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按语”看朱骏声的词义引申观

2018-08-31 05:55吴菲菲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按语朱氏谓之

吴菲菲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 言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定声》)是清代说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不仅在理论上对“转注”“假借”的概念重新加以界定,而且在实践中分析了大量的字例,设立[转注]、[假借]条目区别词的转注义和假借义,在词义的综合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于《定声》“转注”下的词义引申,前人多有论及,但大多从今人对各义项之间的认识出发归纳引申类型,而较少对朱骏声本人的观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梳理朱骏声的词义引申观念,需要以朱氏本人的见解为分析的起点,而他的观点除了在卷首的《自叙》篇、《通训》篇、《转注》篇等做了集中说明之外,在具体的字例阐释中也有所体现,特别是朱骏声所注的按语,对于研究朱骏声的语言文字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朱骏声的按语,大量出现在他所设立的“说文”“转注”“假借”“别义”等项目之下,引申观集中体现在“转注”下。另外,“说文”下的一些按语对本义的特点也有所揭示,这是因为他的“说文”是讲本义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经统计,朱骏声明确标有“转注”条目的字例共2 111例,带有词义引申按语的字例约占1/10。

二、按语反映的词义引申类型

朱骏声对本义和转注义之间、转注义与转注义之间的意义联系进行了按断,从今天的认识来看,这些词义之间大多具有引申关系。“词义的引申和同源词的滋生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即通常所说的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1]隐喻符合认知上的相似原则,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2]朱骏声基于相似性的按语可分析为形貌相似、性状相似、功能相似和感觉相似。转喻是在临近原则基础上,体现同一认知域中两个概念或元素的相关性。《定声》中基于相关性的按语较多,可分析为因果相关、正反相关、施受相关、文化相关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他所见出土文献有限,有时候会将引申义误当作本义,笔者旨在分析朱骏声的引申观,故依照朱氏本人的理解进行分析。

(一)相似引申

1.形貌相似。

豆,《定声》:“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转注]《方言·五》:‘桮,又谓之豆筥。’《广雅》:‘豆,杯落也。’按:盛杯器,如今之酒托茶船,其形略如豆,故以为称。”[3]353 *楷体为朱骏声的按语。下同。

刀,《定声》:“兵也。象形。……[转注]《荀子·荣辱》:‘余刀布。’注:‘钱也。’《汉书·食货志》:‘及金刀龟贝。’注:‘谓钱币也。’‘利于刀’,注:‘名钱为刀者,以其利于民也。’按:始铸为刀形,即以命之。”[3]326

柳,《定声》:“小杨也。从木,丣声。……[转注]《尔雅·释天》:‘咮谓之柳,柳,鹑火也。’按:南方朱鸟宿八星,曲而垂,形似柳枝,故名。”[3]241

今按:豆的本义为食器,转注为盛杯子的托盘。刀的本义为兵器刀,转注为钱币名。柳的本义为柳树,转注为星宿名。朱骏声通过按语,说明本义和转注义之间的意义关联:“盛杯器,如今之酒托茶船,其形略如豆”,说明食器豆具和茶托在形貌方面具有相似性;“始铸为刀形,即以命之”,说明兵器刀具和刀币在形貌方面具有相似性;“曲而垂,形似柳枝,故名”说明柳星与柳枝具有形貌相似特点,故能发生词义引申。

2.性状相似。

葱,《定声》:“葱菜也。从艸,悤声。……[转注]……又《广雅·释草》:‘葱蒲,莞也。’按:席草空中似葱。”[3]60

卵,《定声》:“凡物无乳者卵生,象形。……[转注]……又《周礼》:‘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按:磺之韫朴,如卵在腹,故曰卵。”[3]742

3.功能相似。

风,《定声》:“八风也。……[转注]……又《甘泉赋》:‘奏甘泉赋以风。’注:‘不敢正言谓之讽。’《广雅·释诂·三》:‘风,吿也。’按:风动、风示,亦无形而善人,有及而皆受之意。”[3]102

享,《定声》:“献也。从高省,曰,象进孰物形。……[转注]……又《礼记·曲礼》‘五官致贡曰享’,《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传:‘奉上谓之享’。《诗·殷武》‘莫敢不来享’,笺:‘献也’。《考工·玉人》:‘诸候以享天子。’《左·昭五传》:‘享頫有璋。’按:所尊者以神道事之,故亦曰享。”[3]896

今按:风的本义为自然之风,转注为讽谏,风动和讽谏都是“无形而善人”,即没有形状、对人有好处,在功能上相似;朱氏认为享的本义为进献鬼神,转注为以酒食待客,以酒食待客同样是“以神道事之”,即敬尊这一功能上相似,所以能发生引申。关于享的本义,李孝定认为本义祭享之所[4],进献义为引申义,则进献鬼神和以酒待客均属于引申义,但朱氏对意义联系的分析仍然具有参考性。

