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2年上海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2018-08-28 02:34庞思娇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1期
关键词:变化

庞思娇

[摘要]自开埠以来,上海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解放以后,上海依旧是中国的重要贸易港口。与此之前所不同的是,上海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海对外贸易的主体——进出口商的格局有所演变;上海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从资本主义国家变为苏新国家;上海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从易货贸易变为结汇贸易再变为易货贸易。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对外贸易;变化

[中图分类号] F7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1-0046-04

一、上海进出口商格局的演变

进出口商是进行对外贸易的主体。上海的进出口商主要有:进出口洋行、华商私营进出口企业和国营外贸企业。解放后,上海的进出口商格局发生了变化。面对变化了的政治环境,进出口洋行数量迅速地减少。同时,华商进出口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地减少。解放后,政府充分认识到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并认为应该对其进行外贸管制。由于政府对国营外贸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国营外贸企业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其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提升。

(一)进出口洋行。抗戰胜利后外资企业有1800家,而到上海解放时已经减少到910家,1949年6月为376家,到1955年底已经锐减为22家。解放后上海外资企业减少,为外资企业服务的进出口洋行的业务也随之减少。与对外资银行的态度有些相似,政府对洋行实行的也是“管理”与“利用”的方针。由于建设的需要和洋行先天的优越条件(国外关系一般比国内的贸易商好),洋商如果能遵守政府的法令,政府不但不歧视反而欢迎他们。不少组织健全的洋商机构仍在做业务,而且非常蓬勃,利润也相当可观。但是由于洋行数量减少,进出口业务的比重也减少了。因此洋行呈衰落的趋势,其衰落的原因:一是洋行不肯积极开展业务;二是一些洋行还像过去一样进行不公平贸易,即出口商品压低价格,进口商品抬高价格;三是由于美国的禁运政策,洋行多难以进口我国市场需要的物资;四是解放后洋行失去特权。之前洋行业务繁荣是因为利用政治力量并建筑在特权的基础之上,上海解放后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取消了央行拥有的特权,这对洋行的业务也造成了一定冲击。除了以上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解放后进出口洋行大多亏损。据《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对外贸易卷)》显示,以解放前进出口业外资企业的资产为基点,从1949年开始进出口外资企业资产在不断减少,特别是1951年已经减少到解放前资产的四分之一。显然,进出口业外资企业整体上是处于亏损状态的。外商在中国开办洋行是为了盈利,当无利可图时洋行自然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二)华商私营进出口企业。华商进出口企业可以分为民营企业和官办企业。解放后,国家对待民营企业和之前国民政府的官办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市军管会对上海的官办企业进行了接管,而对私商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

解放以后,上海华商私营进出口企业的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据《上海对外贸易局关于国际贸易业私营进出口商行业的概况》显示,华商私营进出口商每年都在减少。通过《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可以发现私营进出口商户的从业人员也在减少,1950年私营进出口商为1025户,比上一年骤然减少了596户,1951年又减少了123户,为902户,速度有放缓的趋势,到1953年为738户,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再减少了47户,这种放缓的趋势愈加明显。至1952年,上海的华商私营进出口企业数量已经基本保持稳定。

1952年与1949年相比,华商进出口企业减少了一半以上。华商进出口企业数量的减少是有原因的:一是一部分过去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进出口商,解放以后自然无法再存在;二是不肯积极开展业务或不遵守政府法令政策;三是个别的进出口商,他的国外关系只有美国一国的,因为美国实施禁运政策,国内的进出口商无法展开业务,自然趋于被淘汰。虽然华商私营进出口商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更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华商进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的压缩。《解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概况》的数据显示:除了1953年以外,从1950年到1954年几乎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私营进出口商处于亏损的状态。无利可图甚至连年亏损的私营进出口商自然会退出这一行业,华商进出口商的减少也就成为必然。虽然华商进出口商的数量在减少,但因其基数大,因此数量还是很多的,且在进出口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国营外贸企业。中共很早就认识到对外贸易的重要性。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的报告中就指出:“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是不可能的。”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其6、7月份的综合报告中也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管制对外贸易,才能促进国民经济之恢复和发展,以达到经济上的真正独立自主。”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管制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外汇进行严格管制,另一个方法就是对私营进出口企业进行管理并壮大国营外贸企业的力量。

