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趋势下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

2018-08-29 11:22李凌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5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移动阅读图书馆服务

李凌

摘 要 面对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的增加、移动社交的普及以及图书馆内资源投入与利用出现的效率损失,图书馆需要发掘碎片式、精细化阅读资源并开展相应的信息服务。论文客观分析了碎片化阅读现象的利与弊,提出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不仅在于其篇幅的短小,内容的价值更是其取胜的关键;并提出图书馆开展碎片化阅读及相关服务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选择、加工、组织与呈现资源的方法。

关键词 碎片化阅读 移动阅读 阅读行为 图书馆服务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5.004

Abstract Facing the users growing demand for fragmented reading and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as well as the efficiency lo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ibrary resources input and utilization, libraries need to explore fragmented and refined reading resources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This paper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ragmented reading phenomenon,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dvantages of fragmented reading are not only in its short space, but also the value of the content. Also, it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that libraries should follow in carrying out fragmented reading and related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for selecting, processing, organizing and presenting resources.

Keywords Fragmented reading. Mobile reading. Reading behavior. Library service.

1 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认识——从批判到利用

在信息时代中,庞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更新迭替,使信息便利渐变为信息压力,用户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变得尤为珍贵,移动式、碎片式阅读应运而生。据《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6》 显示:提供碎片式信息的“新闻资讯类”应用普及率和月均渗透率高达47.4%,而综合阅读类应用仅为6.4%。可以看出,碎片式阅读已成为大众主流的阅读方式。伴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加剧,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和探讨也不断深入。

关于碎片化阅读的早期研究,多为对其的定义、成因分析,及其对于读者的影响研究[1-2],很多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会导致用户注意力分散、社会参与性降低、深度思考逐渐缺失等问题,应改变碎片化阅读。而随着对此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更多地开始向“如何利用碎片化”的角度转变,“手机阅读、数字出版、移动教育”等成为了“碎片化”利用的热门方向[3]。在用户研究方面,出现了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行为等研究[4]。目前,对于碎片化阅读的研究已深入到图书馆领域,研究内容涉及:图书馆在碎片化模式影响下整体发展策略的探讨、阅读服务的优化、阅读推广、经典导读、读者培训的开展等[5-8]。碎片化阅读利用方面,很多图书馆都在积极向“微”服务转变,通过参考借阅记录、建立读者档案、资源分类排序、专家推荐书单等方法,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形式,进行个性化导读、阅读推广、读者培训及用户服务平台的搭建[9]。

2 碎片化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内容为王,让思想丰收,不与时间为敌

对于碎片化阅读,内容和形式的“碎片化”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但真正满足用户需要的碎片化阅读应是一种内容精短、服务精准的精细阅读及服务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利用精华的内容帮用户排除大量冗余信息,也通过提供精准的服务有效降低用户寻找及匹配信息的时间成本,从而实现用户服务效率最大化。

目前很多图书馆都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服务形式,适应读者需求,对基于社交网络的“微”服务的运用较为广泛,但服务内容大都基于基础馆藏及图书借阅、用户档案、资源分类等系统信息,而原始馆藏内容篇幅及形式却并不适宜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基础的碎片式信息服务也难以满足用户专业及深层次需求。所以,针对读者的碎片化閱读趋势,图书馆应着眼于资源及服务的加工、融合、碎片化及重组,从单纯的对资源利用形式的碎片化转变,深入到内容的深层次发掘和碎片化加工及利用,旨在“通过碎片的形式提供精细化资源及服务”。另外,充分利用图书馆强大的情报功能优势,将馆员、教师等专业人员的内在知识外化为可见资源,并与馆内外其他资源、服务进行融合、加工,形成“短而精”的三次文献及精细服务,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以精炼、专业而系统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如此,可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再生及服务价值增值,使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碎而不散、短而有力、丰富多样、易得易用”,让读者思想丰收,不与时间为敌。

3 图书馆开展碎片化阅读服务的必要性

碎片化阅读是信息时代下的产物,虽然学术界对其依然褒贬不一,但随着社会整体运转节奏的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阅读习惯的碎片化发展趋势,图书馆针对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其现有信息服务进行革新。

