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8-08-24 10:50张晓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粤语语言作文

张晓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四轮驱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言语经验”这个词,不同于“语言经验”。“语言”是静态的,“言语”是动态的,只有在动态的语言运用中、丰富的言语方式下,学生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具体措施有:

(一)情境置换

如2017年全国1卷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蕴含了具体的语言情境,但很多高考考生对之视而不见,写作时泛泛而谈,导致作文得分偏低。为了引导学生注意到其中的语言情境,笔者做了以下的变式修改:

据近期一项调查,人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兩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生两相比较,马上发现,变式后的作文,预想中的读者群就宽泛很多,而真题的写作则一定要把阅读对象牢牢锁定在“外国留学生”身上。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其他方面(如写作目的、格式要求)进行变式训练,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语言情境。

(二)情境共研

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怎样的表达才是最好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在作文讲评中,教师不能凌空蹈虚,一定要紧紧扣住语言情境,给学生最切实的帮扶。如笔者勤写下水作文,引导学生积极写作,并用学生的作文片段,进行升格,给学生以提升自我的桥梁。

如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2017届高三12月模拟考作文题:

某校为解决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在学校门口长时间占道、乱停乱放的问题,采取了多种办法,效果均不佳,最后只好与交警部门联合行动,对凡停留超过15分钟及乱停乱放的车辆进行拍照和抄牌,随后将相关家长名单及车牌号码发到家长群中,并要求相关学生督促家长改正,还将此违规现象与学生及班级评优评先等挂钩,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学校门口的停车乱象得到解决。对于此举,有人拍手称赞,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以“礼”服人》的原文段及笔者的修改意见如下:

有部分家长提出质疑(“质疑”意为“提出疑问”,此处重复累赘,删去原文“提出”),对校方此举并不赞同(原材料没有此信息,切勿无中生有),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把“在”改为“从”),这会给自己接送孩子上下学带来不便,而且现在“车辆”多于“车位”,停车难更是让家长头痛的一大难题,这我都可以理解。但是,家长们在校外为了占“一席之位”(左双引号不能写在最后一格,可以挪到下一行第一格,或在最后一格左上角写左双引号,在最后一个格写“一”字),不惜违反交通法规,还给穿梭于人行道与车辆间的行人带来安全隐患,真是得不偿失之举呀(“呀”删去;“得不偿失”指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必须用于同一对象,用于此处不恰当,因为家长“得”而行人“失”)。《师说》中提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引用句子和材料关联不大)家长们从小就会教导自己孩子要遵纪守法,做个合格的小公民,而如今,自己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语出《论语》,一般指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褒义,用于此处不恰当),违反交通法规,岂不是“惑矣”吗(删去“吗”)?

笔者的升格文段:

也许有人对校方此举并不赞同,但是,家长们在校外为了占“一席之位”,不惜违反交通法规,还给穿梭于人行道与车辆间的行人带来安全隐患,为了一己私利而扰乱公共秩序,这种乱象必须整治。诗人约翰·邓恩有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完全引用;外国经典诗句;出现外国人名)如果每个人眼里只有自己,没有秩序,最终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论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完全引用;古代经典言论;出现书名号)家长要推己及人,考虑到人同此心,其他家长也想安全接送孩子。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公民们都应遵守城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完全引用;外国经典言论;出现外国人名)如果家长能够在学校和交警的共同管理下,“克己复礼”(不完全引用;古代经典),不乱停乱放,遵守交通法规,使校门口秩序井然,那其实是一种“自救”,让进出学校的孩子远离交通安全隐患,皆大欢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運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维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规范的训练。

(一)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有意引进逻辑学的概念,尝试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推理、演绎归纳等能力。如教《陈情表》,笔者这样展示李密的“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支持的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

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R

或者P,或者Q

总之,R

具体展示为:

如果“进”,那么“狼狈”;如果“退”,那么“狼狈”

或者“进”,或者“退”

总之,“狼狈”

然后是李密的“归纳推理”:

没有父亲可以照顾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没有父亲可以照顾祖母

没有母亲可以照顾我(“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没有母亲可以照顾祖母

没有伯叔、兄弟可以照顾我(“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没有伯叔、兄弟可以照顾祖母

没有关系密切的亲戚可以照顾我(“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没有亲戚可以照顾祖母

没有仆人可以照顾我(“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没有仆人可以照顾祖母

所以,只有祖母能照顾我(“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所以,只有我能照顾祖母(“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所以,我只能留下来照顾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二)作文教学

