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倾听能力:意蕴、结构与培养

2018-08-24 10:50杨钦芬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信息过程

良好的倾听能力是高效学习的保障,也是师生交流的基础。由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倾听能力的表现界定模糊,缺乏细致化描述,导致教师对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随意,教师片面追求“发言热闹的课堂”,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懂装懂、思维定向、随性回答等弊端。什么是倾听?倾听能力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尝试性探讨,这利于解决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缺失问题,有效改善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倾听习惯,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发展。

一、倾听的意蕴

倾听就是用听觉器官接收信息,用大脑对信息内容(包括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进行意义理解、言说互动、思维分析、综合整理、价值分辨的过程,达到对字面意义和思想情感的双重认识,进而把有效信息内容转化为自身认识。倾听是将言语信息提升为思维认识的过程。

(一)倾听的过程是意义理解的过程

倾听是将话语同领会、理解联系起来的过程,倾听的第一步就是意义理解。不存在没有倾听的单纯理解,也不存在抛开理解的纯粹倾听。倾听过程并非指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再一步理解和反馈的过程,从而推动自身思考。“听把话语同领会、理解和可理解性的联系摆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我们听得不‘对,我们就没懂,就没‘领会。”[1]倾听的过程是意义理解深入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接下来的互动思辨。

(二)倾听的过程是言说互动的过程

倾听过程是通过语言而形成的互动过程,“听”和“说”两者交替进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人和人之中存在着一种“反馈和共鸣”,当这两者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那些带有足够能量的对他人的反响就会打破各种局限、打破由我们的自我逻辑主体性所铸成的盗甲。”[2]通过“反馈和共鸣”,能够充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考,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倾听以听觉展开了一场交流互动,使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能更好地沟通和呼应。

(三)倾听的过程是思维分析的过程

用心倾听的过程,是思维分析和拓展的过程。在信息接收后,大脑需要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结合自身积累的知识经验后形成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用心倾听能够有效地判断内容正误,并且能够发现自身和他人思考的异同点,进而取长补短,丰富自身见解和体会。倾听可以帮助我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公正客观地分析观点,对内容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判断和认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为清除偏见,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去倾听。倾听使我们超逾所有传统习见的藩篱,进入更为开阔的领域。”[3]认真地“听”为更好地“思”创造了条件。

(四)倾听的过程是综合整理的过程

倾听的过程是在对接收到的信息正确理解和分析后,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并且合理地加工整理,最后总结出信息所要表达的最终意义的过程。对于大多数重视生存方式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教授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并把这些内容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从而为后面的考试做好充足准备。对于这类学生而言,他们只是一个个知识的搬运工,把知识理论原封不动地储存起来,毫无思考地整理,不能把知识理论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这种综合整理是机械而又被动的,是为了考试而强行整理的,这样的做法是低效的。真正的倾听过程是在综合整理中形成自身的思考和见解,而不是直接归纳吸收他人的想法,也不是将其死记硬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经验。这样的经验积累只可能形成短时记忆,无法晋升为长时记忆。倾听需要灵活地思考,通过对获取信息的分析理解,进一步取舍,综合各种观点,有效拼接,形成了自身认识。

(五)倾听的过程是价值分辨的过程

倾听的过程是学生产生共情、价值分辨的过程,是进行反思评价的过程。罗杰斯指出“当我真正听到某人时,总是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一般的超越了人的直接信息的东西。”[4]在他看来,真正的倾听能带来普遍规律,能得到共通条例,得到的是让人敬畏的规则。倾听需要有目的地听、有思考地听,通过对内容的价值分辨、反思评价,吸取精华部分,摒弃存在缺陷的内容,从而对自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获得更丰满的知识经验,形成独立的思考和人格,提升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内心获得满足。

二、倾听能力的内在结构

根据上述倾听的意蕴,从言语互动的角度看,可以将倾听的内在结构解析为意义理解的能力、言说互动的能力、思维分析的能力、综合整理的能力、价值分辨的能力。

(一)意义理解的能力

课堂倾听是一种高效率的听课,它包括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其基本要素是听力和理解。学生能将一段对话的语音语义完整接收的能力可称之为倾听的第一要素。作为倾听最基本且最必要的信息接收阶段,信息的捕获必然直接影响到之后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信息零碎化导致的概括不明,信息缺失导致的理解错误,以及歧义立场下的一系列无用思考等,都会使一段深层教学对话或是一次悉心准备的教学活动无疾而终。

(二)言说互动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言说互动的过程。“说”是思维表达的有效方式,学生用语言来反馈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说”是疏通条理、深入思考的有效手段。“说”的能力提高、习惯培养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爱说、会说、善说的好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帮助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动手操作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抛开顾虑,放下负担,大胆发言,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站在他人立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丰富自己的见解。在与同伴言说互动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倾听能力。

(三)思维分析的能力

学生在倾听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分析、优化思考,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教师教学的内容、同学发言中的有效信息等提高到理性認知层面。对于处理好的信息进行的思考和辩证属于输出阶段的必备能力。倾听服务于交流,信息的输入也是为了输出。一段有价值的课堂交流应当是思维碰撞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交换。对现有的信息,如课堂教学内容、同学发言等做出正确的取舍,对于同伴的立场做出合理评价,对于事件的本身形成主观看法,这些都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成长的表现。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期,他们正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帮助下,往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思维的拓展。

