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新时代:新格局、新规范与新美学建构
——2017 中国电影年度报告

2018-09-02 10:09陈旭光田亦洲
文艺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

◎ 陈旭光 田亦洲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之中。电影票房冲破500 亿元大关,骄人成绩令人欣喜。但在票房增长的繁华表象背后也仍有乱象更不无隐忧。于是,2017 下半年来,“质量提升”“产业升级”“工业品质”“机制保障”等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热议的焦点。

的确,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起伏伏,充满不确定性。在2015 年取得了近50%的票房增幅之后,2016 年增速大幅减缓(仅为3.73%),“拐点说”,自我安慰的“新常态”论此起彼伏。然自2017 年下半年始,特别是《战狼2》的爆款,中国电影似乎一扫阴霾,最终达559.11 亿元票房,以增幅超过13.45%的成绩收官。

2017 年,中国电影重振士气,走出低迷,在“电影质量促进年”与《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双重推进下,迎来了产业的“升级换代”的呼唤;“新力量”青年导演全面登上舞台,践行其“工业美学”建构,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更多影片展现出宽广的国际视野与高度的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描绘出中国电影新时代的新格局与新版图。因此,产业“新升级”、艺术“新力量”与文化“新格局”构筑起2017 年中国电影的年度新象。

一、电影产业:新常态、新升级与新规范

从几个方面来看,今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明显优于去年。被资本“裹胁”的趋势有所减弱,乱象不再频出,电影产业促进法顺利实施,“IP+小鲜肉”模式失灵,高票房电影口碑提升显著,票房增速重回十位数,银幕数突破五万块,观众的观影频次与观影满意度均有所提高,“电影质量促进年”可谓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1.整体概貌:质量促进,产业升级

细观2017 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下半年可谓冰火两重天。上半年的影市开局便遭到一片质疑,春节档的表现略显惨淡,破百亿的时间较2016 年长了近一周时间,第一季度票房出现了五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而上半年国产电影的表现也始终萎靡不振。在好莱坞大片的围追堵截中,截至6 月26 日,国内院线上映国产电影212 部,进口影片37 部,但前者的票房仅为98.01 亿元,比后者的152.75 亿元低了近36%。国产电影遭遇到空前的市场压力。

进入下半年,国产电影发起反击战,并且实现了逆转。其中,凭借一己之力拿下全年约十分之一票房的《战狼2》自然是功不可没。经历了春节档和三月的票房负增长,国产电影在暑期档强势崛起,仅八月一个月就创造了70 多亿的票房,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有史以来的单月票房纪录,并且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更是超过了80%。“国庆中秋档”的市场表现同样出色,8天超过26 亿的票房成绩,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6%之多。贺岁档中,仅冯小刚和陈凯歌二人的《芳华》和《妖猫传》,便合力贡献了16 亿之多的票房。

截至12 月31 日,国产电影的总票房为301.04 亿,占总票房份额的53.84%。在全年票房排名前五的榜单中,除了第二名《速度与激情8》是进口片以外,其他名次分别被《战狼2》《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这四部国产电影占据。在全年票房过亿的92 部电影中,国产片也以51 部的优势领先进口片,彻底扭转上半年的孱弱态势。

在票房表现之外,2017 年也是全国银幕总数首次破五万块之年,全年新增银幕数9597块,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达到16.2 亿次。当然,促进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影片数量、票房市场、基础设施、硬件质量与技术条件等方面的数据增长固然重要,但如果国产电影的内容品质跟不上,无论是银幕数位居世界第一,还是作为世界目前的第二大票仓、未来的第一大票仓,那都只是在为进口影片在做嫁衣裳。

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这十余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在票房增速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缺乏优质内容也一直是国产电影的一个隐痛。虽然以往也有不少国产大片以及商业类型片在票房上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但取得高票房电影的多数影片在观众口碑上并不尽人意。在引进片大批入境的压力下,国产电影急需在内容上提高竞争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于2017 年3 月1 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为《电影产业促进法》),首次将电影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在赋予电影产业以拉动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之重任的同时,也在政策层面对国产电影予以保障、扶持,力图“繁荣电影创作、推动电影创新,解决电影精品不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①。此外,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也对今年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提出明确目标要求,明确2017 年为“电影质量促进年”,同样对国产影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而作为“质量促进年”的2017 年也可谓是不负所望,不仅有多部艺术片和动画片成功实现市场突围,获得高票房的中国商业类型片也得到了远超以往的品质满意度。在艺术片方面,不仅出现了以1.7 亿票房创造纪录片票房纪录的《二十二》,还有《冈仁波齐》《不成问题的问题》《明月几时有》《八月》《嘉年华》《相爱相亲》《皮绳上的魂》等多部优秀的艺术电影上映,其中《冈仁波齐》还获得了超过1 亿元的票房成绩。并且,从投入产出比上看,《二十二》和《冈仁波齐》的市场成功还更具震撼力,前者300 万的制作投入与100 万的宣发成本,收获了高达4250%的投入产出比;后者1300 万的投资与过亿的票房也是同类题材电影在此前难以想象的奇迹。