1949年,我国在所接管的国民政府的宫办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1949年成立的华东区国外贸易总公司、上海市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中粮上海油粮进出口分公司等5家国营公司基本都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国营外贸企业不如华商进出口企业数量多,到1953年上海成立的国营外贸企业只有9家,但是国营外贸企业的规模和质量是华商进出口企业难以企及的。如:华东区国外贸易总公司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家国营进出口企业,它是集团外贸公司,其下有中国汽车公司、中国石油运销公司、中国蚕丝公司等11个子公司,且这11家子公司都是在接管国民政府的官营企业的基础上改组而成的。“华东外贸总公司及其下属的11个子公司共接受官僚资产总计318.58亿元。据8月底华东外贸总会计室报告:华东区贸易处正式调拨华东外贸总资产总计372.59亿元。”不了解解放后人民币的购买力,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根据《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数据,上海私营进出口商613家的资产才1155.5亿元,而华东区贸易总公司一家国营外贸企业就达到613家上海私营进出口商总资产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国营外贸企业资本的雄厚。

此外,国家对国营外贸企业的态度和华商私营进出口企业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商品经营公私要有分工。主要商品仍由国营公司掌握;不能全部掌握经营者,公私共同经营或采取委托方式;次要商品放手由私商经营。”由此可见,国营外贸企业在进出口商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综上,上海解放后,进出口商中洋行的数量逐年减少,到1952年洋行的数量已经减少到两位数,其在进出口商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华商进出口企业的数量虽然也在减少,但是由于其基数大,在进出口商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49年到1952年,我国建立的国营外贸企业数量并不多,但是因资金雄厚、规模大和政府的支持等优势,其在进出口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换言之,国营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1949—1952年初期上海对外贸易对象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特别是朝鲜战争后美国等国对我国实施全面经济封锁,并对我国进行外汇冻结。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应对,在对外贸易上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主要对外贸易对象的转变。对外贸易对象由原来的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变为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国家为主。作为中国主要贸易港口的上海的主要对外贸易对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早在1949年2月16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对外贸易方针问题的指示》中,我国就提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应该是:凡苏联及东欧各新民主国家所需要的货物,我们当尽量向苏联及新民主国家出口;凡是苏联及新民主国家能提供给我们的货物,我们当尽量从苏联及新民主国家进口,只有苏联及新民主国家不需要及不能供给的货物,我们才向各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或进口。”显然,我国很早就有把苏新国家作为主要贸易对象的设想。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在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可以看出,我国希望与各国恢复之前的贸易关系。由于解放前各进出口商多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业务联系,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国家。虽说我国想要积极地与苏新国家建立广泛的贸易关系,但是当时的贸易现状导致需要恢复之前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1949年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并且这种经济封锁不仅没有随时问而逐渐放松,反而愈来愈严厉。为了扩大出口,获得外汇收入,进而进口经济建设必需的工业器材和物资,我国开始通过各种合法、不合法的方式继续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难免要受到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为了减少对外贸易损失,我国只有逐渐地转变对外贸易的对象。同样地,“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上海出口贸易转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并积极打开欧洲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地扩大对苏新国家的贸易,特别是在1951年,这一贸易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据《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对外贸易卷)》显示,在我国进口贸易的国别方面,1950年,我国由苏新国家进口货物占我国总进口额的33.2%,由资本主义国家进口货物占总进口额的66.8%。1951年,我国由苏新国家进口货物占我国总进口额的74.8%,由资本主义国家进口货物占进口总额的25.2%。1952年,我国由苏新国家进口货物占我国总进口额的80.1%,而由资本主义国家进口货物占进口总额的19.9%。在我国出口贸易的国别方面,1950年,我国向苏新国家出口货物占我国总出口额的33.8%,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货物占总出口额的66.2%。1951年,我国向苏新国家出口货物占我国总出口额的58.9%,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货物占出口总额的41.1%。1952年,我国向苏新国家出口货物占我国总出口额的82.1%,而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货物占出口总额的17.9%。总之,1950年—1952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国家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的主要对象由资本主义国家转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

与此同时,当时作为我国重要通商口岸的上海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与全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是相同的。“整个50年代,苏联成为上海的主要出口市场。1951年上海对苏联出口货值5354.9万美元,占上海口岸出口总值的53.59%。”“从1950年起,上海开拓了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进口贸易。当时,上海对社会主义国家进口贸易刚起步,数额、品种较少。1950年上海从苏联、东欧输入商品仅占上海进口总值比重的0.09%,1951年略有增加,但也仅占0.14%。1952年起,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进口贸易,多系政府间协定贸易,所需进口物资都由中央统一挑拨分配。”