3.1 移动社交改变了用户信息获取及交流平台

据We Are Social研究报告《Digital in 2016》 及易观国际《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6》 数据显示: 截至2016年1月,全球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社交媒体的用户达到了19.7亿,同比增长17%,全球社交媒体用户平均每天花费2.4个小时在社交媒体上[10]。在阅读应用市场中,提供碎片式信息的“新闻资讯类”应用普及率和月均渗透率高达47.4%,而综合阅读类应用仅为6.4%。可见,移动社交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媒体,碎片式阅读已成为大众主流的阅读方式。在这种趋势下,一方面,多元媒体及社交网络引发的碎片化阅读潮流让作为传统信息提供者的图书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另一方面,这种冲击也让图书馆人看到了社交网络、移动阅读的巨大潜力,认清了阅读服务变革的方向——要发挥特有的资源、人员、用户的优势,同时将社交、移动、互联的元素融入到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为用户提供碎片式、精细化的知识信息服务。

3.2 用户更加重视时间成本及信息效用

随着信息便利渐变为信息压力,用户越发倾向于形式多样、获取快捷、使用便利的碎片化阅读方式。一方面,限于有限的阅读时间,用户要降低阅读时间成本。每天除去生活、工作的固定时间,用户的业余时间基本在6小时以内,这段时间要分配给休闲、娱乐、健身、陪伴、学习等多种活动,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是用户最理想的目标,故时间成本必须降至最低,才可能实现时间利用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面对海量信息,限于有限的吸收能力,用户必然要求提高信息效用,即利用需求针对性强、内容品质高、篇幅精短的信息更好地提升信息的问题解决效果,完成用户价值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3.3 图书馆资源投入及利用出现效率损失

数字化阅读资源与新型阅读方式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纸质资源借阅量下降已成为图书馆近年来普遍面临的问题[11]。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自2000年到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新增馆藏购置经费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了197 468万元,较2014年度增加约16.07%,总藏量达到83 844万册,较上一年度增加了6%。不过虽然资金投入及购入量均呈上升趋势,其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资源外借册数增长率自2013年就出现了持续下降,流通人均外借册数也呈下降趋势。图书馆资源投入与利用出现了效率损失。由此引发图书馆对深入发掘资源内容、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的思考。

4 图书馆开展碎片化阅读或服务的原则

碎片化阅读是在时间、内容、需求三个维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图书馆开展碎片化阅读及服务的原则也应从这几方面考虑。

4.1 降低时间成本

图书馆开展碎片化信息或服务应以降低用户时间成本为基本原则,将资源及服务的单次利用时间尽可能缩短或将较长使用时间划分为时间片段,从而减少用户在信息及服务的获取、使用、传播等方面的时间消耗,使用户利用碎片时间即可完成对资源及服务的快捷获取及灵活使用,也方便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使用馆内资源及服务。

4.2 提炼精华内容

在网络信息洪流中,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在注册,有将近1000篇文章正在产生,真正有内容的信息有多少?适合自己的又有多少?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用户。在碎片时间面对海量信息,要相信“短,才有力量,才有传播力”。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强大的情报功能优势,对资源“过滤”。即根据用户需求,帮其排除大量冗余信息的干扰,使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少量而精华的资源及服务。一方面,提升信息的问题解决效果,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再生及服务价值增值。另一方面,使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碎而不散、短而有力、丰富多样、易得易用”,让读者思想丰收,不与时间为敌,完成用户价值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4.3 需求对应准确

图书馆对资源的“筛选、加工”都要基于读者需求,而对读者需求的分析却不能一概而论,要按照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不同专业将需求进行分类,从而使信息及服务可以更加准确的与需求对应。在内容需求方面,应根据读者不同的专业、年级、时间给予其最合适的资源。在形式方面,需要采用读者所推崇的阅读或服务方式提供。所以图书馆在开发任何碎片式信息或服务的时候,要注意需求、内容与形式的匹配,否则很难收到理想的使用与传播效果。

4.4 融合外部资源

“个体思维的局限,知识结构的盲点”这也是图书馆所难以避免的,所以单靠图书馆独立思考,闭门造车,其服务的创新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难以突破。面对此种境遇,图书馆应多与外界交流合作,借鉴其有益经验,选择性融合优秀资源内容或服务形式,如各种优质信息资源平台、流行的APP应用、网络中各种优秀的信息服务等等。国外很多图书馆就将地图定位、图片、音乐、视频以及医疗保险、政务信息等资源融合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12-13],为用户带来了很好的增值服务体验。不仅如此,图书馆还可将专家、教师等专业人员的内在知识外化为可见资源,并与馆内外其他资源、服务进行融合、加工,形成“短而精”的三次文獻及精细服务,从而达到1+1>2的增值服务效果。