动画片的表现同样出色,有IP 优势的《十万个冷笑话2》票房超过1.3 亿,豆瓣评分7.4;极具风格化和艺术色彩的《大护法》,票房虽未过亿,但接近9000 万的票房和7.8 分的豆瓣高口碑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在商业类型片方面,全年几个重要档期内都有部分高票房电影获得了较高的观众满意度。春节档上映并拿下10.5 亿票房的《乘风破浪》,豆瓣评分6.8;暑期档上映并创造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的《战狼2》,豆瓣评分7.2;国庆档上映的高票房电影《羞羞的铁拳》和《追龙》,豆瓣评分分别为7.1、7.4;年底贺岁档上映的《芳华》和《妖猫传》,豆瓣评分分别为7.8、6.9。这些评分是观众对电影满意度的直观显现,作为电影产业升级中最核心的一环,国产电影内容品质的提升是值得肯定的。

在内容提升促进产业升级之外,中国电影工业的升级,一定还是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综合性升级,需要每一环节内工作的踏实进步与多环节内外的有效配合,以及跨产业的合作。这个目标的实现,也还需要一定时间。

2.IP 电影:热度不减,回归理性

自2016 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上有关“IP 遇冷”“IP 退烧”的声音便不绝于耳。然而,根据今年西湖IP 大会上发布了《文娱IP白皮书》可知,“2017 年1-9 月,上映的IP类电影共108 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93%,只比去年多了一部,但总票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99%,高达339.74 亿元。与此同时,今年的观影人数9.79 亿人次,也比去年同期增长44.18%。”②由此可见,IP 电影在国内市场上依旧保持了不低的热度。

2017 年内地票房排名前30 的国产IP 电影作品③

根据上表可知,在2017 年内地票房排名前30 的国产电影中,IP 电影就有17 部,占总数的近60%。但其“火热”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隐忧。除去“暂无评分”的《建军大业》与“重映”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外,其余的IP 电影口碑普遍偏低。两部改编自“超级IP”《西游记》的《西游伏妖篇》与《悟空传》在票房排名上均进入前十,但其豆瓣评分却不到6分;两部改编自雷米的犯罪心理小说《心理罪》不同章节的《心理罪》与《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豆瓣评分也分别只有5.0 和6.2,远不及此前收获超高人气和口碑的《心理罪》网络剧。在几部不及5 分的影片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虽有“强IP+流量明星”的配置,但在制作上却全面失准,并且还陷入了“锁场”风波,负面效应层层发酵升级,该片最终也没能实现预期的8 亿元票房目标。

尽管今年的IP 电影存在种种问题,并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外国故事的本土转化之上;但不可否认的是,IP 市场仍是一块巨大宝藏。此外,人们对待IP 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从起初的盲目跟风、趋之若鹜,到现在的有所取舍、合理开发,这也表明了行业内向理性回归的趋向。

3.《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国电影迎来“法治时代”

作为中国文化领域第一部行业法,《电影产业促进法》于2017 年3 月1 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划时代事件标志着中国电影真正进入了“法治时代”。

《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电影创作、摄制发行、放映、举办或参加电影节展等活动予以了全面的保障与规范。正如尹鸿所说:“法律让全行业和相关领域有了一把刻度相对明晰的尺子,无论电影的政府管理者,还是电影企业运营者,或是电影行业从业者,都能够有共同的法律依据,最大限度地达成有效的沟通、交易和竞争。”④

因此,除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外,《电影产业促进法》更是全面着规范中国电影的市场秩序。这也突出地反映于对摄制与审查、发行与放映以及电影从业人员三个方面的规定之上。

首先,《电影产业促进法》对创作摄制的内容与备案审查的程序予以规范,明确了具体的处罚措施。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电影的备案审查颁布过一系列的规定与条例,甚至曾对个别电影人以通知的形式予以警告;而此次《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正是对过去几十年产业化改革的政策、制度、措施的法律总结,以法律的形式来推进电影产业生产环节的规范化程度。

