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如何走向成熟(中)?

2018-08-27 06:19黄志凌
金融理财 2018年4期
关键词:银行业商业银行银行

黄志凌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持续探索和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00多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6年末的23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已从高峰时的30%左右下降到2016年底的1.74%。2017年年初以来各种媒体分析显示,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不足5%,提高到2016年底的8.4%,已超过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这一比值的历史高位分别在7.7%和8.5%)。

从微观角度来看,中国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利润比重达到57%(其中银行业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利润比重达46%),而在金融市场更发达的美国这一比重为45%。作为银行经济学家,看见中国银行业不断“长大”,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我们也同时感到“长大”并不等于“成熟”,中国银行业如何走向成熟是银行家面临的更大挑战。

中国银行业“长大”的过程充满着曲折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的金融需求。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新中国银行业带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根据对外经济开放、对内经济搞活的政策,中央政府开始对银行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在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之后,国有银行改革开始起步。“工农中建”四行相继恢复(分立)和成立。1979年,为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中国农业银行恢复;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需要,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银行,后来由中央批准为管理基本建设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经营,从而形成中央银行加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银行业格局。

在银行业不断分设的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开始进行恢复建立,积极探索并发挥自身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步恢复停办了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此外,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少量的城市信用社,国内金融机构多样化局面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范围的扩大和步伐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也受到了高度重视。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在价格改革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职能分别作了规定,自此中国银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87年,交通银行重新恢复,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等一批新型股份制银行相继设立,一些外国银行被允许在指定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上述举措给银行业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经营能力的提高。但此时的银行业还未摸索出一套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约束机制和管理制度,国有银行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行政化色彩浓厚。为此,对国有专业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的探索也已开始启动。

经过几年实践,简单的“企业化”改革思路不仅使银行业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导致银行业自身问题丛生。于是,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并将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为分离专业银行所承担的政策性业务,1994年国家设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1995年《商业银行法》頒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颁布的第一部金融法律,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商业银行法》的实施,为国有银行从过去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确立了法律框架,为国有银行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商业化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

亚洲金融危机促使我们主动思考一系列银行改革的深层次问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虽然中国并未受到此次危机直接冲击,但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促使决策层下决心尽快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的巨大潜在风险。当时,由于外部监管缺失和银行信贷约束软化、市场财务纪律松弛、违规拆借资金难以回收,加上计划经济遗留下来一定数量的不良贷款,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日趋恶化。与此同时,银行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对“银行企业化或商业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大量自办实体,经营混乱,导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包袱沉重,虚盈实亏,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衡量,四大银行都临“技术破产”。中国银行家最先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一心一意办银行”的口号正是在那个时候首次被响亮提出的。1997年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曾就建设银行改革与发展问题以“五论”的形式撰写了系列文章,依次为《为什么要“死里逃生”》《怎样提出的“双大”战略》《关于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辨析个性,推进改革》和《一心一意办银行》,主要针对当时国内金融环境因多种因素出现了恶性竞争、高息揽储、违规经营、不良大增的恶劣情形,提出“两个在所不惜”“死里逃生”等重要战略思想。

1997年11月17--19日,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问题。1998年开始,通过成立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给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等手段,对银行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改革,之后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

外科手术式的资产重组还必须与内在体制机制重组相结合,银行改革发展逐渐找到了方向。简单地将银行的不良资产划转“坏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不能保证“好银行”就能够诞生。事实上,传统银行剥离了不良资产后并不能自然转变为“好银行”,新的不良资产又迅速产生。因此,怎样打造“好银行”就成为一个紧迫而深远的战略问题。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会议召开,做出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新一轮商业银行改革的帷幕。2003年底国家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随后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2005—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H股在港交所挂牌交易,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以“A+H”的模式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公开上市。在2007年初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银行的改革总体思路,2010年7月15日和16日农业银行正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可以说通过重组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以及配套的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经受住了境外资本市场的严格检验,并由此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巨变和飞跃,实现了质的提升(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银行业商业银行银行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