4.感觉相似。

咸(鹹),《定声》:“北方味也。从卤,咸声。……[转注]《尔雅·释言》:‘咸,苦也。’按:咸甚则苦,故苦盐曰盬。”[3]104

苦,《定声》:“大苦苓也。从艸,古声。……[转注]……又苦者人所恶,故甘苦为物之美恶,亦为人之爱恶。《管子·小匡》:‘辨其功苦。’注:‘谓滥恶。’《周礼·典妇功》:‘辨其苦良。’《史记·五帝纪》:‘皆不苦窳。’《匈奴传》‘不备,苦恶’,《集解》:‘粗也。’”[3]416

今按:咸的本义为咸味,转注为苦味。苦的本义为苦荼,转注为粗劣。朱氏的按语“咸甚则苦”,是说咸味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变成苦味,在感觉上相似;“苦者人所恶”,即人们讨厌苦味,所以从苦味又能引申出粗劣义。咸味与苦味,苦味与粗劣义能够发生引申,是因为人们在感觉方面具有相似性,即通感的引申。

(二)相关引申

1.因果引申。

骀,《定声》:“马衔脱也。从马,台声。[转注]衔脱则行钝,故为驽骀字。”[3]177

独,《定声》:“犬相得而斗也。从犬,蜀声。……[转注]犬性独故为寡单嫥壹之辞。《书·洪范》:‘无虐茕独。’《诗·白华》:‘俾我独兮。’《孟子》:‘老而无子曰独。’”[3]383

今按:骀的本义为马嚼子脱落,转注为行钝。独的本义为单个,转注为孤独、老而无子。纰,朱氏按语“此字本训当为缘”说明他认为本义为镶边,转注为错误。朱氏的按语“衔脱则行钝”“犬性独故为寡单嫥壹之辞”“凡缘必斜理施之,故引申为乱妄之意”,均说明了本义和转注义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属于因果引申,“则”“故”强调了因果之间转换的必然。

2.正反引申。

属,《定声》:“连也。从尾,蜀声。……[转注]《广雅·释诂·一》:‘属,解也。’按:犹废之为置,徂之为存也。”[3]382

熄,《定声》:“畜火也。从火,息声。亦曰灭火。按:蓄与灭一义之引申。”[3]219

代,《定声》:“更也。从人,弋声。凡以此易彼,以后续前皆曰代。……又《素问·脉要精微论》:‘数动一代者。’注:‘止也。’按:有止乃有代,故亦训止。”[3]216

今按:属的本义为连接,转注为解。朱氏的按语“犹废之为置,徂之为存也”,类比了同样具有正反关系的废弃和放置义、消逝和留存义,说明他对这一类词义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熄的本义为火种,又有火灭义,意义相反,“蓄与灭一义之引申”,说明朱氏认为这两个义位构成反正引申。生火和灭火是一个动作行为的连续两个阶段,生火表示前一阶段,灭火表示后一阶段,所以能构成引申关系。代的本义为替代、替换,又有停止义,是反正的引申。朱氏按语“有止乃有代,故亦训止”,说明只有一个事物先停止了,才会被另一个事物超过和替代,符合事物的运动规律。

3.施受引申。

决,《定声》:“行流也。从水,夬声。……[转注]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左·成十五传》:‘则决睢澨。’注:‘坏也。’《淮南·天文》:‘贲星坠而勃海决。’注:‘溢也。’”[3]670

观,《定声》:“谛视也。从见,雚声。……[转注]以此视彼曰观,故使彼视此亦曰观。《尔雅·释言》:‘观,示也。’《易》:‘风行地上观。’《洪范·五行传》:‘地上之木为观。’”[3]713

飨,《定声》:“乡人饮酒也。从食从鄉,鄉亦声。……骏按:《乐记》‘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王制》‘习乡尚齿’,‘乡饮酒’即乡字之转注,飨当训食也。几大飮宾曰飨,故受食亦曰飨。”[3]896

决的本义为疏通水道,是人为的,转注为大水冲破堤岸,是自发的;观的本义为仔细看、观看,转注为示人、给人看。朱氏的按断“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以此视彼曰观,故使彼视此亦曰观”,既是在概括义项,又是在说解动作之间的施受关系,属于施受的引申。飨,朱氏认为本义为设盛宴待宾客,又有接受酒食义,朱氏按语“几大饮宾曰飨,故受食亦曰飨”中,“饮宾”“受食”说明了动作施与、受与两个方面,“故”说明词义发生引申的必然性。

4.文化相关。

寺,《定声》:“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按: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处。……[转注]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书,时白马驮经来止于鸿胪寺,因于城外置精舍以处西人,即号曰白马寺,名实紊矣。”[3]162

