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董明珠

2018-08-26 02:49梁宵
畅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格力电器董明珠格力

梁宵

从1994年成为格力电器的经营部长,到64岁成为高举实业大旗的代言人一—就像是一个凭借奇功异术自成一派,并最终炉火纯青的一代掌门人_样,董明珠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一个鲜明而特立独行的标签,一名企业家明星。

拼杀30年,董明珠累了吗?她还会继续她的角色吗?

5月25日,當记者在格力总部见到董明珠的时候,她看上去很疲惫一一一反她平时斗志昂扬的样子。这时距离原本定于明31日召开的股东大会还有6天的时间,但格力电器依然没有发出公告,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董明珠已经获得此次董事提名,股东大会将会延迟召开,但推迟原因不明。

唯一确定的是,64岁的董明珠,仍将继续战斗。

对未来充满危机感

本该是庆祝的时候。

2017年,格力电器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业绩突破,营收1482亿元,同比增长36.92%;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44.87%——两项指标双双打破了历史纪录。

但董明珠却没有放下重担。经常凌晨三四点的时候,还有高管收到她发的微信。“她对格力的未来充满危机感,希望一直维持格力高速运转的状态。”

28年以来,除了2015年、2016年两年的业绩回落,格力的总营收一直在稳步甚至大幅增长。以2012年董明珠独立执掌格力电器为分界点,19 91-2 011年,21年的总营收为3747亿元,而2012-—2017年的6年就突破了7000亿元;再看净利润,前21年累计195亿元,而后6年则超过了800亿元。可以说,董明珠已经为自己的两届任期画上了圆满的休止符。但她还有一个未完成的目标,就是冲刺2000亿大关一一假如真能实现,也就兑现了她2012年提出的“再造一个格力”的豪言。

增加的500亿来自哪里呢?

“再过五年,还是没人能超越格力空调。”或许董明珠的判断不会错,格力依然可以锁定2005年至今的家用空调第一的位置,但是8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空调这一事实却限制了对格力未来的想象空间。

自称最大的乐趣就是“卖空调”的董明珠,需要给投资者一个新故事。

智能装备算一个。董明珠在2018年的干部工作会议上表示将扶植其成为“第二主业”,尽管2017年的营收占比只有1.4%,却比上一年增长超过10倍。生活电器也可以重新部署,不过连续多年的未见起色已经消磨掉了外界的期待。除此之外,投入近10年的模具业务,备受争议的手机,以及传闻中的芯片业务,哪一个才会是格力电器下一个阶段的增长引擎?或许都不是?外界有疑虑,但格力内部却似乎未见彷徨。“这些铺垫多年的业务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增长点。”不止一位格力高管这样表示。

“赌徒+精算师”

与其说他们相信这些业务的增长潜能,倒不如说他们相信董明珠的判断,“只要董总认定的事情,她一定会不惜代价把它做好。”谭建明说。他在2017年升任格力电器总工程师,是个爱好摄影的“技术男”,也是格力的“元老级”人物,1989年就加入了格力的前身海利空调厂。

董明珠则是在之后的一年南下珠海的。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商业社会缺少规矩与契约,董明珠一路披荆斩棘。

1994年当上格力经营部长的第一年,她坚决提出“先款后货”一—此举不仅惹怒了经销商,也遭遇了内部的阻力。不过1995年较上一年增长了600%的成绩证明了决策的正确性,此后更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改变。2004年格力与国美决裂也是如此,格力不仅没有因为失去一个重要的渠道而影响营收,当年反而收入增加30多个亿。

就像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哪会去设想自己遭遇“滑铁卢”呢?董明珠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从来不犯错误”,对于她来说,内外的质疑都不算什么,“都是瞎操心”。

这是一个举手投足间都写满了决心的女人,性格倔强,从不认输。但对输赢的偏执是否会蒙蔽判断呢?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两种角色的结合体,赌徒和精算师。董明珠正是这类企业家的典型,作为“赌徒”,她有求胜的决心,敢于冒险,而且不怕得罪人;与此同时,她心里还能够精打细算。

董明珠“赌”的形象已经人尽皆知——2013年她与雷军的10亿赌约现在依然被外界反复提及,而她以个人投资者的身份、举全部身家投资银隆的决定更被解读为一场“豪赌”。她对此并不介意,“为了格力要去赌这一把,为了国家未来也要去赌这一把。”

