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阅读儒家经典的有效方法

2018-08-24 10:52王娅莉陈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论语儒家初中生

王娅莉 陈成

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家经典也被历代士子所尊奉。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内忧外患,渐至亡国灭种之边缘。清末,废科举,黜读经,弃文言;民初,新文化运动者“打倒孔家店”,小孩脏水一起泼掉,其时学者虽依违于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然而国运关乎文脉,在革时趋新的历史洪流中,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依然难免根动叶飘,日渐式微。新中国成立,除旧布新,终至于进行“文化大革命”;港台新儒家承继绝学,不绝如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渐富趋强,国学复兴,渐成风气。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十九大报告出现“文化自信”新提法。剥极而复,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再次在国人的心中被唤醒。

面对有着几千年文化集成的儒家经典,初中生如何去阅读、体悟和传承呢?我们以初中生较为容易接受的儒家经典《论语》为例,试着探索儒家经典的阅读策略。

一、文献感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经典更是被历代尊奉,一部经典往往被不停注解、疏释,赓续之作汗牛充栋,可成专门之史,可做专门之学。从文献感知角度有两点可为,其一,调动图书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书形制。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影印本、手钞本、套印本、批点本、译注本等等,形制多彩,朱栏墨迹,大文小注,学生可直面厚重典雅的书香世界。其二,善用图书目录,知经典发展简史,择精当注本精读。引导学生接触《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史志目录和经典藏书家目录(如《郡斋读书志》),感知经典的发展简史,并择精当注本进行精读,如《论语》,可读汉学之《论语注疏》、宋学之《论语集注》、清学之《论语正义》、今人之《论语译注》。此两点学生不必深懂,重在让学生感知经典之典重博雅,以生敬畏经典之心、敬畏圣人之言。

二、素读记诵

韩愈《师说》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以古人读书从知句读开始,句读剖判之后,不立即解经,而是记诵无注解无疏释的原文,以涵泳经典文气字义。牟宗三弟子王财贵教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即推广“全民读经·论语一百”活动,即素读《论语》一百遍。张卫东先生近两年有“国子监官韵诵念”系列,其中有《论语》。初中生正当记忆力旺盛之年,素读记诵经典可对经典有初步理解和自我感悟,所得解悟是非且不论,仍能不宥于前人解经注经窠臼,也是贯通本经、融知他典的素的。不素读记诵经典,会很难反刍自悟,温故知新。另外,在网联物联发达的当下社会,经典书籍及其字句的查找和使用极为方便,似乎素读记诵经典已经大可不必。其实不然,经典书籍及其字句的查找和使用虽然极为方便,但是这样的查找和使用时零碎的,也更会让人产生依赖和懒惰心理,不去理会经典的完整性,从而使经典碎片化,使经典失去经典之为经典的典重博雅。

三、小学解经

小学者,文字、音韵、训诂者也,自古小学即为经学之附庸,为解读、正读经典之必经津梁。清人说,欲通经学,必通小学,可见其重要。小学解经是要从字义字面上求得初解、正解。此策略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者,直接借助前人今人的解经成果。不过考虑到初中生的学力和学时,不必贪多,只需精读那些精当且有代表性的较为综括性注本,而且先读今人译注本作为入门,再稍读古注以为进阶。例之《论语》,可先读今人杨伯峻之《论语译注》,再读清刘宝楠之《论语正义》,次读《论语注疏》,后读宋朱熹之《论语集注》。读时,要厘清各种对经典章句的注解,使聚讼于目前,然后深入思索,俾无遗义。二者,不依傍古人时贤,自己查找小学著作,自行解经。自解经典可以利用《尔雅》《说文》《广韵》、《辞源》等书,亦可使用正规网站(如汉典网)查找字义。自己注经才能知具体字词本来面目,才能从上下文甚至全书语境中推知字义确解,如此更能对具体字词有深切体会,而不会像读他人解经成果那样看过即罢了。如《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时”字,《说文》:“四時也。从日寺聲。旹,古文時从之日。”“之日”,太阳运动不息,很形象。再加上“寸”,太阳运动不息,人以手置额头,挡住太阳光线照射,观察太阳运行于何处,更形象。“习”,《说文》:“習,数飞也。从羽从白。”人之学习如鸟多次练习飞翔,极为逼真。这些,不自己查找小学著作,不仅不知繁体简体字的分别,也不会知道繁体字会如此生动有趣。只有自行注解,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繁体古字的魅力,才能体会经典二字之重。他山之石,虽可攻玉,然自己动手,才能真正丰衣足食,收获真知。