其次,针对电影发行与放映环节,《电影产业促进法》加大了对虚报瞒报票房收入行为的处罚力度。2017 年3 月21 日,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发布了对中影桐乡嘉博影剧院等326 家影院瞒报票房的处罚通报,对其进行停业整顿、罚款、内部通报警示等不同程度的惩罚。这也是《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后,电影主管部门首度“重拳出击”,树立了该法规的权威,表明了国家整治、杜绝“偷漏瞒报”乱象的决心,有效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电影产业健康发展。

再次,《电影产业促进法》还针对电影从业人员,首次将“加强自律”写进总则之中。鉴于此前个别电影从业人员违法犯罪、践踏道德的现象屡有发生,此次法案明确规定从业人员要强化社会责任,维护行业形象,提高道德素质,担负文化使命,营造良好的从业氛围。

2017 年9 月22 日,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各会员单位、影视制作机构及广大电视剧网络剧从业人员要把德艺双馨作为职业理想和目标追求,自觉抵制不合理高片酬等不良行业风气”。

此外,电影产业促进法除了明确规范电影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核心业务外,还对参与、举办电影节展,电影档案管理,电影衍生品开发,电影评价,电影人才培养,电影语言译制等电影活动进行了规范。

二、电影艺术:新时代、新力量与新美学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媒介文化”的革命,中国电影也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新时代。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一个以“新力量”命名的青年导演群体的崛起,以及他们对于电影“工业美学”的初步探索。这一特征也突出地表现在本年度的电影创作之中。

1.“新力量”导演的崛起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

既不同于“第五代”的得名于学术界,也不同于“第六代”的“自我命名”,在“新力量”导演的命名中,国家体制、主流意识形态层面起了重要的推手作用⑤。2014 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起、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办的“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标志着以韩寒、郭敬明、邓超、陈思诚、李芳芳、肖央、郭帆、陈正道、田羽生、路阳等青年导演为代表的“新力量”导演的媒体化亮相和“被命名”。此后连续三年,电影局都举办“新力量导演论坛”,不遗余力地加大对青年导演的支持培养力度,且收效显著。几年来,在技术化、产业化、网络化的生存与思维方式下,这批“新力量”导演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接地气的、符合社会体制的电影“工业美学”。

所谓“工业美学”,其实是工业和美学的折中。它并非一种超美学或者经典的、高雅的美学概念,而是一种大众化的、“平均的”、不凸显个人风格的美学形态。工业美学不是抹杀导演的个性,而是要求服膺于“制片人中心制”,做好“体制内的作者”,导演必须适应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技术化生存三种生存。

目前,中国电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一类是大片,即合家欢电影、超类型电影或新主流大片,它追求价值观念的普适性与受众群体的最大化;另一类则以中小成本的类型电影为代表,比如喜剧、青春、奇幻、犯罪等,力求将某一类型或风格做到极致,其中还包括艺术电影,它对于分众化市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前者仍多为内地、香港中老导演的天下,那么后者则是“新力量”导演们施展拳脚之地。

正如2017 年的中国电影,既有陈凯歌的《妖猫传》、徐克的《西游伏妖篇》、王晶的《追龙》、唐季礼的《功夫瑜伽》以及刘伟强的《建军大业》等一类的“大片”,也涌现出以吴京、韩寒、陈正道、路阳、大鹏等为代表的“新力量”导演的《战狼2》《乘风破浪》《记忆大师》《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缝纫机乐队》等分类型作品,形成了“大小结合”“新老共存”的多层次、立体化电影创作格局。当然,梅峰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张杨的《冈仁波齐》、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张大磊的《八月》、文晏的《嘉年华》、周子阳的《老兽》等一批艺术片佳作,也是这一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类型电影的多样化实践与本土化努力

与前几年的类型重复、原创不足有所不同,今年的国产类型电影创作呈现出求新的迹象,在延续往年多样化实践的同时,做出了显著的本土化努力。

(1) 战争动作:“类型加强”

近年来,随着香港电影人的“北上”,分别对应着大陆主旋律文化和香港类型文化“战争”与“动作”成为两种频繁相互融合的类型元素,并多次实现了1+1>2 的效果,推出了诸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一批“类型加强”型大片。

继上述两部“中港合拍主旋律”电影之后,今年的影片《建军大业》请极具类型片创作经验和个人风格的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目的就是以香港类型片模式重述或重构传统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也是一种红色经典),在彰显主流价值观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同时,使之更具商业魅力,进而争取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从中国电影工业进程看,韩三平、黄建新、刘伟强这一中国式的“制片人中心制”电影生产结构,互相制约,互相适应,使影片在主流性与商业性、国家性与个人性、体制性与作者性等“二元对立”之间达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平衡。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内地电影文化与香港电影文化、主旋律与类型、战争题材与动作元素等的相互融合,为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加强”转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

