索:瞿独伊,贯穿于整个微视频,推动视频跟着时间线走。这个人物符号的选取具有重大意义,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唯一的女儿,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瞿独伊还是新华社首位驻莫斯科记者,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事实的客观报道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95岁的她与中国共产党同岁,95年不仅仅是她人生的95年,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95年,一位见证了党和国家的诞生和发展的老人比任何人述说这95年的历史都更有说服力和亲切感。

表1 瞿独伊人物符号分析

故事讲述者: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在视频中担当的角色是“说故事的人”。陈小波在2006年开始做新华社老摄影记者的专访,2010年,她成为“新华典藏”项目的主持人,这两个项目使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照片十分了解,并由一个普通的图片编辑变为图片历史研究的人。陈小波在《红色气质》中以新华社图片编辑的身份,用老照片讲述悠久的历史故事,作为一个了解每一个照片故事的人,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包括自己对烈士的情感和良知、对国家和党的憧憬,从而使整个微视频具有极大的代入感。

表2 陈小波人物符号分析

历史记录者:新华社记者在这个微视频中,除了瞿独伊和陈小波之外,还出现了袁苓(新华社战地记者)和冯健(新华社原总编辑)。记者是时代发展的真实记录者,该视频同时也宣传了新华社自身。

2.照片符号分析

作为视觉传播符号的照片有着不同的传播形态,一张照片中往往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符号,一组照片符号组合在一起将有更多的符号意义。

表3 照片符号分析

可以从照片的主体看出,在这几十张照片中,人民是视频中照片的主体,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却只有几张,照片的组合使视频凸显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主题;从照片的内容选取来看,以情动人,亲情、爱情和兄弟情,一方面述说了烈士们的伟大,一方面从这些情感出发述说烈士们的平凡,更加凸显他们的伟大和贡献;从照片的数量来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漫长的斗争生涯,用了八组照片来述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仅仅用了一组照片快速介绍中国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速并且是多方面的发展,不仅自身实力加强,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从照片的色彩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视频中的照片多为彩色照片,还原了现代中国繁荣富强的画面,并给人民带来希望。

3.色彩符号分析

在视觉符号领域中,色彩符号的根本目的是传达符号中的信息。视频中大部分是以黑白色调为主,主要内容为回忆过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直到中华人民纪念碑序幕的揭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后面的画面中色彩越来越多。一方面,代表时间的跨越,视频内容已经从过去的历史转到当下的生活;另一方面,代表人民的生活由原来的艰苦到现在的幸福,呈现一种生活状态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态度的变化。

4.其他象征符号分析

象征性符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有共同的认知的符号,从而形成了更为成熟的固定意义指向。这类象征符号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并有强大的意指功能。《红色气质》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比如白鸽象征和平,习近平总书记眺望远方的画面象征着展望未来,数字“95”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等。

(二)视频听觉符号分析

1.音乐符号分析:背景音乐《国际歌》

《红色气质》全程只用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采取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演奏节奏来配合不同的场景。音乐符号在微视频中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可以发挥渲染气氛来传达感情、奠定情感基调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全程背景的国际歌,暗示了“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在漫长的九十五年发展历程中,党在不同时期采用过不同的政策,经历了无数个艰难时刻,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永远是实现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

表4 《国际歌》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整个视频的背景音乐经过了细心的设计,音乐的节奏、乐器演奏以及演奏的方式与画面完美融合,全面表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视频主题。

2.台词符号分析:旁白、独白

旁白与独白都是人声对所说故事情节的解释、议论、说明、描述或抒情。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声的人不同。《红色气质》运用了两者的结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并更好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瞿独伊用自己的独白叙述其父亲瞿秋白的贡献,舍小家为大家。新华社原总编辑冯健对焦裕禄的评价是“他的心里唯独没有他自己”,升华了焦裕禄无私奉献的形象。陈小波以第三人称旁白的形式,向受众叙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并将观众一步一步带入一系列的故事当中。视频中选取了三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三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声发言代表着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代表着中国的富强以及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幸福。

(三)视频叙事手法分析

《红色气质》运用蒙太奇手段引导视觉关注,包括画面左边右边的时空转化、现代和过去的穿插、过去的历史和当下讲述人的转换。《红色气质》中使用多种叙述角度,并且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和《国际歌》的演奏节奏相互配合,进而给受众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作为献给党95岁生日的礼物,该片的时长为9分5秒,视频历程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的95年,这些数字上的相同赋予这个视频更加重大的意义。《红色气质》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3D技术,将照片影视化,并与3D技术相结合,将中国共产党95年来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示在视频中,从而让人们更加了解共产党的信仰与追求,更加凸显“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

三、《红色气质》的创新对党媒微视频的启示

《红色气质》以新华社老记者瞿独伊对其父亲瞿秋白的回忆开场,同时用不断成长的她回忆中国不断发展的几个时代,以对瞿秋白的回忆为主线,从个人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个人、家庭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穿越时空,利用3D技术还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瞬间,让人物和场景真实显现,照片背后的故事在受众的眼里也真实呈现出来。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人们感觉仿佛走在历史长廊中,看到过去,看到现在,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发展的艰难,感受当下生活的巨大改变和人民的幸福,感受着红色信仰和这个时代的红色气质。

在新视听传播时代,渠道、终端、形式缺一不可,但是内容才是王者。在这个媒体融合高速发展的时代,内容不再仅仅是指文字,还应该包括视频、动漫、图解等各种形态的内容,还包括现今正在发展的VR和无人机创造的融合产品。“内容为王”和“创新为要”必须结合在一起,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传播新时代主流价值观,提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位的优质内容,从而赢得市场,在剧烈变化的媒体环境中发出独特的声音,创造有特色的微视频。

新华社尝试在新视听传播时代下创造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全新方式,并通过打造创新产品,带动理念、内容、手段、技术、平台、人才等各方面实现内在融合,进而形成新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进行媒体资源整合,主推生产更高质量的全媒体产品。媒体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物质前提是先进的数字技术,这样,全集团的信息、素材、资料等就可以纳入一个公共平台,形成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在这个泛媒体时代,各个媒体不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形式都趋于同质化,要想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有自己的声音,就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明确自己的媒体定位,保持自己特有的媒体特色,发出独特的声音。

猜你喜欢
新华社气质符号
再创新高
学符号,比多少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符号的由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