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敲晌警钟

2018-08-30 03:22本刊编辑部
商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官本位新旧短板

本刊编辑部

山东经济已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不足以扭转眼前局面的困难境地。

2018年农历新年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就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发表了振聋发聩的讲话。不少人感慨:“山东终于发现自己落后了!”

“现在,我省在全国区域竞争大棋局中,已经不那么耀眼……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陷入了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尴尬境地。”“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对全国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一个大拖累。”这些话语如芒在背,昭示着山东经济已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不足以扭轉眼前局面的困难境地。

山东也曾风光过。十几年前,在资源产品需求旺盛的岁月,山东靠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国企实力,经济总量曾一度位居全国第二,直逼广东。但也是在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机让过分依赖出口的南方经济备受冲击,企业倒闭浪潮迭起的同时,也倒逼着改革的加速。

十年后,当初经济总量与山东并驾齐驱的江苏,已经将山东远远甩在了身后。2008年,山东的经济总量跟江苏只差了约50亿元,2017年,已经扩大到了1.32万亿元。原本的差距只是一条缝隙,如今变成了一条鸿沟。广东和江苏都已甩开了山东不止一个身位,难怪有人说:“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由大家关注多年的‘东西差距,悄然变成‘南北差距。”

十年里,诸如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经济力量的代表。但它们大都出现在有着更好创业氛围和创新环境的南方城市,而不是北方的山东。很多年过去了,人们提到青岛制造,还是海尔、海信、青啤等老面孔。这些年,青岛也在不断地寻标和对标,向苏州和深圳取经,但在发展的成效上,我们却渐行渐远。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纷纷成为一些省市的经济增长点的今天,提及山东,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是国企聚集的“群象经济”。多年来,山东经济留给国人的印象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

想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敢于正视差距。

2016年的数据显示,山东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有39443家,但有研发活动的仅占7.6%。而在深圳,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产生于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民营经济的活力搅动起了创新的一池春水,但这恰恰是这些年山东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在另一项佐证创新力的数据上,2016年山东高新技术企业只有4692家,而广东、江苏、浙江分别有19855家、13183家、7707家,差距明显。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是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也是山东鲜明的短板。没有创新,企业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也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山东还是一个“官本位”意识浓厚的省份,大学毕业的山东学生,首先想的是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进入体制内,获得一份“体面”和“稳定”的工作。所以,山东缺少创业的氛围。

有人说,如果山东不根除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强省。“官本位”思想下,很多干部服务意识淡薄,权力紧抓不放。所以在“放管服”改革领域,“浙江2016年12月提出‘最多跑一次目标,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基本实现了。”但山东却迟迟解决不了。每个人都不想触动自己的利益,下放自己手里紧握的那点微小的权力,也就难以打通行政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刘家义说:“40年改革开放,发展了山东、改变了山东、成就了山东。确保山东走在前列,改革开放必须走在前列。”但改革的谋篇布局,首先应解放的是思想。因为“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形态的转换,更是新旧思想的转换”。

山东已经给自己敲响了警钟。当下,国家给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先试的机遇,也给了山东一次向前赶超的机遇。山东唯有正视差距,补齐短板,才能抓住机遇,奋力赶超。

猜你喜欢
官本位新旧短板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高校去行政化才能根治科研“官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