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互动仪式研究

2018-08-28 08:20陈依郝永华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3期

陈依 郝永华

摘 要 社会化问答社区通过对用户兴趣的划分与设置,为成员提供了一种虚拟在场的参与感。在问答互动中,用户的参与从网络社区中早期的“中心/外围参与”维度逐渐向“去中心”化传播演变。用户通过对焦点话题的关注与讨论,建立话题成员间的情感连带,并在长期互动中积累了“可视化”情感能量。通过以上完整的互动仪式,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用户得以持续互动,并进行知识输出与内容生产。

关键词 互动仪式;问答社区;内容生产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3-0015-02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大量产品也应运而生。其中,知乎社区以1.2亿注册用户数,3 000万以上日均活跃用户数高居此类产品前列[1]。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号召用户“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经验和见解”,尽管这些分享和解答没有任何劳动报酬,但是一部分用户仍然保持着高效、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源源不断的用户提问与回答构成了社区的基本活动情境。本文将借助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视角分析网络问答社区中用户互动行为,并探寻其对平台内容生产机制的影响。

1 互动仪式链的理论阐释

互动仪式链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应包括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宏观现象由具体的微观现象构成,而在微观过程中,人们的最基本的活动就是互动仪式[2]。柯林斯定义的互动仪式主要包括4个要素:

1)两个或以上人群聚集在同一场所,因为单个成员无法完成互动。

2)仪式必须对局外人设定限制,这样成员之间才知道谁在参与,谁被排除在外。

3)参与者之间拥有共同的关注焦点。

4)参与者之间要有情感的交流与分享。

满足以上4个要素的活动,便可以被称为互动仪式。因此,互动仪式的外延非常宽泛,无论是一场盛大的宗教集会,还是一名女子向好友诉说自己的裸泳经历,都属于互动仪式的范畴。柯林斯对互动仪式的研究从互动的具体情境出发,分析个人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网络。这些具体情境层层积累,最终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结构,这种结构则被称为“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指向微观的社会维度,而互动仪式链则指向宏观维度。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的互动行为多从某个具体问题展开,因此,本文仅从微观视角分析社区用户互动的形成条件、用户参与情况以及参与的结果。

2 知乎中互动仪式的现实演进

2.1 互动仪式场域中“虚拟在场”的人群聚集

在柯林斯所定义的互动仪式中,仪式发生的前提要素是“两个或者以上的人群聚集在同一场所”[2],并且强调仪式参与者亲身在场。这样,不管参与者是否有共同的关注焦点,都能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声音、画面交互呈现的“虚拟在场”已经成为互动情境中的常态[3]。

在知乎中,用户注册后首先要选择自己的擅长领域和兴趣话题,如“电影”“音乐”“计算机编程”等。系统再据此将用户分为不同话题圈,并向用户推荐相关话题及问答。如果用户没有选择“计算机编程”,那他将不会收到任何与其相关的话题推送,此举不仅限制了“局外人”进入,还保证了参与者之间拥有共同的关注焦点。在用户关注某个话题后,系统会主动向其推送与话题相关的问答,用户可以仅选择支持或者反对这些内容,也可以自己写答案或继续提问。当两名及以上的用户参与同一话题问答时,一个简单的互动仪式就此展开。

传统的互动仪式强调互动成员间的面对面交流,而新媒体环境下技术革新突破了传统互动中的时空局限。网络问答社区中的用户根据共同兴趣与关注焦点聚集在同一场域,以在线问答的形式构筑了一种用户“虚拟在场”的参与感。

2.2 互动仪式情境中“去中心”化的用户参与

2.2.1 早期:中心/外围参与维度

当互动仪式发生时,不同的个体处在不同的维度,其中,位于核心的是仪式领导者,即社区中拥有巨大的粉丝量和专业影响力的“重量级用户”。在成立的初期,知乎坚持严格的用户邀请制度,准实名与高质量的回答吸引了一大批精英用户,其中既有如keso、佐藤谦一、马伯庸等在各个领域都有涉猎的用户,也有张佳玮、葛巾等对专业细分领域问题有深刻见解的用户(以上皆为用户ID)。这些精英用户的优质回答吸引了大量人群的关注,为早期知乎的发展起到了流量引导的作用。而在这一时期,普通用户则处在互动的外围圈层,尽管他们的回答排在仪式核心参与者之后,或者只是参与了对回答的评论,但也据此获得一定认同感。在互动仪式结束后,用户还可以通过“我的收藏”“我的点赞”“我参与的评论”等功能重温仪式,这些在个人身份与叙述中积累的符号,不仅能够营造真实的参与感,也使参与者身份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次短暂的问答互动情境中。