今年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现象级”电影《战狼2》,该片可以被归为“一种以现代动作片为主打类型,兼容战争(军事) 电影,好莱坞超级英雄亚类型电影,折射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等的强强结合,强情绪强节奏的,‘类型加强’型(借用军事术语‘加强营’、‘加强连’) 电影”,并初步确立了一种中国式的“新主流军事动作超级英雄”亚类型电影大片。⑥由此可见,“《战狼2》不仅是向美国学习的产物,是西方文化的‘本土化’转化及中外融合,也是内地主流电影与香港电影文化的交流融合(具体通过多年在香港“学艺”的吴京的中介)”⑦。

当然,作为“新力量”导演代表的吴京,在《战狼2》中几乎是集编、导、演、制片人于一身,这种情况下取得的票房成功并不能说明“工业美学”的胜利,某种程度上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对于中国电影的产业生态和工业发展而言,一部五十多亿元票房的“超级大片”,或许不如五、六部十几亿元票房的,遵循“工业美学”的电影益处更大。毕竟,《战狼2》的成功偶然性很大,是无法预期的。

(2) 喜剧类型:票房与口碑的落差

近年来,在类型融合的趋势下,作为一种“‘母类型’,喜剧全面与其他类型互相融合或互相渗透,比如与青春爱情片、公路片、刑侦探案片、奇幻电影,等等,以多种形态与观众相遇”⑧。2017 年国产喜剧片的类型组合方式主要有“喜剧+动作”与“喜剧+青春”两种。

2017 年国产喜剧片代表作品⑨

根据上表可知,在2017 年国产电影票房排行的前十名中,喜剧片占据四席,这也说明了喜剧片在国产类型电影中的强势地位。再看豆瓣的评分,除了《羞羞的铁拳》稍好外,其他几部均在7 分以下,而《大闹天竺》甚至低至3.8 分。票房与口碑的落差现象较为显著。

首先来看“喜剧+动作”这一类影片。超20 亿的票房与整体中上的评分证明,《羞羞的铁拳》是“开心麻花”这一喜剧品牌继《夏洛特烦恼》 后的又一次成功之作。在延续后者“草根”叙事、密集笑点的基础上,《羞羞的铁拳》将拳击这一竞技体育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增强了影片整体的可看性。尽管也存在不少针对该片媚俗化、碎片化、小品化等问题的批评,但不能否认的是它顺应了当下观众年轻化、追求娱乐化的趋势,符合了一种所谓“青年喜剧电影”的表达方式:“以动作、语言、表演、风格等的夸张、打闹、无厘头、黑色幽默、惊世骇俗等仪式化、风格化的方式,拒斥喜欢温文尔雅的温情喜剧或严肃正经的主流风格的中老年人和主流文化,他们可能无视甚或乐意于你看不惯看不懂。”⑩而票房与口碑的落差现象主要集中于另外两部影片《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之上。两部影片存在多处共同点:同为“一带一路”政策下的中印合作电影项目,同天上映同属贺岁档,同样的“喜剧+动作”类型属性,同样的跨文化域外冒险模式,以及同样的高票房低口碑。成龙电影虽开创了国产喜剧功夫片这一片种,但近年来却愈益暴露出其创造力的减弱,这也具体反映在《功夫瑜伽》中对于以往桥段、套路的频繁使用之上。作为演员的王宝强首次导演电影《大闹天竺》,显然是意图复制徐峥《泰囧》《港囧》的成功,尽管有话题、明星、异域等元素的助推,但也无法掩盖该片制作水准的全方位落后。如果不是“喜剧+动作”与贺岁档的加成因素,两部影片或许不会获得如此高的票房。