这样的董明珠具有戏剧性,却并不一定真实。媒体就像一个有所选择的放大器,放大了董明珠的高调,她的霸气。而作为一个很好的营销高手,董明珠有时或许也是在迎合这种大众期待,比如前一段时间她接受采访时言辞激昂地表示“哪怕投资500亿,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也不止一次强调要实现格力的员工“_人一套房”。但有些时候,这也被解读为董明珠的偏执、任性、口无遮拦。

但在谭建明看来,董明珠并非逞口舌之快或者盲目之人。“有句话叫不见兔子不撒鹰,董总在投资上还是非常慎重的,一定认为是值得投、不会有太大风险才去做的。”

在事关资金的问题上,董明珠一向“管理入微”。这也可以看作是董明珠一路“任性”拼杀的最后“防线”,她在回答吴晓波关于“决定如果失败会怎样”的问题时就说:“不影响企业发工资,不影响企业员工涨工资,不影响企业的股民分红,不影响效益,我觉得就可以做了。”

杀伐决断

在格力,有一些问题不管问谁,总能得到相对一致的回答,比如说:“目标这么大,是否担心实现不了?”他们会回答:“董总说能做成,就一定能做成。”一一这种想法在8万6000名格力员工中很具有代表性。

董明珠是一个特别强调组织纪律和执行力的“一把手”,“制度和人才对一个企业来说都很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人在发挥作用,否则制度也是一种形式。”

“像军人走路,必须有一个队伍出来,100个人如果按照自己意愿去走的话,肯定不成队伍,步调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提到团队建设的问题,她经常会拿军队作比。她自己,就是一个最严苛的教官。

“发脾气的时候很多,因为她的容忍度比较低,所以发脾气的门槛也是比较低的。”一位格力高管表示。而在离职的格力员工刘欣(化名)看来,“这也是她的一种管理方法,用这样的方式去摸清员工的脾气秉性甚至抗压能力一一如果连这个压力都承受不住,那么也就无法得到重用。”他把这叫作“暴君式的管理”。

在格力,很多中高层干部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一旦出现销售业绩不达标、质量管理不过关、品行不正的情况,都会被董明珠立刻降职或者免职。不久前,格力一名副总裁因为和下属部长产生矛盾而被降级处理一一理由是管理水平不足而无法胜任岗位要求。

方祥建是格力内部知名的历经“三下三上”的高管。他现在是格力的助理总裁,负责格力电器的质控部门。这是权力很大的一个部门,换言之,负责人也处于一个很危险的位置。

董明珠对质量问题十分看重一一这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能够幸存下来的重要武器,就像张瑞敏“砸冰箱”的行为奠定了海尔日后在冰箱领域的地位。1995年,格力建立了筛选分厂——在内部被称之为格力“海关”一—对进厂的每一个零配件进行严格检测;2004年的时候,董明珠又对质控提出零缺陷的目标。“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做到,每年都有下降20%以上的阶段性目标,如果做不到,第一年降职,第二年就免掉。”

很多人因此被下岗,方祥建“幸免于难”。当时,26岁的他得到重用,一路春风得意一一兼任质检部长和筛选分厂厂长。没想到,2009年,一个“质量事故”导致他的部长职位被免、厂长职位降级。董明珠当时很生气,把方祥建写了二三十页的检讨甩在桌上,狠狠地骂了_一顿。

“董明珠骂人的时候是不需要解释的,她只看你改正的态度和行动。”刘欣也曾被董明珠劈头盖脸地骂过,并揣摩出了一套应对方法。

方祥建照单全收了,并用了五年的时间弥补,直到2014年又重新得到提拔一一那也是格力发展历史上关键的一年,当年格力营收首次超过1400亿元。

也正是在这一年,董明珠启动了内部质控体系的梳理。她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质量保证不能光凭检验技术一一这只是最后的一环,而是要构建从设计到生产、采购、物流、运输、服务的整个体系。作为当时的质检部长,方祥建参与了这个过程,董明珠会拿出每周末上午半天的时间来跟他讨论,最长的一次从早上八点钟聊到下午两点钟,具体到很细枝末节的问题。这个过程持续了三年,期间格力的业绩经历了一次过山车,但是每周这个半天的讨论却雷打不动。

“有些人被降级或者受一个批评就走了,不具备改进的能力,就会被淘汰掉;能够突破这种思想障碍,不断改进,才能够获得进步。”像方祥建一样,任何一个能在格力体系“幸存”下来的干部都被打下了一套相同的思想烙印。像阿里巴巴会以“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陈”来给进入体系的员工进行年轮标记一样,三年也成为格力人员去留的一个分水岭。

“3年流失率是最高的,过了之后就会变得稳定了。”刘欣说,“因此,现在留在格力的中高层一般都是很认同董明珠的,不认同的都走了。”