作文,本质上是思维在语言层面的外化。笔者给学生绘制“纵横捭阖”图,展示任务驱动型作文在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和聚焦思维作用下的写作版图:

具体而言,纵轴,首先往下挖掘,通过析原因、揭本质,使作文有一定的深度,然后往上提升,通过谈影响、设措施,使作文有一定高度;横轴,即横向拓展,通过联系素材,使作文有一定的广度。但引用素材,不能信笔由缰,无远弗届,盲目引用素材,很容易把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成阐释型作文乃至话题作文。要确保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信度,必须保证“捭”中有“阖”,在开放性中要包含足够的严密性:引用“本位素材”最佳,引用“同位素材”亦可,引用“上位素材”次之,其他素材则因脱离原材料范围,不宜引用。

如南海区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作文题:

《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三大综艺节目曾一度高居收视率榜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说这类节目代表了时代风尚和中国媒体的进步,值得称赞。也有人认为这类节目都是“购买”外国人创意的结果,不值得推广。对于这类综艺节目,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以下学生文段中的素材《汉字听写大赛》《极速前进》和作文材料《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一样,都是综艺节目,为原材料的“本位素材”,和原材料核心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同,切合题意:《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片,虽然不是综艺节目,但和综艺节目是在上位概念之下居于同等位置上的并列概念,为原材料的“同位素材”,符合题意。

欣赏外国模式时,我们万不可忘了整理旧马甲而失落本色和底蕴,更应在此基础上,将马甲修得更熨帖美观,再添以新颖设计,穿着它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曾风靡全国并引起现象级讨论的《汉字听写大赛》,正是一瓶本土佳酿,经典,又时尚。假以时日,待瓮中的民族与世界、传统与时代发酵、融合,华夏大地上定会诞生更多优秀的原创综艺作品。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中,综艺节目的自主创新也有过成功的尝试,《极速前进》即为佳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反映了风土人情、传统美食,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其中的后期制作、设计经验也都是在一步步的“模仿”中得来的。

以下学生文段,“电视节目”是包含“综艺节目”这个种概念的属概念,为原材料的“上位素材”,基本符合题意:

外国综艺节目的引入,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文化和社会潮流的需要,更是为了引领中国电视节目的改革。外国的节目引入后大受欢迎,为何?皆因中国的电视节目缺少竞争力。而引入外国节目,促使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方制作出更有竞争力和更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以下文段,素材“茶道”不仅不是综艺节目,还脱离了(电视)节目的领域,偏离题意:

日本人的茶道闻名于世,很少人知道,茶道源于中国。古代中国热衷茶道,著有《茶经》,但茶道只在上级阶层盛行,普通百姓无缘接触茶道这种雅物,以致茶道难以发展普及。日本使者在中国见识到茶道之后,惊于其雅,于是引入日本发展钻研,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茶道在中国却逐渐没落了。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娱乐至死》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毗邻香港的广东,学生对于娱乐新闻、人物的过度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习惯,是为“娱乐”习性。在娱乐文化的浸染下,学生的人文视野较为狭隘、文化底蕴较为浅薄、艺术品位较为低下。采取措施,刻不容缓。严禁学生看娱乐新闻、娱乐节目,既没有操作性,也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笔者认为,堵不如引,禁不如导——与其以批判者的身份砸坏娱乐大厦的门面,不如以参与者的身份取得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话语权,引导他们发现娱乐新闻、人物中健康、進取的一面,学习娱乐节目中的文化内容,进而突破娱乐习性中的狭隘视野,在不知不觉中改良学生“娱乐”习性。

具体而言:一是引导学生关注娱乐报道中的健康因素,二是引导学生发现娱乐明星中的成功智慧;三是引导学生学习娱乐节目中的文化内容;四是引导学生突破娱乐习性中的狭隘视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语文学习尝试从“文化”的维度,多了解、多分析,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兹举两例。

(一)本土文化

笔者曾引导学生,完成一项关于岭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课题是:“我佛山人——佛山名人在语文学科的积累和运用”,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岭南文化。

第一阶段:了解佛山名人素材。笔者要求学生去了解佛山名人经历,按照“佛山五区”的行政区域划分,分成“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个小组,每小组大概十二人,要在一个星期内搜集相应区域的名人事迹。

