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传承视阈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08-28 05:14苏克强
武术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苏克强

摘要: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文章通过诠释武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武术文化传承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一致性以及通过武术文化传承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同时,在武术文化传承视阈下提出了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关键词:武术文化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应有的价值追求是引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他们的价值观念就是未来发展的历史镜像。

1武术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诠释

1.1武术文化的内涵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与反映,不仅具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还蕴含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王岗博士认为:武术文化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凝结。有些学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内涵就是“和合”“天人合一”;还有一些学者将武术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武技文化层、武德文化层、武侠文化层等。

从武术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武术文化融会了儒、道、墨等和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思想文化观念,用五行生克、阴阳生衍等来阐释其运动原理运动规律,注重内外兼修,信守“天人合一、阴阳之道”,倡导“中庸、礼让、不为人先”等。追求实现“强身健体、防身护体、修身养性、悟道怡情、教化人心等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武术道德规范——武德,其内容包括仁、义、礼、信、勇等,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它尚礼尊师、以德为先,提倡见义勇为,保家卫国,强调主体责任,捍卫人伦规范,表现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成为了武术文化的核心内涵。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从三个层面表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追求、个人价值准则,规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制度、社会发展赖以立足和演进的价值导向,着眼于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同时,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2武术文化传承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2.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

“富强”意味着“既富且强”,一般来说,“富”是指物质财富上的充足,但“强”不但指体上的强大,力量上的强健,更有文化上的自信、德行上的刚毅。《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保大”就是持强大;“丰财就是增加财富。这与富强的价值观内涵是一致的。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时,武术就首被国人推崇,成为展现民族自强、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民主”的价值观,是指“民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中国武术精神所崇尚的恰恰是从“以人为本”出发,立足于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文明”的价值观是在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礼也是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之一,武术谚语曰:“未曾学武先明礼”。习武之人处世要遵守礼仪,在施武用武方面还要有手德、口德、公德。意即不要以武力伤人、不以言语诋毁他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武术是重视“和谐”价值观的文化典范。它讲求“天人合一”“贵中”“求和”,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合谐、人与社会的合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合谐等方面。如:太极拳功法练习时,不仅要求练习者在空旷、安静的场所,把精神意念、心理机能、生理机能与自然和谐地融合一起,还要讲求内三合、外三合;从技击上,不但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还要求有“舍已从人”、随曲就伸、粘连黏随运动理念,不断培养着人的忍让、谦虚的为人处世人生态度,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观念。还有,形意拳、五形拳、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都是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和合”思想最形象的身体特征。

2.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

武术文化中蕴含着自由、平等、公正的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中,“侠”早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武术现象。“侠”也被称之为“武侠”“仁侠”“游侠”。他们恪守“行侠仗义”、践行“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侠”遵循的就是一种平等、公平的价值观。同时,学武者大都具有坦荡、豪放的个性,喜爱自由,因此武术文化也蕴含着自由的气息。另一方面,古代武林中在比武、习武方面也都注重在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规则,公平竞争,反对搞阴谋鬼计,也可以说追求正是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

2.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武林中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格言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报国热情。比如,东晋的祖逖和刘琨青年时为了学好反抗外侮,保卫国家本领,二人“半夜闻鸡鸣而起舞”,终成一代名将;明代抗倭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的心声。还有霍元甲、蔡龙云等,在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挺身而出,为中国人赢得了尊严和荣誉。《少林戒约》也明确提出“习少林技击者,必须以恢復中国为志意,朝夕勤修”等爱国誓言。

敬业价值观,表现在习武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中;表现在习武者“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精神意志中;表现在习武者“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操守修行里。“要练武,不怕苦”“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等有关习武谚语,是对中华武术敬业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

诚信的价值观对武术人亦影响深远。司马迁《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武术门规、师训、戒律中无不要求“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坐言起行,证从事实”“一言诺,重于订诺”等,这些都说明了“诚信”就是要求武术人学会做人,以达到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友善的价值观体现在对习武之人的道德教化里。“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德以拳显”“无德无拳”等,都是中国武术界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苌家拳《初学条目》曰:“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说:“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永春白鹤拳》之学拳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意待人,善守其德”等等,这都体现了习武之人处世与人“友善”的价值观念。

3武术文化传承对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3.1武术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化文化,具有教育功能

中国武术注重言传身教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通过终身近似无为的参悟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人的气度、胸怀和品性进行熏陶和化通。武术是一种内练的技艺,通过对人与自然以及天宇与拳理的理解体悟从而回指内心,使精神获得一种整体的提升。武术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武以成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与内在精神人格的完美养成,通过感性的身体运行形式对人的血气、情感和欲望趋向进行涵养,并使他们相互融渗、化通,从而使习练者受到一种全面的教化,获得一种新的、创新性的品质。

3.2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高校校园日益受到重视

武术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让青少年在身体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去体悟“技术后面的文化”。2004年3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提到中小学的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而且要增加武术课的比重;武术界的学者开始关注武术教育问题,全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坛会议相继召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成立“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有关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的学术研究论文层出不穷。这些举措和事例说明新的历史时期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历源已经受到观注和重视。

3.3武术文化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进入校园并渗透到校园当中,而且成为了普通高校体育课重要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了武术运动中来,武术以各种形式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大学生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选择和判断,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必定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建立的正确导向。

4武术文化传承视阈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4.1挖掘优秀武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契合点

面对全球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社会思想道德层面产生负面效应、价值观念出现扭曲等现象,要使优秀武术文化负载现代价值,必须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昀契合点,对武术文化进行不断叙述和创新,以实现武术文化的现代性变革。在实践中,要求高校武术工作者必须根据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確立武术文化传承主题,深入阐释武术文化中符合社会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元素,以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深化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实现武术技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相统一

要大力从传统武术中汲取营养,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武术家和前辈、专家,深入挖掘武术本身的文化底蕴,在武术教学内容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用武术动作、技击方法来形象地展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容,比如武术文化的“和合”内涵、自强不息和爱国主义等。要把核心价值内涵融入到武术动作结构这中,实现武术技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相统一。

4.3强化武术文化传承意识,达到以武育人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中的“武文化”,是文化就要传承,传承武术文化不只是传授几个或几套技术动作,而是要深入剖析武术流派、拳种以及技术动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接收身体教育的同时,了解武术文化重道、重德、重礼、重合谐、重整体思维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心价值观念,体悟技术动作后面“文”的成份。武术工作者要发挥武术教育资源的作用,要有意识传播武术文化,真正达到以武育人。

4.4重视大学生武术文化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武术教学实践活动,将武术技能内涵、武术思维观化为己有、转为己用,在武术活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人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制定完整的校园武术文化发展规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形成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良好作风;经常举办一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讲座,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使武术文化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切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结语

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以武术文化传承为平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汲取武术文化的精髓,还要正确认识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契机,发掘和利用武术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也是对武术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