淡定的“性情中人”

不仅对内,对外这位“董大炮”也是“性情中人”。

她不止一次斥责竞争对手是“小偷”,以至于不愿意应战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也忍不住回了一句“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一位投资人提起董明珠,说她就像一个“女包公”一一从来不会粉饰与回避,总是迎面直击。但是,某一时刻,这些对手也许会统一调转枪头,而让其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2016年就成为集中爆发的一年。

上半年,2015年的业绩“低谷”引发的质疑盘旋不去,她做手机的决定成为被批判的靶子;下半年,她力推的格力电器收购银隆的计划“流产”,离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事件也带来了更多的猜疑,再加上“野蛮人,前海人寿的举牌,当时万科已有了前车之鉴,格力电器遭遇资本狙击的“大戏”甚至呼之欲出。

处于风暴中的董明珠,还在参加真人秀的录制。尽管当时在旁人看来险象环生,但董明珠看上去始终淡定自若。

从这个层面来说,她又是一个善于抽离出自我情绪的人,尤其是在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上。

回忆当初的“多事之秋”,格力电器董事长秘书望靖东只记得董明珠对他们说:“天塌下来,首先由我顶着。”之后,就有了董明珠的振臂一呼,“如果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他们会成为罪人。”这也让当时的态势迅速逆转,不仅让格力跳脱险境,更无意中解救了在”宝万之争”中回旋无力的万科。

这一回,董明珠俨然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代言人。

实际上,在此之前,董明珠就公开表明格力永远不会涉足房地产,并在2015年将格力地产从格力集团的资产中剥离一一当时董明珠还是集团的董事长。她曾毫不客气地拂了复星集团郭广昌“搞金融”的美意,断然表示“格力不会踏足金融”。她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尝到赚快钱的滋味,那么就很难踏踏实实再回到实业上面了_一—她要做纯粹而彻底的制造业。在刘欣看来,“董明珠是一位销售天才,不仅销售产品,而且也销售了她的想法,甚至销售了她的‘人设。”

天生的企業家

2016年与资本的那次对峙,让她从此成为一个旗帜性的人物。对于当前的董明珠来说,她扮演的不仅是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也是实体经济的旗手。这到底是有意塑造,还是顺势而为?

实际上,格力电器的广告词变迁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第一代是“好空调格力造”,当时格力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还是靠组装取胜;第二代叫作“精品空调,格力制造”,就开始强调了质量;第三代是“格力一一掌握核心科技”,重点在于技术;而最新的一代,则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上升到了家国情怀。

这样的格力和董明珠,高远得似乎有些不真实。或许也正因此,对她的评价才会如此泾渭分明:有人视其为偶像,为人坦荡;也有人质疑她哗众取宠,为人偏执。

不管哪一种,都未必是真正的董明珠。

作家毛姆在其短篇小说《狮皮》中刻画了一个绅士的形象,大意是一个平民在机缘巧合之下晋身贵族家庭,之后处处以一个绅士的行事守则来要求自己,最后还因此殉命一一像一个绅士一样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去救一条狗。小说结尾,就连深知他的底细,一直想拆穿他的人都不禁感叹:这就是一个绅士。

“面具戴得太久,就很难摘下去了。”刘欣说。任何一个人都会在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的双重作用下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定位,到最后很难说,是角色改变了你,还是你控制了这个角色。而当这个面具已经融入血肉,凭什么又去否定其真实性呢?

采访当天,董明珠走出格力的办公大楼,正值下班时间,所有的格力员工都身穿白衬衫、黑西裤的统一服装,一下子就淹没在了人海中,远远望去,只看到董明珠一一唯一不需要穿工服的格力人。

这是她董事长角色的特权,用来交换的,是她的另一个人生。

南京大学教授朱虹曾对董明珠做过一个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这位个性硬朗的“霸道女总裁”是一个具有很强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但这个角色却被“封存”在了某个角落。就像她在2006年出版的自传《行棋无悔》中写的:“明净的天空下,红男绿女正在享受美好生活,笑声阵阵,我羡慕他们。中国企业家也许注定了是一些只能创造生活而不能享受生活的人。”

猜你喜欢
格力电器董明珠格力
唤醒芬芳
格力澄清没有不做手机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怎么看待美的集团业绩预告
别在人吃饭时打电话
格力电器未来十年内在价值大探
董明珠的“破门”面试
格力电器扮演举牌方 引发交易所关注
董明珠女强人被免职刷爆朋友圈
格力电器开板
董明珠的“铁血”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