(四)综合整理的能力

学生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进行有条理地整理、清楚地表达是学生倾听能力内在结构的一个重点要素。学生在理解信息后的规划与整合就是对于信息的细处理。学生需要将一段不是逐字逐句都有价值的信息明晰化、模块化,提纯所需信息中的要点,使接下来的价值判断拥有更准确的针对性,提高整个思考过程的有效率。

综合整理要素的关键就在于对语言和思维的整理,倾听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内容,倾听同龄人的思考和创意,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每一个好的点子、新的想法,合理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用成熟的语言习惯和相似的思维等级作为参照物,完善自己的思考。这是一段需要教师耐心等待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升华过程。

(五)价值分辨的能力

价值分辨是学生倾听能力内在结构的最终要素。价值分辨是指学生对教学内容、学生发言等进行总的反思评价。通过有效倾听,寻找教学内容、教师语言、学生言语表达中的价值取向,并进行良好合理分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事情能够合理判断。

不难发现的是,意义理解的能力、言说互动的能力、思维分析的能力、综合整理的能力、价值分辨能力这五个能力要素能形成一个共生环,从要素一到要素五能形成一段对话,而强化要素五则需要从要素一开始循循引导、不断进步。

三、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安静课堂,建构倾听氛围

倾听,是美好教育开始的地方,而做到真正的倾听,首先要有一颗宁静的开放的心。为此,首先要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如果课堂氛围过于嘈杂,那教师花在管理班级纪律上的精力会远大于教学本身,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种无谓的损失。只有在“静悄悄”的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放松思维,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安静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领悟和应用、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无不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沉思、静思。”[5]教会学生深思、沉思、静思、静悟,在整个过程中,强调一个“静”字。从外部环境来看,“静”表现在学习环境的安静,从内部环境来看,“静”又表现在学生思考环境的平静,也就指他的内心。教师有责任创造氛围安静的课堂,打造外环境的宁静,为学生寻求内环境的平静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二)开展合作对话,培养倾听习惯

要想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有效倾听,需要有良好的学习合作。合作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思考,才能让这样一个整体碰撞出新的火花,能让每一个人在这个整体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才能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会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合作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应鼓励每位学生举手发言,并且对发言的内容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良好对话,以此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三)注重思维分析,加速价值判断

思维分析是倾听的重要阶段,也能加速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判断。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关注学生的思维分析:

1.提高认知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倾听课堂所讲内容,善于捕捉同学发言中的关键信息,结合这些内容来完善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获得更加深刻的答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思考。在同学的发言后,教师可以以“三问”引领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第一问——“你从他的发言中,学到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关注同伴发言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能够对同伴的发言形成自己的思考,寻找其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关键点。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认真倾听,只有用心听了,才能对同伴的答案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问——“谁能来补充他的观点?”在想法类似、回答接近的情况下,谁能有更全面的认识,或者是突破性的见解,通过深入思考和探讨,锻炼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同时,这一点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辨别异同的能力,从细微处寻找漏洞和不同点,把答案补充完整;

第三问——“有谁能像他一样来谈谈这个问题?”当回答已经接近完美的时候,就需要学生学会复述观点。学会复述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倾听能力的一大关键点。与此同时,复述可以检测学生的倾听效率和记忆效果,帮助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准确认知,从而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这里的“复述”指的不是一字不差的复述,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语言能力不同,所以教师的要求也就不能千篇一律,在复述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培养批判性思维

倾听,不是一味地接受、顺从,而是必须在听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思考。“主动式倾听不是一种单纯地接受式的静听,而是积极地去捕捉发言者的思想和观点,并对这些观点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6]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只接受,不思考。这样的“填鸭式”学习活动会让学生学习更加被动,不能形成个人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问:“你来重复一下他的话。”“刚刚这位同学说了什么。”用这些办法来判定这个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教师也可问学生:“对他的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要补充完善的地方?”在听懂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3.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小学是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有责任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成绩、追求名誉,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善”。“倾听教学陶镕学生的品性即指向善的境界,其本身也是一种善的生活。”[7]良好的倾听以它开放民主的立场为学生“品性的陶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着重把握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注重文章情感分析,从文中揭示的价值取向,通过共情反应,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形成合理、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不仅对于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效促进,对其人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举措。当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价值取向之后,他们就能够快速分辨是非,正确判断内容价值高低,从而进行选择性地倾听,提高学习效率。

(四)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正确引导

教师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思维模式简单,教师的适切的评价是他们快速前进的驱动器。抓住学生这样一种心理,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言语激励。对于课堂表现好、善于倾听的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你听得真仔细!”“你能把别人的想法结合自己的思考,真会学习!”……不要吝啬言语激励,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中,他的存在、他的思考、他的倾听是有价值的,是受到老师重视和理解的。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后,他就会强化自己的行为,从而培养自己倾听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荣誉激励。教师可以准备几种小奖状,对于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给予表扬,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吸引,是一种鼓励。尤其是一些长期认真倾听的学生典范,更要进行榜样激励。肯定学生倾听的好习惯,激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这样的表扬机制,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若能充分运用这一点,就能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倾听。

注释:

[1]杨钦芬.教学对话的结构及有效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0,(11):13.

[2][美]大卫.M.列文著,程志民等译.倾听着的自我[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99-200.

[3][德]海德格爾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店.1996:1215.

[4][美]大卫.M.列文著,程志民等译.倾听着的自我[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1.

[5]钟发全、张朝全主编.赢得课堂精彩——教师的天职[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5.

[6]文霞荣.主动式倾听在对话教学中的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6-1B:82.

[7]周杰.走向倾听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46.

猜你喜欢
价值信息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订阅信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展会信息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