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渗透教育

2018-08-30 20:16赵晓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渗透教育品德与社会

赵晓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以品德与道德情感培养为核心的学科课程,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所以小学阶段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文章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先分析了小学生道德情感特点,之后提出了道德情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渗透教育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倘若学生在早期就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认知,日积月累,将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应着力于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经过风吹雨打的磨练,才能逐渐的成长为参天大树,因此,我们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特点分析

(一)学生道德情感的阶段性

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持久度、统一度和稳定度都存在阶段性的差异,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其道德情感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学生在各阶段接受教育的同时,道德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如一年级的学生,很少使用统一性的行为和语言实现对人的精神上的支持,通常会使用物质上的东西去帮助别人,可见其道德情感表现行为非常一般,而高年级的学生则会使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其不仅有物质上的资助,还有精神上的鼓励。

(二)学生道德情感的依附性

小学生道德情感的依附性是由于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感的启蒙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家庭中学生或获得依恋感和归属感的体验,在校园中学生们也会找到相似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中,学生的这种情感依附便会从父母的身上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学生升至中高年纪后这种情感依附便会转移到学生群体中。由此课件,在小学阶段,父母、教师、学生群体的情感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三)学生道德情感易受感染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极易受到感染,所以学生的自觉道德情感占据优势,且学生的感官会受到直接的刺激,进而情绪上会产生激动的状态,通过动作、情感、表情表现出来。小学阶段学生的热情都会直接受到外界人和事物的影响,同时这种情绪体验会被学生更深刻的记住,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们创造情感氛围,从而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人的情感通常是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创设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带动和渲染,从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现以境生情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电影、录像和录音等,为学生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境中的感情,并与这种感情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中除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之外,在课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辩论赛、演小品等形式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不同角色人心理世界的不同。

(二)教師自身情感,向学生传递道德情感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中,很大一部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源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名擅于创设情感、释放情感和应用情感的优秀教师,使教师的情触动学生的情,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感才能感染到学生,并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的生活圈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对道德情感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实践的。

(三)利用情感教育资源,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课程,但是紧靠这一门课程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多收集情感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相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教育网。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爱国情感教育题材,这时教师便可以借此培养学生荣辱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家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都可以作为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素材。

(四)加强课内与课外活动的联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在做的过程中学,情感也是一样,在做中学习、体验,最终达到升华。情感是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具体行为上所产生的,使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多动口、多思考,使学生能够亲身的去实践,产生真实的体悟,慢慢的这种体悟便会转变为长久的道德情感,并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们多创建一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这样更利于学生在操作中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升华为道德情感,而不是死记硬背、不走心的背道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课外会动会为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服务,体验现实生活,明白课上所学习的理论内容都是有依据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而自己掌握的知识又要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情感性、教育性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和道德情感品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并将其更好的转化为动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储东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6,19(7):75.

[2]陆逸.基于问题探究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5,24(4):48-51.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渗透教育品德与社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