尊,《定声》:“酒器也。……[转注]《尔雅·释文》引《说文》‘尊或从寸,酒官法度也。今之尊卑从此得名,故尊亦为君父之称。’按:凡礼酒必先实于尊,以待酌贵重之器,非如椑榼置酒为寻常用物,故引申为尊卑之谊。”[3]804

今按:寺的本义为官署名,转注为寺庙、庙宇。尊的本义为盛酒礼器,转注为敬重、推崇。姬的本义黄帝之姓,转注为妇女的美称。之所以能发生上述引申,是因为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关联。朱氏通过讲解文化背景因素,“时白马驮经来止于鸿胪寺”“凡礼酒必先实于尊,以待酌贵重之器”“大姓,故为尊美之通偁”,使词义之间的联系变得显豁。

5.动作和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轼,《定声》:“车前也。从车,式声。按:车阑上之木,周于舆外者……[转注]轼可以凭人,故人凭轼上即谓之轼。《淮南·修务》:‘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注:‘伏轼敬有德。’《后汉·张湛传》:‘下公门轼辂马。’注谓小俛也。经传多以式为之。”[3]217

櫌,《定声》:“摩田器也。从木,憂声。今字作耰。……[转注]以櫌摩田即曰耰。《说文》引《论语》‘櫌而不辍’。《孟子》:‘布种而耰之。’《庄子·则阳》:‘深其耕而熟耰之。’”[3]269

6.动作和动作的对象或场所。

饭,《定声》:“食也。从食,反声。……[转注]《吕览·本味》:‘饭之美者,元山之米。’按:饭,所食也。”[3]721

今按:饭的本义为吃饭,转注为米饭,朱氏按语“饭,所食也”既是说明义项义,也说明了该义是动作的对象;学的本义为教导、使觉悟,转注为学校,“所学之地曰学”在指出义项义的同时,也说明了该义是动作的进行场所。

7.动作和动作的结果。

练,《定声》:“湅缯也。从糸,柬声。……[转注]湅之曰练,故已湅之帛即曰练。《礼记·檀弓》:‘练,练衣也。’《左·昭三十一传》:‘季孙练冠麻衣。’疏:‘练冠,如丧服斩衰既练之后布冠也。’”[3]734

段,《定声》:“椎物也。……[转注]《仪礼·士昏礼》:‘受笲段修。’《礼记·昏义》:‘枣栗段修。’按:捶脯而施姜桂曰段修。字亦作腶。”[3]743

中,《定声》:“和也。从口,丨,上下通。……古训中为和者,乃中字之转注,其本训当为矢箸正也……[转注]……又物穿则有隙,故《仪礼·乡射礼》:‘下射从之中等。’《士虞礼记》:‘中月而禫。’《聘礼记》:‘士中日则二双。’《学记》:‘中年考校。’《玉藻》:‘士中武。’注皆训‘间也’。”[3]37

今按:练的本义为煮熟生丝或生丝织品,转注为练过的布帛。煮熟生丝、使之柔软洁白,是动作,而练过的布帛是动作的结果,朱氏“湅之曰练,故已湅之帛即曰练”正是表明了这样的词义引申理据。段的本义为锤击、锤炼,转注为捶治而加姜桂所制成的干肉。锤击属于动作,干肉腶是锤击的结果,朱氏按语“捶脯而施姜桂”强调了动作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朱氏认为中的本义为射中靶心,转注为间隙。按语“物穿则有隙”中,“穿”说明动作本身,“隙”说明动作产生结果。

8.性状与其所存在的事物。

虚,《定声》:“大丘也。……[转注]……又大丘空旷,故《尔雅·释诂》‘虚,间也’,《广雅·释诂·三》‘虚,空也’。《周书·文政》:‘无虚不败。’注:‘国无人谓之虚。’”[3]400

阑,《定声》:“门遮也。从门,柬声。……[转注]《史记·高祖纪》‘酒阑’,《集解》‘言希也,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谢灵运诗:‘述职期阑暑’。注:‘犹尽也。’《宋孝武宣贵妃诔》‘白露凝兮岁将阑’,注:‘犹晚也’。《琴赋》‘曲引向阑’,注:‘半在半罢谓之阑’。按:皆止遏之意。”[3]734

9.相互连接的两个事物。

骹,《定声》:“胫也。从骨,交声。……[转注]《考工·轮人》:‘去一以为骹围。’先郑注:‘入胫近足者细于股谓之骹,羊胫细者亦谓之骹。’《广雅·释器》:‘骹骨也。’按:凡物之足皆得言骹,犹皆得言柎也。”[3]315

