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着力点

2018-08-29 11:20卫桦臻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态问题也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每一名社会成员都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享受者。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大学生应该从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化、生态文明情感的增强和生态文明行为的规范这三个点来着手,培养其符合生态需求的生态文明观。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也摆在了人们眼前,这些问题显然会阻碍社会的长久进步和可持续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会议就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1]。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性工程,其教育内容也应随着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的需要,既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又能够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联系

“生态文明是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文明,是自然界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包括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精神文明两个方面”[3]。生态文明观教育,就是要对教育对象进行生态价值、生态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对人的思维、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与社会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而生态文明建設首先在于生态文明观念的建设,这就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生态问题不容忽视,“我国石油、铁矿对外依存度超过55%,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红线,部分城市灰霾现象凸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加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生物多样性。”[4]各类生态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思想观念上对生态的不重视,对大自然的不尊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理应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任,培育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态人。尤其在高校里,更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塑造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生态文明知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和大学生的思维上的联系,使大学生重视关注生态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生态文明观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只有首先做一个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才能正确地发挥到社会建设中。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上有所欠缺。现实中生态问题的出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原有的局限,将生态文明观教育纳入其知识体系中,着力培养生态意识强烈的大学生人才队伍,这既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补充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同时,应该把生态问题纳入考试范围,通过考试,能够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生态,了解生态,保护生态。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虽然一直在宣传、提倡,甚至现在已经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但是生态问题仍然是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校中,大学生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观念仍然处在初步养成阶段。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的心智和性格等方面尚在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自觉性还不够高,培养生态文明观念,不能仅靠学生的主动性,还要通过学校的重视,在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上进行培养,逐渐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引领文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教育重心放在了专业课上,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而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很多高校除环境类专业外,对生态方面的教育少有涉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也没有涉及生态文明教育,这就使得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心里把生态文明教育放在次要地位。在课程内容上很少涉及生态方面,只是偶尔在部分章节有所体现,但也是点到即止,内容不够充实,学生难以学到生态方面的知识,也不足以引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重视。有些高校会借助“世界环境保护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理念。但是这种零时性、短暂性的生态教育形式是难以发挥明显作用的,而且大学生普遍都不热衷于参加这类活动,受到这类教育的学生也就少之又少了。

2、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

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大部分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不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就业,因此对生态知识毫无兴趣,对生态问题也漠不关心。部分大学生在校园里时表现还令人满意,但是离开这种高素养场所后,乱扔垃圾的习惯暴露无遗,为了图一时方便,就将烟头、纸屑等随手扔进草丛里,日常生活中,浪费水、浪费电、浪费粮食等现象屡见不鲜,在消费上,也没有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只图自己的开心满足。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虽有所了解,但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更多停留在感性层面,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与他们应该具有的综合知识储备、知识素养水平并不相称;生态文明意识觉醒,但尚不健全,他们对于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的生态事件缺乏了解,缺少开阔的生态视野和情怀;生态文明行为虽开始养成,但仍存在缺位,如很多大学生赞同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却很少有人这样去做。”[5]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不够强烈,对生态问题不够重视,没有把大自然看成人类的朋友,而是看成索取和征服的对象。

三、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着力点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注重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因为人的行为是在思想观念的引导下做出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是应该把握好适度原则。如果只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注意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一味地对大自然进行资源掠夺,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生态意识是反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6]在生态问题上的意识强烈与否,决定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行为是否符合生态要求,倘若没有生态意识,就不会懂得保护生态。通过强化生态意识,能够转变传统观念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真正把自然界和人类平等对待,意识到保护自然界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在破坏我们后代的幸福。

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认识到“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我们在开发大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大学生具备了强烈的生态意识,就能够站在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以全球性视野去分析生态问题,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应该有着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除了要对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外,还要对大自然的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2、培养生态文明情感

“美是生活的要素,美丽如画的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客观的审美对象,人们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会唤起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审美情趣和美感。”[8]生态情感就是指人们欣赏大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之美,并保护好大自然之美,防止其遭到破坏。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态情感,把大自然之美抛置一旁,而只知道做好自己的学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生态情感能使大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产生敬畏感,对花草树木产生亲切感,能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维持生态平衡的动力,大学生具备生态情感,就会真正把大自然视为朋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有着重新的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大学生展示与生态危机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让他们了解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同时要教育大学生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危害,使其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的不良行为,最终都会轮回到自身上来。另一方面,向大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风景优美、环境优雅、气候怡人的旅游景区。通过正反两面的资料的比较,能够激发大學生对损害生态行为的鄙夷憎恶和保护生态美景的情感冲动。同时,可以聘请生态专家来学校讲座,向学生讲授生态知识和生态现状以及生态问题的发展趋势,并通过保护环境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道德感,激发他们的生态保护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培养他们强烈的生态情感。

3、规范生态文明行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做学问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也才能发挥理论的作用。值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让大学生参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亲眼目睹社会中真真切切存在的生态问题,了解生态问题的现实状况,关心生态问题的发展,增强对大自然的情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生态文明意识付诸行动,实实在在地位生态保护付出努力,并在行动中不断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否则,仅仅通过在学校里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及生态文明意识的说教,难以养成坚固的生态文明观,也会很容易得到反弹,最终还是会给生态带来不良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多宣传党和国家在生态方面的政策法规,向大学提倡生态文明行为,告诉他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同时,要多组织与生态相关的活动,如社团举行生态知识比赛、生态知识征文、解决生态问题策略讨论等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自身的不良生态行为,并加以改正。还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对本市的空气质量和水污染程度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本市在这些生态问题上的具体情况,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进而生态文明观念也会得到极大增强。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通过行为上的锻炼来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的一项国策,这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国民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他们应当具备良好的生态素养,以带动其他人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发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作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01).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3]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

[4]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1

[5] 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以陕西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8] 杨鲜兰.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10-11.

作者简介:卫桦臻,男,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