相较而言,“喜剧+青春”这一类影片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此类组合主要依托于近年来兴起的青春片创作模式,而“梦想”依旧是其主题的关键词,比如《乘风破浪》的“赛车梦”、《缝纫机乐队》的“摇滚梦”以及《闪光少女》的“民乐梦”。其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闪光少女》同样出现了票房与口碑的落差,豆瓣7.4 的评分却仅有6482 万的票房。尽管票房不佳,但该片作为一部融合了青年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西洋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小成本影片,对于同等体量国产青春片的创作定位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奇幻类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一定程度上,“幻想类电影”是衡量一个民族想象力、创意力、创造力之程度的尺度。这类电影不仅因其故事的假定性和虚构性充分迎合了当下年轻一代观众对于拟像环境的依赖感与“想象力消费”,而且在类型融合基础上加入中式幻想再造的创作模式也有助于在电影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一直以来,《西游记》都是这一类型影片的重要题材来源。这一年两部同样取材于《西游记》的《西游伏妖篇》与《悟空传》不同程度地颠覆了我们对《西游记》故事的固有认知,并呈现出了彼此迥异的风格气质。作为《西游伏魔篇》续作的《西游伏妖篇》,在故事剧情上回归了师徒四人的打怪历险模式,并试图进一步挖掘原著中隐藏的人性阴暗面,以夸张、戏谑、讽刺的方式一一还原于角色形象与人物关系之上,奠定了其“暗黑童话”的内在属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视效方面的制作水平和想象力可谓达到了华语电影的巅峰,既有利用CG 技术实现的角色变脸,还有结合玩偶、机械、弹簧等元素的蒸汽朋克风的红孩儿,通过数字技术完美实现了中国传统神话形象的现代视觉转化。如果说徐克赋予《西游伏妖篇》以鬼魅风的“暗黑气质”,那么郭子健的《悟空传》则充满着日漫式的“少年热血”。《悟空传》既不同于传统的《西游记》故事,也与今何在的同名小说相距甚远。青春片的故事模式,漫画式的影像风格,孙悟空一样反叛的“少年”,加之不逊于《西游伏妖篇》的制作水准的动作场面,共同组合成为一版“热血青春”式的《西游记》。

然后,饲料厂要注重生物安全。在不使用时做好密封,有效地控制害虫,防止灰尘收集系统中的灰尘再循环回到饲料中,并管理好整个工厂的人员移动。

事实上,无论是“暗黑”西游,还是“热血”西游,均在“工业美学”在技术层面上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又在普世价值的传递或叙事技巧的把控上有所缺憾,距离真正“工业美学”大片还存在一定距离。

毋庸置疑,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是近年中式奇幻类电影的一次重磅出击,在大导、大投资、大制作等方面也堪称近年来该类型影片的巅峰之作。影片在侦探推理的叙事风格中加入了历史考古的精神气质,其叙事视角的多次转换自然流畅且极富新意。并且,影片在营造出种种美轮美奂的视觉奇观的同时,难得地突破了原本奇观与叙事之间的二元冲突,有机地将奇观元素融入故事之中,使之成为其叙事甚至表意系统的一部分。此外,该片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图景、史实、人物、诗歌的视觉化呈现与传奇化想象,也使其成为了传统文化之现代转化的践行典范。但影片叙事方面依旧存在遗憾,尤其是对故事真相大白后的处理略显俗套,与前半段的高水准发挥存在差距。

不思凡的《大护法》无疑是今年奇幻类电影的一个惊喜。作为一部原创动画电影,创作者颇具想象力地构建了“花生镇”这样一个“恶托邦”世界,借鉴侦探片、黑色片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以往只能在西方科幻电影中发生的故事。影片虽然架空了时代背景,但其世界观架构却极具本土化特色,加上中式水墨画般的影像画面,风格独特又不乏韵味。而对“自主分级”的尝试与暴力元素的使用也表明《大护法》对国产“成人向”动画的呼吁和自我实践。尽管在工业制作水准上不及此前的《大圣归来》等影片,但其原创性、想象力与思想深度的探寻值得肯定。

(4) 犯罪推理:现实感的缺失

这一类型电影因其惊险刺激的悬念设定、高智商解谜的复杂叙事以及深层心理的窥测探秘,在青年受众中广受欢迎。自2014 年的《白日焰火》始,这一类型佳作频出,如《心迷宫》《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追凶者也》等。2017 年的代表案例则有《记忆大师》《暴雪将至》《嫌疑人X 的献身》以及改编自犯罪心理小说《心理罪》的两部影片《心理罪》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这一类型电影往往与社会现实联系较为密切,因而也成为当下国产电影呼唤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在今年的多部该类型影片中,除了《暴雪将至》以外,其他几部均或多或少有脱离社会现实之虞。

影片《暴雪将至》 颇有《白日焰火》 的影子,从黑色片的类型风格,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主题,再到对雨雪、暴力、等具体意象元素的使用,以及风格化的艺术电影气质,都与后者极为相似。但该片过度聚焦人物心理,戏剧张力不足以及悬疑有头无尾则反映了类型电影试图“越界”却力难胜任的窘境。