第二阶段:交流佛山名人素材。在搜集佛山名人素材后,各小组按照“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的顺序上台介绍相关名人事迹。

第三阶段:探究佛山人精神。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佛山名人的经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而这还属于皮相的认识。笔者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这么多的佛山名人,在精神品质方面有哪些共同点?能从中提炼出怎样的“佛山人精神”?学生经过参考资料和课堂讨论,将“佛山人精神”的内涵细化:“敢为人先”指敢于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闯敢干;“通济和谐”指通济社会,同舟共济,乐善好施,和谐共进等;“崇文务实”指崇尚文化,实事求是,不唯书、只唯实,善于变通,注重实业。

第四阶段:运用佛山名人素材。运用于写作,才能巩固积累的成果。笔者对学生指出,“佛山名人”就是作文的很好素材,而“佛山人精神”能使作文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这两点入文,就能让作文既有丰富的素材,又有很好的理论角度。首先,将“佛山名人”和“佛山人精神”的内涵联系起来。然后,写作以“佛山人精神”为主题的议论文段。最后,联系高考文题写作议论文段。

总之,本土名人素材是值得重视和可以实践的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既已身在宝山,理应积极挖掘,自可满载而归。学生了解佛山名人,既是积累本土素材,给语文接通地气,也是进行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找到方向,为自己的成才更好地夯实基础。以本土名人素材为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能够让学生扎根本土,汲取本土文化的营养,绽放更为灿烂的语文之花。

(二)粤语文化

粤语在我国是普通话外第二大语言,是南方第一大语言,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在我国,有1.2亿人以粤语为母语。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佛山市是典型的粤方言区,粤语被广泛使用。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在使用过程中,粤语也承载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折射出社会的文化心态。

在《陈情表》中,有“慈父见背”的表述,有些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不说“去世”而说“背弃我”;在《祝福》中,在讲到祥林嫂的遭遇时,鲁镇的人说:“老了。”而在《捡麦穗》中,说到卖灶糖的老人去世时也说他“老去了”。有些学生不大明白为什么不直接说“死了”。这说明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种委婉表达的语言现象,以及潜藏其后的文化心理。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委婉语”:在生活中有一些难听或者犯禁忌的话,在不得不说的时候,换另一种方式来说,以委婉曲折的方式巧妙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文雅、文明,进而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接着介绍了在粤语中广泛存在、为数众多的委婉语:

“猪润”:实则指“猪肝”,但“肝”与“干”同音,意味着“无水”(没有钱财),为人们多不喜,因此用“干”的反义词“润”来取代它,就成了“猪润”。

“脷”:“舌头”的意思,在粤语中,“舌”与“蚀”同读“sik6”音,“蚀”意为“亏本”,粤人重商,忌讳经商亏本,所以用“脷”取代“舌”,“脷”谐音“利”,为商人所喜。

“吉屋出租”:意为“空屋出租”,之所以不说“空”,是因为在粤语中,“空”与“凶”同读“hung1”音,“空”字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凶”字,因此人们用“凶”的反义词“吉”取代“空”。同理,粤语俗语“竹篮打水得个吉”,其实是“竹篮打水得个空”的意思。

“通胜”:“通书”之义,“书”和“输”都读“syu1”音,粤人忌“输”,因此用“输”的反义词“胜”替代,成为“通胜”,有“通通胜利”之义。

类似的情况还有“猪红”(猪血)、“胜瓜”(即“丝瓜”,在粤语中“丝”与“蚀”谐音)、“凉瓜”(苦瓜)、“青瓜”(即“黄瓜”,但“黄”在粤语中有不好的意思)、“伯娘”(即“伯母”,但“母”与“无”谐音)、“遮”(即“伞”,但“伞”与“散”同音)。

对于粤方言区的学生来说,粤语对于语文的学习所起到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对此,他们并不自知,可谓“身在宝山”却“一贫如洗”。语文教师把粤方言纳入语文教学范畴,引导学生认识到粤方言的特点,能让学生养成“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并激发学生极大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更阔大、更实在的语境中思考、学习语文,必将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面对这个系统工程,高中语文教学要做好规划,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维度,“四轮驱动”,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猜你喜欢
粤语语言作文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中国最强方言是如何炼成的
第一本小学校本粤语教材问世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