四、多重证据

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一种治学方法,他认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是以地下出土材料补正经典纸质文献。纸质文献会因错衍漏倒、年代久远导致读者无法获得正解,而地下出土材料正好可以补正。出土文物材料多在各地博物馆,学生可就近在博物馆观看出土材料,印证补充订正经典书籍之未备。如《论语》里面讲到礼的地方很多,有些很抽象,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出土陈列的各种礼器获得对礼的形象感知。除了地下出土的材料,还可以利用地上保存的各种金石器物及其上文字,各种文物(如孔庙、文庙),增加对经典的了解。

五、分类例读

《论语》为语录体,语短而精,一篇之内各章多互不联属,不像《荀子》、《韩非子》等书一篇有一篇主意,各章各节互为连属,统摄一篇主意之下。因此,像《论语》这样的经典,为了能更好的深入理解全书,可以把全书同类的篇章集合起来,比连其意,以观圣人主意。如《论语》中论“仁”“礼”“孝”“君子”“小人”各处,皆可集而观之,以見圣人论述大旨。

六、依事解经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三坟五典、五经四书皆微言大义,语涉宏深,所谓“载道之文”,多不易解,对于初中生而言,更是微茫难求其义。故而,于此“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以期有“深切著明”的理解。《左传》以事解《春秋》,使“断烂朝报”之《春秋》骨血丰满,传之后世。经以史传,史以经贯。如读《论语》,必读《史记·孔子世家》《左传》定公哀公部分以佐之,知孔子及其弟子之行事以见其人格和各章师弟子对话之语境;《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褒贬评价,也需要联系《左传》《史记》有关管仲事迹以发覆之;《论语》中有关礼的各章,也可以通过读《左传》有关礼的史事加以理解深化。

七、朋聚析义

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经典的阅读、理解和体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困惑和不解,同学相聚,以文会友,疑义相与析,则得分享讲贯之乐。可以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明确阅读分工,组内分工轮流,组际对抗竞赛,读诵、查阅、讲解、辩难,是非之义或可存疑,以友辅仁之风或可尚矣。

八、反身体悟

其义有三,其一,以自身所经历体会经典。如理解上文“学而时习之的“时”字时,不由得会想起,小时候做农活时不停用手放在额头,挡住太阳光线,观看太阳是否接近日中,着急回家吃饭的情境,也会想到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每每腾身高出,以手遮日,观察时地的画面,从而深刻形象地理解了学习的烦躁不安、往而不复、精进不已。其二,精思傅会、思维综括。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经典都有其核心之“一贯”,读者当精思傅会、思维综括解悟其“一贯”。张载“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读仰思。冥心妙契,虽中夜必取烛疾书”,王阳明龙场悟道,皆精思抽绪而成。初中生大多不可能像张载、王阳明这样精思有成,但是不妨记录下自己对经典的丝丝感悟,久而久之,自会兴发无限,智慧深种,有不期而至者。其三,切己力行。子曰:“古之學者为己”,古人所学,学贵自得,反身而诚,立德修身,期于成人。经典所以为经典,在于古人实学实行,故不发空言,百世可知,百世不易。故而学习经典,需要把古人的话切己体会,身体力行。切不可把经典里的话当一场空话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正为力行耳。

以上列举儒家经典的阅读八条策略与方法,由感知到理解,由书内到书外,挂一漏万,希望对经典的阅读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宋)朱熹集注,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5]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6]孙敦恒.王国维年谱新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王娅莉,陕西安康市汉滨高中西校区教师;陈成,陕西安康市高新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论语儒家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如何读懂《论语》?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