陈正道的《记忆大师》沿袭了其前作《催眠大师》的叙事方式与影像风格,在创意、节奏、细节等方面的精巧设计使其具备了“高智商烧脑电影”的部分美学特质。然而,该片所谓的“软科幻”标签只体现于“记忆管理”这一叙事的基础设定之上,并没有参与影片整体世界观的建构,而故事远离现实、架空时代的设计,也使得核心探讨的家庭暴力问题丧失了应有的社会伦理深度。

相较之下,同属改编之作的《嫌疑人X 的献身》以及两部《心理罪》,虽有原著、原版或网剧版等版本的基础,但都在呈现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导演把控能力的不足。

(5) 武侠类型:寻求新的突破

与战争动作片的日益勃兴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动作片版图中另一块的武侠动作片显得要暗淡许多。古装武侠大片的浪潮已过,内地电影人也已开始摸索该类型创作的新模式,其中,由“新力量”导演路阳执导的电影《绣春刀》系列,便是一种新型的探索。而今年上映的《绣春刀Ⅱ:修罗战场》则在原本武侠的基础上融合了侦探推理的类型元素,虽然徐克早在上世纪70 年代末就曾在《蝶变》中甚至是新千年后的电影《狄仁杰》系列中实现过这一类型突破,但这对于内地武侠片的创作而言却是一种新的尝试。

3.艺术电影:历史诉说、女性视角与少数民族题材

2017 年的艺术电影创作继续保持了近年来多元发展的态势与较高的质量水准,涌现出一批以《不成问题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芳华》《八月》《嘉年华》《相爱相亲》《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等为代表的佳作,或以回溯的方式诉说历史,或从女性的视角观照现实,又或聚焦于少数民族群体的生存体验。

在《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的影片中,导演梅峰致敬并追索了《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一脉中国早期影片的美学传统,以一种极具戏剧化、舞台化的镜头语言将一个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重庆的故事呈现于银幕之上,对作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世俗社交予以寓言式的深度观察;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同样将视线投向抗日战争时期,只不过故事发生地变为香港,该片去英雄化、去高潮化的结构方式颠覆了大陆传统抗战电影的叙事模式,并且颇有新意地加入了老年斌仔(曾经的游击队交通员) 这一角色的采访画面串联故事,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记录了香港作为中国抗战总体格局之一隅的这段特殊历史;冯小刚的《芳华》则在种种“禁忌”的限制下,难得地重现了中国大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通过部队文工团及其众多个体命运的流转,追忆着一代人的青春岁月,透视出历史与社会的变迁;《八月》将时间轴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年导演张大磊以国企改制背景下的国营电影制片厂为表现对象,通过近乎自叙传的方式凭吊父辈们的情感以及转型时期的个体记忆。

《嘉年华》与《相爱相亲》无疑是今年最为优秀的两部女性电影。《嘉年华》作为一部以性侵女童案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的影片,导演文晏并没有过多的情绪流露,而是自始至终以一种新闻式的观察视角,客观冷静地对围绕这一事件始末的众多人物予以呈现和观察,触及了某种整体性的无意识,形成了一种独立性的反思,在艺术素养与思想深度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且与真实发生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形成了某种影像与现实的“互文”;相较《嘉年华》中的残酷与冷漠,另一部张艾嘉的《相爱相亲》则要显得温情许多,导演细腻地表现了三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情感纠葛,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透视了整个中国社会,叙事简单却不失细节,情感平和又内含温度。

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方面,必须要提到张杨导演同期拍摄、相继上映的两部藏族影片《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冈仁波齐》运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一种旁观视角记录了一队藏族朝圣者的朝圣之旅,该片票房最终突破1 亿元,这也为国产艺术电影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而《皮绳上的魂》改编自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尽管该片在外观上具备一定的类型电影特质,但导演坚持艺术片的内核,并对时空关系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使其内容虽取材藏区,但超越了民族的概念,扩展至整个人类甚至更宽广的领域。

三、电影文化:新主流、新青春与新格局

2017 年的中国电影继续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不同文化也在相互的融合与博弈中寻求新变,在适应社会各阶层、年龄观众日益差异化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着国家文化形象与软实力的构建与传播。

1.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主流大片

新主流大片并非一个严格的概念,也并不在题材类型方面有所限定,它更多是以主流价值观为主导的一种追求取向,在超越约定俗成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法”的基础上,体现了灵活的创作模式与包容的文化胸襟。今年上映的《建军大业》《战狼2》以及《明月几时有》等影片便分别代表了新主流大片的三种呈现方式,很好地说明了新主流大片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流动性、包容性等特征。