我国与苏新国家贸易有一种特殊的结算方式,即贸易双方建立一个特殊的账户,贸易双方定期结算(一般为半年),彼此不等时用黄金、美元、英镑偿付账目上的结欠。这种结算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易货贸易的结算方法。这种结算方式大大减少了贸易双方用汇的数量,对于当时外汇比较紧缺的我国是一种十分有利的结算方式。与此同时,自由外汇市场也日渐萎缩。

三、1949—1951年上海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发生了反复,分别是1949年的变易货贸易为结汇贸易,1950年底变结汇贸易为易货贸易,上海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与整个中国的状况大致相同。

1949年,因国际汇兑和通信的限制,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主要采取易货贸易,这种易货贸易确实对开展与恢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外汇牌价与市场自然价格相差很大、我国对外贸易缺乏计划等原因,我国的对外贸易表现为:易货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过大,有些地区甚至高达70%,这使我国难以掌握大量的外汇;进出口商为套取外汇,致使出口货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升在国外市场下降;由于大量易货贸易进行的结果,使得我国的出口所得,不能有计划地分别缓急来办理进口。为了今后有计划地开展进出口贸易,稳定我国出口货物在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及国家银行控制外汇,我国决定:取消对外贸易中的易货贸易制度,一切进出口货物,皆应办理结匯手续。

没过多久,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自一九四九年起,我们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结汇为主的贸易,一般停止了易货贸易,这种措施,曾促进了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了对外贸易的数量。但在一九五0年七月以前,由于采取了出口宽进口紧的政策,使我国在一九五0年三月后积存了大量外汇,在帝国主义备战,外汇贬值的情形下,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一九五。年十二月由于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外汇冻结,也受到相当大的损失。”因此,我国决定今后对外贸易主要还是采取易货的方式。对外贸易方式由结汇转变为易货,进出口商必然会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私营进出口商。对此,我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扶植,如:资金资助、协助私商组织联营等。为了易货贸易更加规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与易货贸易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中国银行办理易货贸易清算规则》《易货贸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易货贸易出口权利义务异地让受暂行处理办法》等。此外,为了促进易货贸易的发展,当时我国还设立了易货交易所。通过国家的积极支持,我国的易货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九五一年地方公私营进出口总值中易货占百分之四三·七,一九五二年一至九月份地方公私营进出口总值中易货占百分之三四·一。”

由《上海中国实业银行1951年度经营外汇业务总结》可知,上海中国实业银行进出口业务易货数量在1951年4月之前是没有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央做出对外贸易主要采取易货方式的决定,到地方具体落实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二是各进出口商行对易货贸易不了解,因而不敢轻易尝试;三是面对易货贸易难以开展的局面,1951年3月13日国家明确提出:银行要扶植易货贸易。在1951年4月之后,上海中国实业银行的易货贸易占进出口贸易中的百分比越来越高,至1951年12月易货贸易已占进口贸易总额的100%,占出口贸易总额的85.54%。由此可见,上海与全国的形势是相同的,1950年国家确定对外贸易采取易货贸易的方式,1951年易货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易货贸易确实减少了因外币贬值而导致我国外汇缩水的损失,同时也是我国为应对“封锁”“禁运”的情况的无奈选择。不可否认,1950年后易货贸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做出了许多贡献。

四、结论

综上,1949—1952年上海的对外贸易主体——进出口商的格局逐渐演变,国营外贸企业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上海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由资本主义国家变为苏新国家;上海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变为易货贸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与当时的国内状况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需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并进行经济建设。而这又离不开能够给国内提供工业机器和工业原料的对外贸易。因此,国家需要把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抓在手里。其次,这些转变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我国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同于之前的贸易方法。最后,这种转变还与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变有着直接关系。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变是从1953年开始的,但是这只是就国家整体而言,金融领域的这种转变在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对外贸易与金融领域密切相关,因而难免会受到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是外汇市场的逐渐萎缩。国营外贸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掌握着主动权,这便于利用国外资源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但是不利于华商进出口企业发挥积极性。此外,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对象和方式的转变有一定的同步性,1951年,我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对象由资本主义国家变为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贸易的主要方式也由结汇贸易变为易货贸易。我国与苏新国家贸易本来就基本不需要外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易货贸易同样也基本不需要外汇。这三者中的任意一点都会对外汇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当这两重因素相互叠加,对外汇市场所造成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外汇市场的逐渐萎缩也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沈洁

猜你喜欢
变化
美的变化
变化
小变化 大作用
不断变化的重量
这五年的变化
咦?气候会变化?
我来添画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