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刘萍与国际汉学研究的双向对话

2018-08-29 11:00李浩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刘萍汉学论语

李浩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的刘萍博士是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从业30年来,刘博士的学术成果为推动汉学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学或称中国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人文学术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以美国汉学、欧洲汉学和东亚汉学研究成果最为瞩目。其中,学科发端最早、研究典籍最为丰硕的当属日本汉学。得益于地域优势,自古以来日本对中国的关注处于一种自觉状态,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有关中国研究的“日本汉学”便趋于成熟。

《论语》一书作为中国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古文献之一,儒家学说的代表性典籍,对中国国民精神的塑造,以及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众多学科研究发展的启示是其他古典文献无可比拟的。日本对《论语》的接受史可追溯至1700余年前,及至近世再至近代,更是出现了如伊藤仁斋、荻生徂徕、武内义雄、津田左右吉等杰出的《论语》传播者和研究者。千百年来,《论语》在日本学界的变异与发展,激发着中日两国学者的研究热忱。而在中国学术界,对“日本《论语》学”这一课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研究,并推陈出新者,刘萍教授当属第一人。她作为唯一作者的专著《<论语>与近代日本》是当今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典范,不仅成为日本汉学研究的权威著述,更为国际汉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最具前瞻性的方法论启示,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论语>与近代日本》一书立足比较文化的立场,就《论语》东传日本后,在异质文化的土壤中,如何植入再生,如何发生变容,以及如何得到别样诠释等诸样相,作历史性爬梳。值得一提的是,该学术著作在日本近代中国学史的框架内,选取了哲学、历史和文学等领域内若干代表性的《论语》读解,并以众多日本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与研究思想为分析对象,在“史”的意识和脉络下,做出了基于日本学人变异和重构之后的回应与对话,从而进入到跨文化研究中的阐释学“视域融合”层面。

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学术界对国际汉学研究的关注不断深入,对域外论语学的学术梳理与研讨也呈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的“日本《论语》学”研究,或在东亚儒家文化影响关系中语涉《论语》,或以《论语》版本流变为要专事文献学探讨,相比之下,刘博士的研究更具深入性、延展性和广泛性,其学术创新意识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展开,有力推进了该领域研究向纵深发展。《<论语>与近代日本》不愧是当今汉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其学术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将时代特征之把握与具体个案之呈现两者统一。在对整个日本汉学史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了日本汉学在哲学思想研究、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等相互交叉领域有关《论语》研究的代表学者与典型论述为主要对话对象,立体展现了《论语》在近代日本的广泛传播与研究过程。

二、基于原典文献实证之上的学术思想史梳理。该书不仅对近世以来的诸多《论语》和汉钞本及刻本做了详尽的历史性爬梳,所引述的材料均是日文原版,且以文本細读的方式进入《论语》与近代日本这一宏观的学术史视野课题的解读和思考,展现了《论语》在日本文化语境下的接受和重构状态。

创新性地运用了阐释学“视域融合”的学术观点进行跨文化研究。本书在考察《论语》在近代日本的接受与研究时,将时代对于《论语》的导向性解读与《论语》自身规范性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将时代对于《论语》阐释的延续性与《论语》自身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与融合充分展示。

作为国际汉学研究界的治学典范,刘萍始终肩负着发扬传统、开拓创新的使命。二十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正式开设“日本中国学”课程,这是中国大学史上第一门关于国际汉学的本科课程。其间刘萍在此完成了她的本科和硕士课程,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而后又取得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至今三十年间,刘萍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持续承担着“日本中国学”的本科及硕、博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可以说其在汉学研究界继往开来中担任着重要的学术传承与创造的角色,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日本中国学”课程建立与发展的见证者和重要学术代表人物。

刘萍博士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她深厚的学养积淀和极高的汉学研究功力,无不让业界专家为之震撼、钦佩。

猜你喜欢
刘萍汉学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Molecular detec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Microcystis vs Synechococcus dominated waters in Tianjin, China*
轮回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