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背诵应由机械记忆延伸到意义识记

2018-08-24 10:51张兆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要旨精髓词句

在心理学层面,背诵充满贬义的色彩,主要是指机械记忆,当然,除此之外,背诵者仍能进行意义识记,即根据对文章的内涵、外延解析,对个别词句的精髓要旨的领会,进行背诵识记,让每一个字句都有意义的出处,让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所面对的不是一些苍白的文字,而是有内涵意义指向的文字。

一、让学生了解背诵的意义,实现意义化的背诵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将背诵作为一项任务才能完成,在完成的方法上,一般选用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生应付过教师的检验之后,便一点点对文本进行遗忘,甚至到最后无法说出该篇文章的内容。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背诵这一枯燥的脑力劳动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将专注点转移到背诵教学中;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尚处于心智开发阶段,还不明白背诵的价值意义,只将这一活动作为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去完成,这一点很难促使其认真、有效的背诵。所以,要使小学生有效投入到背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看到背诵的价值意义。

例如,贺知章的《咏柳》,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背诵这首诗,但强制令学生机械背诵,并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反还会牵引出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背诵的意义。关于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好,尤其是对学生习以为常的柳树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让学生不仅在脑海回放柳树婀娜的姿态。那么教师在这里便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调动他们的背诵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春天的柳树是怎么样的呢?当有人问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找不出美好的词汇去形容。而学完这首古诗之后,你还会有词汇匮乏的感觉吗,我们完全可以用几句诗去回答——”,这里,教师应示意学生朗读这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学生朗读之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哇,同学们都知道怎样回答,但是现在是照着书本读呀,所以这四句诗还不是我们的,背诵下来,才是我们的学问,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运用,所以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异口同声:“背诵下来!”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了。那么我们就开始吧!”

二、让学生了解词句的精髓要旨,实现意义化的背诵

理解文章的顺序是从理解字句到理解整篇文章,背诵也是这个顺序。首先要对所背诵的词句的精髓要旨有一个掌握,根据它们自身的意思,学生才可能在缕清文意的基础上顺畅的去背诵,并且拉长遗忘时间。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字句的理解与背诵活动支离,于是,导致学生机械地去背诵。这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不利于背诵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对学生语感、语文素养、口语水平、词汇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词句精神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以朱熹的《春日》为例,《春日》是一首要求背诵的古诗,但是和《咏柳》相比,这首少了画面的感觉,更多的掺杂了主观的情绪,而且有许多是小学生无法理解的词句,所以,要使背诵有效,就要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词句的精髓要旨,让学生带着理解去顺畅的背诵。例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学生就会对“等闲”“总是春”充满疑问。等闲是容易的意思,春天的面貌很容易识别,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就意味着春天到来了。

三、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结构内容,实现意义化的背诵

从心理学层面看,背诵者在背诵整个由始到终的过程中分别呈现出三种效应,即“初始效应”“时近效应”“中远效应”,在对较长文章进行背诵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前、后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难于记忆。怎样解决这一状况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结构、层次、主题思想进行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背诵,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从“荷花已经开了不少”到“马上就要破裂似的”,整整一段需要背诵。虽然如此,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然后再分析這段在文章的位置,所起的作用,所阐述的内容。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背诵。

可以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识记的延伸对学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又能对学生的语感进行打磨;既能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又能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掌握和运用,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

张兆荣,甘肃永昌县新城子中学小学部教师。

猜你喜欢
要旨精髓词句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幻笔的艺术:《红楼梦》的“金陵省”与“所指优势”释出的要旨
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方案要旨
2016年『東南文化』第4号主な論文の要旨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