5 碎片化知识的选择、组织与呈现

开展碎片化阅读服务,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选取符合需求的资源、寻找合适的知识细化方式、分析知识粒度的大小,还要采用系统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使碎片化资源成为简短又系统的体系知识。

5.1 资源、服务的选择

资源选择的首要原则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所以,图书馆开展基于碎片化趋势的新型阅读服务,不但在使用方式上要新,更要在内容上有新的突破。一方面,可以根据借阅记录、读者推荐等发掘需求较高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炼其内容精华,并通过重新组织,系统地呈现给用户,使阅读资源更加适于碎片式阅读。另一方面,除了传统馆藏资源,还要发掘外部及专业人员内在的优质资源,如教师电子讲义、学习指导、阅读推荐、读书笔记等经过专业加工且高度浓缩的精华内容。这种资源对于读者尤为宝贵。

5.2 知識碎片化的方式和程度

如今碎片化知识主要采用文字、图片、视频这三种形式,并在一定字数或图片数量限制下以单独或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现。而知识碎片的大小可以用知识粒度表示,即是具有相似性的对象的集合,能实现研究问题的模块化从而变繁为简[14]。粒度越小,表达越精准,利用越方便,但同时,组织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对于图书馆而言,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要配以碎片化的知识内容,所以要将传统资源进行浓缩、提炼、加工,例如,通过笔记、讲义、推荐等形式加以展现。内容呈现可以凭借单一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也可结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形式组合。而知识碎片的大小,既要考虑到知识的表达及传播利用,也要便于系统组织,所以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及呈现方式的要求进行限制,例如,字数、图片数量的限制,以及视频的大小、长短等。

5.3 碎片化知识的组织和呈现

碎片化阅读的一大弊端即信息碎片缺乏系统性,带给读者也是零散的信息碎片,不利于知识系统的形成及内容的整体把握。所以面对碎片化的信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为碎片化信息提供系统化表达的工具。可按照学科体系、书籍章节、不同主题、使用目的、使用对象等方式将碎片信息组织成为系统知识,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少量而精华的资源及服务,从而有效提高其知识获取、使用及传播的效率。

同时,在碎片化知识的呈现方面,还应注意其丰富的社会化应用,使读者在满足自身阅读需要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人际交流与互动,以及各种心理需求。而社交网络以其强大的用户聚集力、灵活快速的传播方式、广泛的影响力等特点也为碎片化信息提供了理想的呈现方式及传播渠道,所以图书馆的碎片化知识及服务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或社交应用接口的方式加以呈现较为理想。

6 结语

碎片化阅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时间成为终极战场,短才有力量,短才有传播力。在当今纷繁杂乱的信息洋流中,只有能吸引用户关注、争取到用户使用的信息或服务才是最后的赢家。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馆藏、人员、空间、专业等优势,深入发掘资源,通过细化、加工、组织,使其成为简洁、深入、准确的阅读资源,帮助读者“过滤、筛选”,让最合适的信息和服务“匹配”最需要的人,让读者在信息洪流中拾起一颗颗饱满的“珍珠”,获得不一样的阅读及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王亚敏.去中心化的个人媒体:论个人媒体的社会文化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7.

何明星.移动学习的特征与手机出版[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5-7.

魏玉山.不要轻易否定微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J].出版参考,2013(23):1.

钱鸥,李翔翔.综合性大学在校生移动阅读行为特征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22,92-98.

王晓丹,田永梅.论高校图书馆的“碎片化”培训[J].图书馆学研究,2014(1):71-74.

张丽英,梁曦.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整体化发展策略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5(8):10-14,38.

卢玉红,赵冬湘.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优化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84-87.

焦雪.图书馆碎片式阅读推广[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33(3):105-106,129.

姚宁.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创新与突围[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6):83-86.

SAM R. How Trump won on social I Donald Trump社交媒体成功之路[EB/OL].[2017-02-27].http://wearesocial.cn/.

余海宪.变革,数字环境下的纸质馆藏的发展与利用: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10):39-42.

STEPHENS O. Mashups and open data in libraries[J].Serials,2011,24(3):245-250.

BECH-PETERSEN S.The Mashup Library[J].Multimedia Information & Technology,2009,35(4):124-128.

菅利荣,达庆利,陈伟达.基于变精度粗糙集的分层知识粒度[J].管理工程学报,2004(2):60-63.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移动阅读图书馆服务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浅谈工匠精神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传承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移动阅读初探
浅谈阅读推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
碎片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