一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具体表现为对主旋律电影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包装,包括明星的参演。该系列自《建国大业》始,经过了《建党伟业》,到今年的《建军大业》,已完成了从单纯地启用香港明星参演,到直接邀请香港导演执导的“升级换代”,这就从主创层面将香港类型电影文化有机地纳入到中国内地的红色题材、主旋律文化之中,而影片开篇运用香港黑帮片的创作手法来再现历史上的“四·一二”政变,便是这一融合趋势的典型例证。二是商业电影的主流化,在以香港电影人为主导的大陆香港合拍片中,香港电影人在保留其原本商业类型诉求的同时,有机地接纳,甚至是投合了内地的红色文化、主流文化,开始宣扬爱国、革命等主旋律的理念。代表影片从早先票房口碑双赢的《十月围城》,到红色题材传奇化改编的《风声》《智取威虎山》,再到比内地电影人拍得还“内地”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这也是香港电影导演大踏步进入内地之后两地文化融合的一个标志。而今年的“现象级”影片《战狼2》亦可被视作导演吴京在香港电影制片体系下摸爬滚打后的学成之作。三是艺术电影的主流化,比如《明月几时有》这样的艺术电影,它采用了历史传记片的拍摄方法,并加入了对历史人物的采访画面,如此风格化的设定原本只会成为一部小众的艺术片、历史片,但导演许鞍华试图对其进行一种商业化的包装和运营,投资不小,明星众多,加之对人物予以传奇化的表现方式,就使得这部艺术电影也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卖相与市场竞争力。此前,许鞍华的另一部影片《黄金时代》也采取了与之类似的创作模式。

由此可见,新主流大片是在整个全球化的文化语境、政治格局、国际形势、商业环境等合力作用下而产生的。在强调多元文化整合的今天,新主流大片也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包容性,它将以各种文化作为自身创作的来源,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有机地吸收大众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甚至是一些亚文化、次文化的优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无所不包”、“八面玲珑”的“合家欢电影”样态。

2.青年文化性的多向度表达

2017 年的青春片市场热度不再,《李雷和韩梅梅》《会痛的十七岁》《青禾男高》等青春类型影片可谓票房口碑双输。较为卖座的《乘风破浪》与《缝纫机乐队》,虽然依旧主打“怀旧”与“梦想”,但已基本跳脱出以往青春片的创作模式。《少年巴比伦》颇具亮点,无奈整体略显稚嫩,票房少得可怜。

青春片产量与影响力虽有骤降之势,然而,青年文化性并不因此而式微,而是以一种多向度的表达继续活跃于当下更多类型形态或文化取向的影片之中。

比如《悟空传》,尽管该片是《西游记》故事改编,但却借鉴了青春片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影片的开篇,完全套用了青春片中的“校园叙事”,将天庭改造为一座“修仙学校”,孙悟空、阿紫、杨戬、天蓬等人相应成为一起修仙的“同学”,而这也是对《西游记》传统的打怪历险叙事的一种颠覆。

前几年的青春片在形式上风格清新、影像时尚,在内容上追求一种物质化享受和感官化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意地回避或“轻化”现实问题,顶多具有一种“微抵抗”“软抵抗”性;而在今年的几部极具青年文化性的影片中,则蕴含了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的“反叛性”“抵抗性”特质。

传统青春片的逻辑往往会为青年主人公设置反叛的对象,具体体现在《悟空传》里则是象征着权力核心以及等级制度的“天尊”,而孙悟空为了“逆天改命”的大闹天庭,也可被视作一种边缘对抗主流的行为。这种对抗性在另一部影片《闪光少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在这部主打“青春”与“音乐”元素的影片中,创作者通过精巧的叙事设计,完成了“民族乐/西洋乐”,“二次元/三次元”两组矛盾的同构,通过主人公陈惊带领民乐系“斗琴”取胜西洋乐系的情节,实现了边缘文化(民乐、二次元文化) 的发声,并将青年文化斗争的矛头直指以校长为代言人的固有秩序与观念。当然,种种矛盾在影片结尾处得到了想象性的解决,尤其是片中视察领导对于“斗琴”的评价——“中西结合”,更是不无“传声筒”之嫌地点出了该片意图传递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理念。

此外,无论是《悟空传》里的动作场面,还是《闪光少女》中的“斗琴”段落,都在某种意义上将二次元文化中“少年热血”的“燃”的气质融汇其中,使其具有了一种“热血青春”的外观形态,而这也是青年文化性内化于当下电影作品之中的一个重要表征。