今按:衽的本义为衣襟,转注为衣袖。衣襟和衣袖同属于上衣的两个部分,朱氏按语“凡衽皆言两傍衣际裳际,正当手下垂之处,故转而名袂焉”,说明朱氏认识到衣襟所处的上衣交迭处正是袖子下垂处,相互临近,因而可以引申。骹的本义为小腿,转注为胫骨近脚处较细的部位,或称脚腕。小腿和脚腕相互连接,因而发生词义引申。

10.同一大类的两个小类。

医(醫),《定声》:“治病工也。……[转注]《广雅·释诂·四》:‘医,巫也。’《论语》:‘不可以作巫医。’《管子·权修》:‘好用巫医。’按:巫医同类。”[3]180

荲,《定声》:“荲艸也。从艸,里声,读若厘。按:即《尔雅》之苗蓨。……[转注]《齐民要术》:‘荲似冬蓝,蒸食之酢。’按:即《尔雅》之须薞芜也,与羊蹄菜同类异种。”[3]190

今按:医的本义为医生,转注为巫师。荲的本义为羊蹄菜,转注为须薞芜。朱氏的按语“巫医同类”“与羊蹄菜同类异种”,说明了以上两例能够发生引申的理据是同类相关。

三、余 论

朱骏声着眼于词义引申过程中的意义联系,他在《通训》篇中将转注分为“通以形”和“通以意”两大类,“如网为田渔之器,转而为车网、为蛛网,此通以形,又转而为文网,此通以意。防为阳障之偁,转而为邨坊、为埵坊,此通以形,又转而为劝防,此通以意。”[3]8网的本义为“田渔之器”,“车网”“蛛网”与本义所表示事物的形态相似,属于“通以形”的转注,“文网”与本义在特点上相似,属于“通以意”的转注。这里,朱氏用“形”“意”来概括两类转注与本义之间的联系,“形”侧重于具象,“意”侧重于抽象,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共性。然而,《通训》篇只采取了简单列举的形式,不能概括转注引申的诸多类别,因而朱骏声的按语可以作为其词义引申观的有力补充。只有把《定声》的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认识。

将朱骏声涉及词义引申的按语归纳为以上几种类别之后,同一类别的其他字例即便没有说明,也可以通过类推而获知,笔者根据以上的引申类型,从朱氏的转注条目下找到了大量的例证,朱氏正是通过做出按断以及引用大量例证的方式证明了词义引申规律的普遍性。

《定声》系联的转注义列中,有的不是一个词的不同义位间的关系,而是不同词的词义之间的关系,朱骏声同样归入转注并做了按语,与讲词义引申的按语在类型上具有一致性。例如:

搔,《定声》:“括也。从手,蚤声。……[转注]为搔疾。《苍颉篇》:‘瘙,疥也。’《广雅·释诂一》:‘,创也。’”[3]275

“鬣似椶,故谓之椶”,说明棕榈和马鬃在形貌方面具有相似性;“以丁入物亦曰丁”,说明丁的钉子义和朾的撞击义是工具和动作的关系,具有相关性;“为搔疾”反映出疥疮为抓挠这一动作的对象或场所,搔的抓挠义和瘙的疥疮义存在相关性。

这些字组中,有的属于同源词,见王力《同源字典》对椶和騣[5]385-386、搔和瘙[5]241的分析。朱骏声之所以在转注部分系联孳乳字形,与他的转注观是分不开的。“在朱骏声的转注定义中,‘引意相受’是其核心内涵,而‘体不改造’则是其形式特征。”[6]虽然朱骏声认为转注的理想状态是“一字具数字之用而不烦造字”[3]12,认为转注是不必要改变字形的,然而文献用字是纷繁复杂的,有的字形发生了变化,但在意义关系上仍然存在引申关系,从今天的认识来看,是“词的派生推动了文字的孳乳”[7]。朱氏把孳乳字通过意义关联起来,梳理词义之间变化流转的关系,正说明他透过字形变化的表层把握住了意义变化这一核心问题,而意义关系的判断正是在他引申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此外,有的按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一些假借义,朱氏归纳为引申义,并强为之解。如:僮,《说文》:“未冠也。从人、童声。” 僮的本义为未成年的男子,朱骏声转注下有瞳孔义,《定声》:“又《埤苍》:‘瞳,目珠子也。’按:人对面则黸精中各映小人形,故呼眸子为僮子。”[3]33其实瞳孔义是僮的借义,本字是瞳。这种混淆引申义和假借义的情况,与朱骏声的假借观念是分不开的。朱骏声认为假借必有本字,而且习惯于从《说文》中找本字[8]。“瞳”是说文没有的字,在朱氏看来,不能作为本字,进而认为瞳孔义为“僮”的转注义,且为之附会。然而此类按语并不多,瑕不掩瑜,总体上而言,朱骏声的词义引申观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

猜你喜欢
按语朱氏谓之
王祥卧冰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朱氏妇科:大医无秘方
一架蔷薇满院香
钱本草
《论语疏证》按语研究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初探
作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