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对南疆陆地棉的防病促生长作用

2018-08-29 00:47郭明程李镇源陈贝贝曹志恒万素梅董红强
中国棉花 2018年7期
关键词:代森吡唑黄萎病

郭明程 ,李镇源 ,陈贝贝 ,曹志恒 ,万素梅 ,董红强 *

(1.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100125;2.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长的重要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区,病原菌侵入棉株后在维管束内不断繁殖,可造成维管束堵塞或毒害,表现出萎蔫、叶片和株形异常、蕾铃大量脱落等症状,造成减产,轻则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明显下降[1-2]。近年来,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迅速传播蔓延,在我国棉区日趋严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棉花产业持续发展[3-4]。目前,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还没有较好的化学防治方法。60%(质量分数,下同)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Wettable granule,WG)是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发的复配杀菌剂,是保护型杀菌剂代森联 (质量分数55%)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质量分数5%)混配制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5],广泛用于葡萄霜霉病、白沙枇杷叶斑病、苹果炭疽病等病害的防治[6-8]。为探究该药剂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促进生长的作用,于2016―2017年在新疆阿拉尔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药剂为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由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提供;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EC), 由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提供;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WP),由安徽朝农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供试作物为棉花,品种为新陆中37。防治对象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1.2 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田间防治试验

试验于2016―2017年在阿拉尔市北二干渠塔里木大学教学实验场进行。栽培模式为一膜4行缩小株距模式,采用140 cm幅宽地膜,膜上棉花行距(30+50+30)cm,交接行行距55 cm,棉花株距10 cm,理论密度24万株·hm-2。试验设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 WG 540 g·hm-2(处理 1)、810 g·hm-2(处理 2)、1 080 g·hm-2(处理 3),250 g·L-1吡唑醚菌酯 EC 135 g·hm-2(处理 4)、80%多菌灵 WP 1 200 g·hm-2(处理 5,药剂对照,简称“多菌灵处理”)和空白(清水)对照(处理 6,CK),药液量均为450 kg·hm-2,共计 6 个处理,4 次重复,共计 24 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0 m2,小区间设置保护行。于6月10日棉花现蕾期和7月20日棉花盛花期各施药1次。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杀菌剂,棉花农事管理及虫害、杂草防治与当地生产一致。

于7月5―7日调查棉花枯萎病发生情况和单株蕾数、花量及铃数,8月20―22日调查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和单株蕾数、花量及铃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简称“防效”)[9-10]。

1.3 对棉花早衰、产量与品质的评价

棉花吐絮前期(9月20日)比较空白对照区与处理区红叶株率、棉铃大小与数量,吐絮后每小区测产并实收,选取每小区中间膜棉花统计收获株数和有效铃数,计算平均单株结铃数,同时选取代表性植株20株,取全部正常吐絮铃测定平均铃重,轧花后计算衣分。测定衣分后取棉纤维样品,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进行品质测定。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中的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效

2016年和2017年7月调查结果表明,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 WG 540~1 080 g·hm-2处理对棉花枯萎病防效分别为41.78%~62.84%,均显著高于多菌灵处理;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1 080 g·hm-2对棉花枯萎病防效为 58.52%~62.84%,显著高于250 g·L-1吡唑醚菌酯EC 135 g·hm-2处理(50.74%~51.05%)(表1)。8月的调查结果表明,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540~1 080 g·hm-2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为 8.35%~35.56%。从2016年和2017年防效结果可知,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对棉花枯萎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多菌灵处理;2016年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对棉花黄萎病防效不理想,但2 年中高剂量(810~1 080 g·hm-2)处理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多菌灵处理。

表1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等处理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2.2 高温胁迫下对棉花生殖生长的影响

高温干旱来临前(7月5日)的调查结果(表2)表明,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常温下处理棉株主要农艺性状与其他药剂处理无显著差异;高温期后(8月20日)对棉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1 080 g·hm-2处理棉花单株花量与铃数显著高于多菌灵处理和对照。可见,高温胁迫下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对棉花的单株蕾量影响不明显,但其高剂量处理对棉花开花、坐铃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3 防棉花早衰效果

9月20日调查结果表明,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540~1 080 g·hm-2处理对防止棉花早衰有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直径<2.5 cm的单株棉铃数显著比多菌灵处理和对照多(表3),提高了增产的潜质。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1 080 g·hm-2处理直径≥2.5 cm的单株棉铃数略多于多菌灵处理,红叶株率(3.24%)显著低于药剂对照和空白对照。上述结果很好地展现了该药剂的防早熟促增产能力。

表2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等处理的棉花花期生殖生长指标比较

表3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等处理的棉花早衰指标比较

2.4 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不同剂量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处理棉花,随着剂量的增加,皮棉产量也随之上升,但3个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表4)。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1 080 g·hm-2处理的棉花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多菌灵处理和对照。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1 080 g·hm-2处理棉花后籽指由9.80 g提高到11.67 g,显著提高。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540~1 080 g·hm-2处理棉花后对棉花单株铃数、衣分、马克隆值和纤维长度等4项指标无显著影响。

表4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等处理的棉花产量与品质指标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棉花枯黄萎病不仅难以防治,而且其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久,发病越严重,易造成绝收,直接影响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11-12]。目前常见的防治药剂有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多菌灵等以浇灌方式施药,用药量大,效果不显著[3-4,13]。本试验中,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 WG 540~1 080 g·hm-2对棉花枯萎病防效显著高于80%多菌灵WP 1 200 g·hm-2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不显著,这与顾慧玲等[14]报道一致。

新疆具有独特的气候、夏季光照强度大,棉花作物经常遭到高温胁迫。本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对棉花的蕾数影响不明显,但其高剂量处理对棉花坐铃有较好地促进作用,这与曹琦等[15]研究结果一致。在高温逆境胁迫下,在新疆棉花会不会提高自身抗氧化能力,需要进一步生理指标测定。

南疆地区土地水肥资源匮乏,棉花早衰现象严重。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合理调控是贯穿棉花生产始终的重要技术目标之一,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16]。何卫疆[17]用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处理棉花后,单株铃数、铃重均高于对照,籽棉单产也较对照增产。本试验调查可知,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处理棉花单产较空白对照明显提高,且对棉花马克隆值和纤维长度无不利影响。

综上认为: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1 080 g·hm-2对棉花枯黄萎病防效显著高于多菌灵1 200 g·hm-2处理。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可预防棉花枯黄萎病,促进棉花坐铃,防止棉花早衰,进而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具有促生长增产作用。

猜你喜欢
代森吡唑黄萎病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几种优良杀菌剂对苹果主要叶部病害的防效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四组分双环化反应合成双吡唑并[3,4-b ]吡啶
温室条件下中棉所96B 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评价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氟唑·苯醚等 8种药剂防治柑橘疮痂病试验
代森锰锌替代产品的研究
代森锰锌:杀菌剂市场“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