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模态的语文

2018-08-24 10:50罗秉相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模态群文意义

罗秉相

一、什么是模态语文

“模态”是个机械工程领域的用语,指的是“结构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网络信息技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字之外的阅读、沟通和表达的过程,如声音、影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等,这是一种全新的重归全感观的认知经验,于是就有了“多模态”学习的方法。本文所写的“模态”,“模”字取“规范、仿效、模范、模糊”之义,“态”指“状态、姿态、形态、神态”,合起来,指基于体类文本阅读基本规范的语文教学样式。

因为群文阅读时代的到来,语文的阅读教学常态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比如,学习的数量将由“篇”延伸到“群”,学习的速度将由“走”提高到“跑”,学习的方式将由“学”延伸到“习”,学习的性质将由“文”转变到“化”。所以,群文阅读,起点是量变,目的是实现质变。当然,语文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不对;但是,面对葱葱林木,作为个体的“木”“泯然众人矣”也非常可怕。面对一般和特殊的选择,群文阅读要突出的不仅是一般的意义,同样也要突出特殊的意义。所以坚持基于体类文本阅读基本规范的语文教学样式显得尤为必要。笔者把这种教学样式称为“模态语文”。

二、“群”视野下“篇”学习的意义

群文阅读,最近两年已经在我国悄然兴起,这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相关的实践探索大体上从五个层级建立了“群课堂”模态: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可以称为“单元整组型”模态;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可以称为“一篇带多篇型”模态;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可以称为“整本书阅读型”或者“一本带多本型”模态;第四个层级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可以称为“主题阅读型”模态;第五个层次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可以称为“班级读书会型”模态,或“书香校园型”模态。比如《劝学》群文教学,纵观典籍,劝学文就有数千篇之多,作者也并非只有一人,分布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劝的重点也不一样。如荀子之前,战国时期尸佼(尸佼死后近二十年荀况才出生)著的《尸子》中的《劝学》篇,以宝剑磨砺才锋利来比喻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学习与自身的德行联系起来,指出德行更为重要。南北朝时,北齐人颜之推撰《勉学篇》作为家训传于子孙。由于“勉”与“劝”在古汉语中同义,故亦被称为《劝学篇》。文章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被历代剥削阶级奉为经典。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挽救封建统治,也写了一本小册子,列出一长串必读书目,题书名曰《劝学篇》。他极力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理论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劝学文博大精深且弥足珍贵,既承载着古代的哲学思想,也从多个视角体现了文学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更对当今教育以无限启迪,激励中华学子不断前行。可以说,中国的“劝学”文化,洋洋大观。所以,“群”视野下“篇”的学习,具有触发意义、承前启后意义、航标意义、开拓意义、示源意义等多重意义,突出的是作为“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篇”,既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侧面呼应,也可以是价值的多元碰撞。“群”视野下“篇”的学习,也因为“群文”的参与,使“篇”的学习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和价值的厚实感,增加了价值的普世意义,这对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意义重大。

三、“篇”起点教学对于“群文”学习的价值

語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还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终究是课堂教学的首先因素。所以,“群”视野下“篇”学习意义的实现,前提是作为“篇”的独立存在,有效地实现“篇”的学习价值。也就是说,“篇”是“群文”中的“篇”的身份改变不了,“篇”的学习,应该成为“群”学习的示范。如果学生不能从“篇”的课堂教学中习得“篇”学习的基本路径,那么,“群”的加入,极有可能使整个学习变为“一地鸡毛”。所以,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群”视野下的“篇”的存在,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载体,是能够实现作为“群”学习意义的基础载体;其次是作为独立的“篇”的存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核心素养,均能在“篇”中得到构建。

四、作为“篇”教学的模态构成

“篇”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从体验、理解和唤醒的过程。诗歌散文,体验作者的体验;小说戏剧,体验作者的假定;说明文是理解作者的理解;议论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最终的指向应该是唤醒读者的体验,奠定语言的底子、奠定精神的底子,并在唤醒的过程中掌握唤醒的路径,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要给自己一个规范的语文课堂观。要从课程标准出发,构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成长,让学生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明白语文学习目的是奠定语言的底子、奠定精神的底子。因为语文课堂的性质就是语言品味,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言品味是语文课堂中最本真、最基础,而且必须运用的唯一能达成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

其次,要给自己一个规范的备教路径。学与教要做到基本同一。一次成功的文本解读需要完成三种身份的解读任务。第一种身份是“读者”,老师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受;第二种身份是“教者”,重点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第三种身份是“学生”,引导学生对文本真实解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这三种身份的基础是“读者”身份。阅读不是无序的阅读,“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受”应该遵循一定的路径,尤其是要根据三类不同类型文本的审美的规定性综合性进行。

