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再生稻品种机械化生产适应性筛选研究

2018-08-25 09:26王家栋张谱海谢远珍朱心国闫美英曾庆利谢文博殷得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江汉平原再生稻适应性

王家栋 张谱海 谢远珍 朱心国 闫美英 曾庆利 谢文博 殷得所

摘要:再生稻近年来在中国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汉平原再次焕发生机,发展迅速,成为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但该区域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的再生稻品种选育研究为其提供品种支撑。选择市场上出现的再生稻新品种,对其进行了初步生产适应性筛选试验,对参试再生稻品种的熟期、产量、抗性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为用种单位提供品种选择的参考。

关键词:再生稻;机械化生产;适应性;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0-002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0.006

Screening of Ratooning Rice Varieties for Mechanization Adaptation in Jianghan Plain

WANG Jia-dong1,ZHANG Pu-hai1,XIE Yuan-zhen1,ZHU Xin-guo2,YAN Mei-ying2,

ZENG Qing-li3,XIE Wen-bo3,YIN De-suo4

(1.Shishou Ci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Shishou 434400,Hubei,China;2.Dangyang Yuya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Dangyang 444100,Hubei,China;3.Caidi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Committee,Wuhan 430100,China;4.Institute of Food Crops,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Ratooning rice has become a new rice planting style in Yangtze river area in recent years,and developed fast. Ratooning rice production is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reform requirement for reducing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But this rapidly developed trend has not been well supported by existing breeding programs. For this reason,the screening trials were conducted to compare and identify the well adapted rice varieties in Jianghan plain area,and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customers to choose right variety with mechanization adaptation.

Key words: ratooning rice; mechanized production; adaptability; Jianghan plain

近年來,再生稻在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要求水稻生产比较效益提高的社会环境下,又蓬勃发展起来。再生稻是中国特有的种植模式,可以追溯到1 700年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该种植模式适合在光热条件不够双季稻,但种植一季稻又有多余的地区。再生稻模式符合当前国家节能环保、减肥减药的农业发展新趋势。据报道,目前再生稻两季总产可达800 kg/667 m2,最高可比一季中稻增产53.8%,农药用量减少40%左右,肥料用量减少30%~50%[2],此外,稻米外观与口感还显著提高。发展再生稻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还能提供优质优价的稻米产品,激发了专家和农民的极大兴趣。但是,由于过去国家并没有制定专门培育再生稻品种的育种策略和品种储备,使得当前迅速发展的再生稻面临品种多样性不够以及品种储备和更新不足的问题。

发展再生稻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江汉平原具有发展再生稻的条件,且潜力巨大。江汉平原位于北纬31°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面积4.6万km2,包括江陵、石首、监利、公安、洪湖、潜江、天门等县(市、区),辖内地域平坦、辽阔,光、温、水、热资源丰富,年太阳辐射总值约460~480 kJ/cm2,活动积温为5 100~5 300 ℃,年降水量1 100~1 300 mm,是再生稻的适宜生产区域。区域内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67万hm2,占域内耕地面积的50%以上,占湖北省水稻面积的30%以上,水稻总产占本区域粮食总产的80%以上,是湖北的稻米主产区,也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湖北省的再生稻面积2013年约为3万hm2,至2017年已经迅速发展到约15万hm2,发展势头强劲,增产增收潜力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江汉平原区域水稻生产中的高温热害事件频发,对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影响较大,而再生稻两季的抽穗期可以避开夏季高温,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优质生产,这也成为推动再生稻发展的重要原因。

机械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发展方向,采用轻简化和机械化的栽培管理方式成为大规模作物生产的惟一出路[3]。再生稻生产也必须遵循新型现代高效模式。再生稻品种推广要结合全程的机械化生产,并适应这种生产需求进行品种筛选。

为稳步推进再生稻节能高效种植模式,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优选我市乃至整个江汉平原再生稻品种结构和布局,根据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粮食作物高效模式推广项目有关要求,我们在江汉平原腹地,以石首市为代表区域,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目的是为本区域的再生稻品种选择和推广提供选择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搜集了2017年在石首市种植或引进试种的再生稻品种,组织开展了全程机械化品种对比试验。试验内容包括:调查各再生稻品种农艺性状、再生能力、抗逆性、丰产性等指标,筛选适合石首市种植的品质优、抗性好、产量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再生稻品种。同时通过测产验收、实收产量调查进行产量数据的收集与比较。

1.1 试验材料

供试再生稻包括E两优78等共7个品种,都是两系中籼型品种(表1)。

1.2 试验方案

1.2.1 试验地选择 品种筛选试验田选择位于石首市笔架山东方社区4组有代表性的水稻田区。试验田常年为水田、面积0.7 hm2,经纬度为:北纬29°43′31″,东经112°27′39″。田块平整、方正、肥力中等、沟路通畅、水源充足;土壤属长江冲击平原轻沙壤土;前茬作物为绿肥,田间生物量较少。

1.2.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随机排列,设3次重复。每个品种大区厢宽3.6 m(机械插秧12行,南北走向机插)、长50.0 m,每个大区面积180 m2(不包含品种间增加行距0.2 m),品种与品种之间行距0.5 m,周围保护区3.8 m以上。机械插秧规格为30 cm×14 cm,每蔸插2~3粒谷苗,机插后采用人工补齐漏蔸,确保载插密度为1.587万蔸/667 m2。

