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与肯定转化“学困”现象

2018-08-25 17:21王建华
西部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欣赏学困生

【摘 要】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某些不良心理与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不利因素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学困生”。作者通过教育心理学理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学困生”的成因、他们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阐述了欣赏与肯定(自重感)对“学困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的几种提高学生“自重感”的方法进行了阐述与总结。希望借此文引起更多教育同行对“学困生”的关注,帮助他們摆脱“学困”。

【关键词】 学困生 心理特征 欣赏 自重感

如今的中小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因此常被称为“00后”。这样的一代人是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里,是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他们有着鲜明的心理特征,比如反应敏锐;性格独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等;但当今社会的家庭模式是“非常6+1”,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些“00后”的学生最不缺的就是宠爱。也正因为此,他们的心理极易产生偏差。比如有的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而忽视他人感受;有的学生则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相符,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更多学生耐力差,不能吃苦;会对学习产生焦虑情绪;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强;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等等。

下面再让我们看一下,现今社会中小学生的受教育途径。当今中小学生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据某市对1万多个家庭进行抽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表明:87.6%的家庭对子女教育缺乏科学性或是家庭环境不好。主要表现为:

单亲:这种家庭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离异或再婚;二是父母一方死亡或是父母分居两地;这种家庭大多缺乏对孩子必要的关心和疼爱,使孩子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而玩世不恭,放任自己。

对孩子过分溺爱:这种家庭大多不重视教育或是教育无方,只知道对孩子过分溺爱,甚至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家长也不严加管教。其结果助长了孩子对自己的放任。

要求过于严格:这种家庭通常都望子成龙,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若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被责骂,甚至挨打,孩子因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此外在社会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综上所述,正因为学生们有着以上的心理特征,再加上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思想引导与行之有效的教育,后果可想而知: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学困生”越来越多。老师们常说现在的学生难管,尤其那些“学困生”更没办法教。因为,“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也差。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那些老师眼中所谓的“学困生”,不难看出,他们都有着如下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一是,不愿意学习、贪玩、意志薄弱成绩差、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心理。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但有时不分是非,不能用正确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某些时候有想上进的想法,但不能坚持,最终还是放弃努力,回到原来的样子。二是,既自尊又自卑,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肯定与认可。佛洛伊德曾这样说:凡你我所做的事,都起源于两种动机,那是性的冲动,和能成为伟人的欲望。杜威--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授,对这上面所用的字句,稍有不同的见解。杜威博士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那是“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

“学困生”也一样,他们和所有学生一样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肯定、尊重和理解,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但又因为他们在包括学习、纪律等各方面总是处于班里的后进生行列,总是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讽刺和冷落,所以,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但是,他们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自尊和自重感,所以又常常故意做出一些自认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东他却非要往西,有时候甚至顶撞老师,与其他同学为敌,以此来达到矛盾心理的平衡。其实,他们犯错误后也会心虚、后悔,怕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他们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可能比别的学生更加敏感。有时,老师无意的一个眼神或是一句话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憎恨。他们甚至极端的认为: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一无是处,所以常常错误地认为老师总是故意找他们的麻烦,从而采取警惕、疏远、对立的态度。此时,如果作为老师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而是采取了一些消极的教育方式或惩罚措施,于是“学困生”们就会变得“更加学困”。

但“学困生”们也有优点:对敬佩的人讲义气。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经常遭到指责和冷遇,一旦有人称赞他们、肯定他们、他们便会很快与这个人交上朋友,甚至在以后的交往与接触中会对这个人言听计听,讲义气甚至到没有原则的地步。所以他们也常会因为分不清是非,而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而且会成为这些不三不四的人的死党,为他们两肋插刀。其实,这一点也恰恰是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们可以利用的“学困生”们的弱点,他们对教育的态度是:服软不服硬。

既然了解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他们的心理特征,所以我们对“学困生”应该给予更多的欣赏与肯定,让他们找到自重感。

1.“翁格玛利效应”——用“心理暗示”法肯定自我

“翁格玛利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够学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增强信心。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罗扎诺夫创立的教育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巨大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人具有可暗示性。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使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可以说这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人的特点。

据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最简单、通俗、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例引入新课,让他们感觉这门学科、本单元的知识或是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很简单,一定可以学会。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暗示:“其实我要讲的东西很简单,就象刚才讲的那个小例子一样易于理解,只要你仔细听,一定能听懂。”还可以经常向他们灌输“这门课其实真的很简单”、“这节课我只讲一点东西,不太难,你还不算太笨,一定没问题”、“别人行,你一定也行,试试看,没问题”等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那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2.急于称赞,迟于寻错

称赞是激起人“自重感”的最好途径。而批评则是最容易摧毁一个人志向的途径。因此,我们在对待“学困生”的时候一定要急于称赞,而迟于寻错。

3.学会欣赏

要想让你的学生有进步,必须要学会去欣赏你的学生。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这又一次体现了“自重感”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欣赏,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自信、自尊,克服自卑、自弃心理。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我们都应该给予“学困生”更多的欣赏与肯定,让他们找到自重感,为他们心中撑起一片蔚蓝的天。因此我坚信:有了这种自重感的欲望,通过“学困生”们自己和老师共同的努力,他们一定会变好!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以学校凤凰花文化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莫利.亚太教育.2016(04)

[2] 关于情绪的社会心理学浅释[J].叶忠根.韶关师专学报.1984(Z1)

[3] 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与教学策略[J].李大维.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4] 谈优良班级的建立对班主任的要求[J].刘良.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3(11)

[5] 论班主任工作中的爱心与恒心[J].黄幼莲.教育观察.2018(06)

[6] 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J].徐艳春,刘根兰.汉字文化.2017(22)

[7] 浅议“后进生”的辅导教育[J].胡福明.科技创新导报.2010(05)

[8] 英语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刘云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作者简介:王建华(1972—)男,天津人,中学德育教师,人事处主任,研究方向;中学生德育管理。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欣赏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