第三,要给自己一个规范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确定的设计原则要从认识论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要从本体论出发,遵循语文特点,即语言和语感、语言和言语的规律;遵循文体特点,如文学类文本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实用类文本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等。要从学习论出发,遵循学情特点,教师不做学生能做的事,选择应该实施并能实施的教学内容。要从方法论出发,努力寻求高效的课堂进程。

第四,要给自己一个规范的“篇”的教学价值。作为“群”的语文课堂模态,在题材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突出作为“篇”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突出作为“篇”的艺术风格的文学史意义,包括作为“篇”的作者价值追求的形象意义。实现“群”视野下“篇”学习的意义。

作为“篇”的学习价值,从文本结构层次看,可以从题材价值、艺术价值、思想价值这三个层面实现,基本模态列表如下:

五、作为模态的语文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语文建设的原则很多,但首先是语文性。语文的基本属性是语言性,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言品味是语文课堂中最本真、最基础,而且必须运用的唯一能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如,审美语言的艺术性,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议论语言的思辨性等。其次是规范性。有基本的体类边界和思维边界,遵循三大类文本审美的基本规范,提供可为学生考试、兴趣阅读甚至终身阅读基本的路径。第三是模糊性,也可以叫综合性、开放性。自古文史哲同体,体类模糊,思维模糊,科学的边界有时不好掌握,再加上学生学情不一,所以出现许多同课异构的现象,出现了十位名家教《老王》的奇观。

至于建设的方法,首先是确定文本的结构。文本的结构大致有三个层面,文学类文本是题材层面、艺术层面和思想层面;应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是题材层面、结构层面和思想层面。三个层面是递进关系。其次是确定学习价值,根据文本结构,文本的学习价值也确定为三个层次,即题材价值、艺术(结构)价值、思想价值。再次是依类定“模”,依据文学类、应用类、论述类的分法,依据教学内容的本真性,内容选择的合宜性,环节设置的层次性、梯度性,环节构成的逻辑性、开放性、完整性等原则,确定教学模态。第四是按“篇”定教,欣赏什么,如何欣赏,要讲究环节导入的确定性、过程引导的清晰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第五是“群文”推进,从个别到一般,由点到面,连点成线。

六、模态语文建设的意义

“群”视野下的“篇”教学的模态化建设,起码有三重意义。

首先是有利于凸显语文作为学科建设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提法之所以引起异议,是因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仅是语文,其他学科也一样,比如数学,工具性毫无异议,但是,你能说数学没有人文色彩吗?

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学科课程中是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体系,如初中的物理、高中的物理直至大学的物理,实际上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语文学科课程在不能保证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的前提下,带来的尴尬就是所有教师,哪怕不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借助课本往往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和背,考试成绩还不一定差。

那么语文作为课程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最显著的区别是,狭义的语文就是由文字表达带来的对世界的认识,“表达”是语文的核心。由此带来的语文教学,分为“欣赏文字表达带来的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和“用恰当的表达来表现对变化世界的认识”。模态语文建设,思考的出发点,首先是把语文看成的“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其次是“完整、连续和严密”的,用基本的范式引领模态语文的建设,突出语文作为学科建设的意义。

其次是有利于顯示“篇”作为学生“学”的价值。语文教学“少费差慢”的现状历来为人们诟病,根本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学没有构建具有示范价值的模态课堂,使学生学了那么多课文却没有掌握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路径。“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例子”有厘定的价值,如何认识,就要考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训,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毕业,如何阅读文本的“器”从未建立,改变“少费差慢”的现状就无从谈起。在语文的外延不断延伸的氛围中,语文的技术主义倾向不妨提倡。

最后是有利于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教无定法,但是大体则有。那么这个“大体”又在哪里呢?笔者以为,这个“大体”应该是阅读路径。阅读文本,就是要遵循“篇”的阅读路径。同课异构,但是同篇同质的前提不能变,变的是取法不同,教法有异。教师教学,首先应学会同类同构,教学一体,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学情不同,难易取舍,教学切入点不同罢了。而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就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许多老师解读文本许多时候停留在文本的表面,缺乏的恰恰是阅读路径。模态语文,可以帮助教师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最后带出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

以上是笔者在“群”视野下的“篇”教学的模态化建设思考,并提出“模态语文”这一建设目标,期望引起同道的批评。

猜你喜欢
模态群文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有意义的一天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探析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基于滑动拟合阶次和统计方法的模态阻尼比辨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