1.2.3 田间操作与管理

1)苗期管理。试验品种3月16日浸种催芽,3月19日播种,采用基质硬盘育秧,机械播种,每个品种用种2 kg、播24个硬盘。苗床水分按常规管理,3月25日散盘,喷施爱苗加富士一号,4月16日喷施咪鲜胺·三环唑加康宽;4月15日用机械耕整大田,做到田平沟通;4月19日移栽。

2)耕整施肥。整田时施底肥45%(N20∶P10∶K15)复合肥25 kg/667 m2,4月28日为移栽第10天,追施尿素5 kg/667 m2,5月26日追施45%复合肥10 kg/667 m2,7月29日追施(促芽肥)尿素10 kg/667 m2, 8月7日收割,8月9日上水追施(发苗肥)45%复合肥15 kg/667 m2。

3)水分管理。田间水分管理以干湿交替为主,6月8日开始轻晒田,保水抽穗,收割后及时上水,以后干湿交替管水,9月3日抽水灌溉1次。

4)病虫防治。5月18日用新稻笑除草,5月25日人工拔除恶性杂草1次;利用太阳能杀虫灯杀灭部分害虫;7月6日用咪鲜胺+富士一号+康宽防治病虫1次。结果纹枯病和稻瘟病只有零星发生,虫害发生轻。

1.2.4 数据统计 性状考察参照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及标准,对试验田田间操作管理及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生育状况、农艺性状进行记载。主要记载项目有叶龄、茎蘖数、苗高、生育期、植株形态特征、穗部经济性状、抗逆性、种子纯度等。经济性状考察以稻穗为主展开,每个品种选取与平均有效穗数接近的稻蔸6蔸(3点各2蔸)进行室内考种。千粒重以测产时黄熟粒实测1 000粒的重量为准。

1.2.5 测产与实收产量 8月4日头季测产,8月7日收割头季,留茬高度42 cm,为使机械碾压部分较一致,收割时为横向收割(东西向,机插方向为南北向)。头季实收单产以120蔸(5.32 m2)人工收获晒干产量为准。再生季11月1日测产,11月4日收割,单产以收割机收获(含水标准13.5%)产量为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再生稻品种的生育进程比较

试验品种的生育期进程调查从播种日期开始,始穗期以10%植物抽穗为标准,齐穗期以80%植株抽穗为标准,成熟期以80%子粒成熟为标准。

从表2可以看出,7个试验品种头季在机插条件下全生育期平均138.6 d(135~142 d),最长的为两优0328、最短的为惠两优7408。再生苗生长较快的品种有天两优616、新两优223、E两优78和惠两优7408,其次是丰两优香1号和全两优1号,两优0328再生苗生长较迟缓。再生季6个品种成熟期熟相好、整齐,只有两优0328熟相差些。

2.2 不同再生稻品种的抗逆性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全田未发生白叶枯病也未出现倒伏现象。纹枯病和稻瘟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生较重的主要是天两优616和惠两优7408。另外再生季稻曲病在两优0328上有零星发生。在本次试验田块,抗逆性综合表现为:丰两优香1号、E两优78、全两优1号表现较好,新两优223其次,其他3个差一些。

2.3 不同再生稻品种的经济性状比较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7个品种头季株高平均116.6 cm,范围104.9~126.7 cm,除惠两优7408较矮外,其他品种株高均较适宜。头季和再生季穗粒结构具体情况见表4、表5。头季稻实收产量512.7~604.6 kg/667 m2,单产最高的为全两优1号、最低为惠两优7408;再生季实收产量226.0~308.7 kg/667 m2,最高的为E两优78、最低为两优0328;两季产量742.7~877.57 kg/667 m2,单产最高的为E两优78,其次分别为新两优223、 全两优1号、 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两优0328,最低为两优0328。

3 讨论

试验结果说明, 在机插机收情况下,7个再生稻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有3个(新两优223、全两优一号、E两优78),这3个品种有望成为石首市或相同生态区域的再生稻候选品种。丰两优香一号和天两优616是目前在我市种植再生稻主导品种,从试验表现看,丰两优香一号促芽肥需适当早施、天两优616应注意病害防治。惠两优7408(单产较低)和两优0328(生育期偏长、再生季抽穗较慢)不宜大面积推广。总体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再生稻品种还存在较严重的后劲不足问题,如果按抗逆性,如耐寒性和稻瘟病抗性等指标来筛选,大多品种可能要遭淘汰,这说明当前再生稻品种在大面积推广时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经济效益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受试验规模的限制,本研究没有以试验区参试品种的产量收益进行比较,而只以实际产量进行比较,目的是仅提供较客观的试验数据。当然,再生稻的经济效益还应该综合考虑整精米率和外观品质及口感等经济性状。

另外,针对不同品种,其适应性标准可能有所不同。比如不同的品种可能需要不同的留桩高度、施肥水平及化学调控才能保证最佳产量或效益[4]。

参考文献:

[1] 熊 洪,冉冒林,徐富贤,等.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与发展[J].作物学报,2000,26(3):297-301.

[2] 费震江,董华林,武晓智.湖北省再生稻发展的现状与潜力[J].湖北農业科学,2013,52(24):5977-6002.

[3] 彭少兵.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8):845-850.

[4] 谢 磊,许 晖,曹纯海,等.江汉平原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和品种适应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0):2462-2464.

猜你喜欢
江汉平原再生稻适应性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基于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从互生到共兴:民国晚期江汉平原的垸与市镇——以湖北省松滋县为考察中心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江汉平原地区草莓栽培技术研究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