2.2.2 后期:“去中心”参与趋势凸显

互动仪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建立相互关注的焦点和情感连接,用户之间是否存在持续的关注焦点与情感共鸣直接影响了社区成员的互动质量。在知乎中,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可分为三类:个人经历、热点事件和专业问题解答。在知乎首页的每日“热榜”中,不同话题按照各自浏览量和回答数被排序。例如,在2018年1月4日的知乎“热榜”中,排名前五的话题如表1所示。

榜单中基本囊括了个人经历、专业问题和热点事件讨论三类关注焦点。通过分析浏览量和回答数可以发现,以话题1和话题5为代表的社会经历类话题吸引了大量用户的互动,这类问题的回答不涉及专业门槛,且以情感经历的分享为互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此类问题中,不管回答者身份如何,拥有多少关注者,只要有过同种经历且储备了高度情感能量,就能围绕自己的经历创造出二次关注焦点,并激起他人共有的情感,形成互动双方情感的连带。如在雪乡老板宰客事件中,“宰客”“被宰”这一普遍使用的符号唤起了参与者的情感体验,这些获得情感能量负荷的符号,如对“被宰”经历的同情或共鸣,对宰客行为的讨伐与思考等,推动成员间共同关注的焦点与共享的情感不断强化,达到互动的高潮。

用户对社会经历类问题的关注是社区发展后期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的必然结果,“人人都是知识生产者”降低了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门槛,将传播权力由精英用户下放到普通用户,保证了社区用户的活跃度和互动频率。

2.3 互动仪式中“可视化”的情感能量收获

情感是互动仪式链的核心组成要素与结果。作为互动仪式要素的情感是短暂的,而产出的结果则是长期的情感,也就是柯林斯所说的“情感能量”。情感能量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它包括:处于高端的自信、喜悦等情感,处于中端的平静、平淡的常态,处于末端的消极、被动的感觉。只有当个人从互动仪式中获得充分的情感能量时,他才会成为参与仪式的群体的支持者,并且自发地维持代表群体的符号,维护群体的团结感。作为一个拥有大量且还在持续增加的优质内容平台,知乎上群体成员间持续互动并进行内容生产的动力也正在于此。

在“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大量时间在知乎上免费写答案?”的提问中,收到点赞次数最多的回答如下:“在這里我只需要在感兴趣的某个话题上持续地写,总会有人看到并且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对人这种社交动物来说,这是社交网站中最高级的回馈,也就是交互的价值。能够分享并且获得认同,进而变得愉悦的心理需求是在别的社交软件上无法获得的。”

实际上,该用户认为的“分享见解—获得认同—变得愉悦”的过程也就是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的过程,而个体情感能量的强度又取决于个体参加的互动仪式的强度,简而言之,只要用户持续的生产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就能收获一定的情感能量,而这些能量不仅在互动仪式中被获取,还通过“我的回答数”“我的评论数”等“可视化”指标积累,最终推动用户成为特定话题的积极应答者,甚至可能成为其中有高度情感能量的互动仪式领导者。

3 结束语

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假设:社会分层不是谁拥有什么样的物质资源或是位于哪种社会结构,而是情感能量分配不平等的结果[2]。此假设虽然过于绝对,但是它揭示了情感能量与权力之间的某种关系。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面对互动情境,出于利益的考量,趋向于选择那些能给予最高情感能量回报的情境。在社会化的问答社区中,则具体表现为用户只关注社区中已成名的精英主体回答的内容,或者是只阅读排名前几位的答案,某些有价值的信息分享被忽略。随着知乎2013年对公众开放注册,大量的人群涌入社区,打破了最初严格的邀请制下保持的用户精英化、产出高品质的格局。此举虽然为网站带来了流量,但也导致整体用户输出品质的降低,一些“抖机灵”的回答被点赞至答案前列,真正有用的信息反而难以呈现。因此,如何打破这种权力固化造成的内容垄断是此类网站未来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回顾2017 知乎上有哪些神点评和神预测[EB/OL].[2018-01-03].http://news.ikanchai.com/2018/0103/188614.shtml.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6,86,189.

[3]潘曙雅,张煜祺.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国际新闻界,2014(9):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