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鼓起农民腰包
—— 黎平县积极探索兴“林”扶贫机制助力有效脱贫

2018-08-25 07:42石光照
当代贵州 2018年26期
关键词:黎平县黎平林下经济

文 _石光照

黎平坚持绿色发展、知行合一,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林下产业,让巍巍群山变成金山银山,绘就出一幅生态得保护,农民增财富,乡村更美丽的新画卷。

“这几年中药材行情好,种植户们收入都不错。”5月27日,黎平县中药材办主任吴文琰说。目前,黎平县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5.1万吨,总产值达3亿元。中药材产业成为全县助农增收、有效脱贫的优势产业。

黎平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县,是贵州11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74.68%。林业用地507.7万亩,境内红豆杉遮天蔽日,金丝楠依稀尚存,是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是中国南方植物基因库。

近年来,黎平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紧扣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林药”“林禽”“林游”等多种兴“林”扶贫机制,出台《黎平县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整合人、财、物资源,鼓励群众发展天然、绿色、有机的林下产业。从独具特色的茯苓、天麻种植,到市场抢手的“绿壳蛋鸡”、蜂业养殖,再到养身养心的“颐养胜地”,几年来,全新的发展思路让黎平沉寂了千年的巍巍群山逐渐变成金山银山。

山沟里长出“金元宝”

阳光和煦,晴空万里。来到黎平县平寨乡纪迫村九牛山自然寨,有幸见到了被当地群众称为“天麻王子”的姜乾海。“去年种植了800窖,挣了13万元,今年政策更好,政府帮扶更到位,我打算再种3000窖……”打开话匣子,姜乾海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天麻发家史。

姜乾海是平寨乡纪迫村的贫困户,也是平寨乡光良种养殖合作社的技术员,在他带领下,去年纪迫村15户贫困户抱团种植仿野生天麻10000窖,一年下来,户均增收6万元,而他和合作社另一位带头人姜奇也分别挣了13万元和10万元,不仅脱了贫,还摇身变成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裕户”。

平寨乡是贵州省100个扶贫开发一类重点乡镇,也是黔东南州24个极贫乡镇和黎平县6个极贫乡镇之一。乡党委书记穆伦告诉笔者,今年县委、政府紧扣市场抉择产业、加大人员培训、技术服务,强化资金保障,群众积极高,产业落地也快,全乡7个合作社会470户(其中,贫困户320户),计划种植的50000窖天麻,已种下27000窖,按眼下市场行情测算,今年合作社贫困户,仅天麻一项户均有望增收2.6万元,明年可到3—4万元。

平寨乡只是黎平县“林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今年“一减四增”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县25个乡镇,群众发展产业高涨,全县新增茯苓、天麻、勾藤、何首乌、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面积3.11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达18.09万亩;新增食用菌原材料基地建设5万亩、食用菌种植1500万棒,建成县乡村三级农业产业示范点197个。

“我们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5万亩,2017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5.66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6.5万户,其中,贫困户1.8万户。”黎平县林业局局长石庆茂介绍说。

林子里飞出“金凤凰”

走进孟彦镇良常村吴珍宏的绿壳蛋鸡林下养殖基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鸡鸭成群的景象。

“这片油茶林是4年前政府帮扶项目造起来的,为帮助我以短养长,去年镇里发给我500只绿壳蛋鸡在林下养殖,今年已买300多只,除去成本,纯赚了7000多元,我现在参加了镇里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想把规模再扩大些,争取早日脱贫。”吴珍宏说。

“一只绿壳蛋鸡的养殖周期是500天,平均产蛋160枚,按照每枚鸡蛋1.2元的回收价计算,一只产蛋收益有192元,淘汰的蛋鸡回收价为18元每斤,平均重达3.5斤,收益63元,两项合计为255元。每只鸡苗为17元,防疫5元,养殖成本为每天0.5元。折合成一年计算,除去成本和15%的死亡率,每只鸡的收益可达到85元,养殖500只,年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吴珍宏给我们算了一笔收入账。

林下种养近期得利,远期得林。2016年以来,按照县委兴“林”扶贫战略指导,孟彦镇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发展绿壳蛋鸡林下养殖基地5个,养殖规模3万羽,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今年,孟彦镇八棵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贵州欣美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年供应绿壳鸡蛋900万枚,蛋鸡6万只的销售订单,订单额2100万元,为农民养殖绿壳蛋鸡吃下“定心丸”。

“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破解养殖技术和市场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今年,我们计划培育100户绿壳蛋鸡养殖示范户,将规模扩大到10万羽,让农民轻松增收,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孟彦镇党委书记唐大才说。

与孟彦镇所不同的是黎平县九潮、德顺等乡镇却依托林下资源把养蜂产业办得风生水起。九潮镇大榕村共产党员邓昌权,带领大榕村周边贫困群众发展土蜂养殖,年产值上千万;德顺乡平甫村粟熊海林下养蜂1300箱,带领群众脱了贫,自己每年也有50多万元的利润,成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据了解,今年黎平县林下养殖有家禽65万只,牲畜15万头(只),蜜蜂1.5万箱。有一定规模的林下经济产品加工企业6家,林下养殖经济产值1.2亿元,绿壳鸡蛋、黎平小黄牛、黎平蜂糖等林下地方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并受市场青睐。

森林旅游成“新宠儿”

日前,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促进会公布第三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全国98个单位在列,黎平县德顺乡太平山森林康养基地榜上有名。

近年来,黎平县永从镇顿洞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借助村里的荒山大力发展叠鞘石斛规范化种植。图为顿洞村民查看叠鞘石斛生长情况。(杨代富 / 摄)

与此同时,常青国际集团与黎平县就太平山康养旅游综合项目开发合作模式进行了商洽交流,并就投资3亿元打造平甫侗寨民族风情小镇进行签约,预示着黎平森林旅游进入了春天。

近年来,黎平立足区位优势,扬侗文化和森林康养文化之长,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不遗余力打造国际化侗文化首选地和森林康养颐养胜地,创建大旅游脱贫示范区。

2015年以来,黎平县按照观光林业要求,斥资打造侗都花果山“茶旅一体化”示范园,修建了观光道、观景亭等旅游基础设施,美化绿化了环境,开展品茗游园、户外运动、农家乐体验和养生医疗为主的森林旅游新业态。“林业+旅游”产业融合,使园区年亩综合收益达3100元,解决当地农民季节性就业6000人次(其中贫困人口3600人次)。2016年,该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称号。

几年来,黎平县进一步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型步伐,县委、县政府以建设黎平国家森林公园、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成功打造森林景区景点12个,开发利用森林景观资源15万亩,2017年,黎平国家森林公园、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00万元。森林游、生态游助推全县3000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绿树丛下淘黄金,林下产业大有文章可做。黎平有475.8万亩森林,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省委守好‘两条底线’的发展要求,绿色发展、知行合一,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把这些资源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就一定会结出生态得保护,农民增财富,乡村更美丽的累累硕果。”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说。

猜你喜欢
黎平县黎平林下经济
1991—2020年黎平县降水变化特征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黎平县林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黎平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研究
推进黎平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赵黎平获死刑
吉林省林地清收背景下林下经济推广的研究
赵黎平警察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