事实上,“青年文化是青年心理、理想与价值观的显现,但必然会受到现实的约束,青年社区与成人社会,网络空间与世俗社会,种种对立关系压抑他们的自由天性。他们自然会努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求自己的权力表达,哪怕只是一种‘象征性权力’的表达。”⑪上述影片包括近年来的青春片以及“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都是青年文化借助电影这一媒介寻求“象征性权力”表达的一种体现。尽管会引发对《西游记》之青春改编的质疑,以及对二次元文化与美学的争议,但应肯定其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征,尊重青年受众与成人受众审美接受的差异。而且,今天的青年文化或许也会成为明天的主流文化。

3.跨国合作与跨文化传播的新格局

电影是一国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在国家文化形象与软实力的构建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当前中国电影文化政策的推出、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电影产业的繁荣,中国电影走出去也成为文化政策、艺术创作、电影产业等领域的共同诉求和历史任务。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整体方针政策,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影集团) 一直把电影走出去、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促进中外电影交流、促进心灵沟通作为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今年6 月和9 月,中影集团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非洲展开的“哈萨克斯坦中国电影展”和“非洲中国电影展”,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和“一带一路”项目又推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的电影合作也在这一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印度新闻广播部于2014 年签订了三部中印合作电影项目,其中的两部《功夫瑜伽》与《大闹天竺》均在2017 年春节档上映,并分别取得了17.5 亿元和7.5 亿元的票房成绩。而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则在中国赢得了广泛欢迎,而13 亿元的票房也创下了印度电影在内地市场的纪录。此外,中国与泰国的电影合作也日益密切。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便取得了2.7 亿元,成为历史上中国内地市场票房最高的泰国电影。

同时,作为中英合拍片的《英伦对决》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该片的北美票房1.97 亿元,IMDb评分7.5,国内票房5.36 亿元,豆瓣评分7.3。尽管从票房和评分来看,该片的数据指标还远未达到卓越,但能够在海外与国内同时做到既叫座又叫好,实属不易。因此,该片也打破了以往合拍片“要么中方参与度低,要么影片质量较差”的尴尬,成为近年来中外合拍片的一个至少合格的样本。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中国电影跨国合作蓬勃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的同时,中国本土电影走出去的路途依然困难重重。《功夫瑜伽》虽在内地市场异常火爆,但在印度市场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战狼2》虽登顶中国电影票房之冠,但在北美市场却遭遇“滑铁卢”。显然,这其中有很多经验、教训有待总结。

以影片《战狼2》为例,该片是一部以真实的中国也门、利比亚撤侨事件为原型的、中国式的“新主流军事动作超级英雄”亚类型电影大片。一方面,它与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诉求、中国梦的表达欲望有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它也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当前的国际关系以及非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进行了一种“想象性的建构”。

首先,根据题材的特殊性以及众多历史经验与数据,该片海外推广的重点或许并不应是北美,而是非洲。包括其他中国电影在内的海外推广,在当下也应“持守一种‘立足国内、争取东南亚、拓荒非洲南美,冲击欧美’的‘递进市场策略’”⑫。

其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也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与建构国际形象的任务,其受众群体并不止于中国人,还包括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地区的民众。正如《战狼2》中,尽管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是基于现实,但其民族主义情绪过于外露,世界大国姿态过于强势,对中非关系的表达也有可商榷之处,这显然不利于该片的海外推广和非洲推广。事实上,电影表达在民族品格与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讲求方式的内敛与中和,并致力于全人类意识、世界情怀和共同价值观的传递,由此才能凝聚全世界的目光。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出现一批以《战狼》为代表的“新主流大片”能够更远更广地进入国际市场,不断积累中国电影的品牌力,增强国家文化的自信力。

回顾整个新世纪,不难发现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人口“红利”和影院银幕等刚性增长之余,面对电影产业结构、市场规范的不尽完善,电影生产机制的不尽健全、电影受众的复杂无序多元等状况,电影产业呼唤全面优化和“升级”。电影产业不能吃“老本”,更应该向规范、管理、机制、效益拓展利润空间。刚刚过去的2017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它所有的成绩、经验、动荡、缺憾都在警醒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下面这些问题:如何提升作为生命线的电影质量?如何强化质量提升的保障机制?如何规范电影的全产业链机制?如何建构一种兼顾电影的技术/艺术、工业/ 美学、技/道特质的“工业美学”原则?如何建设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我们呼唤和期待一种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探索与建构,这种美学应该既在电影生产的领域遵循规范的工业流程化和社会体制要求,又力图兼顾电影创作艺术品质、文化精神的保障,进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发展。

注释:

①④董阳、任姗姗:《绘制中国电影“关键帧”》,《人民日报》2017 年3 月14 日。

②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711/t20171103_5516590.shtml

③⑨票房数据来自艺恩网http://www.entgroup.cn/ 与豆瓣网https://www.douban.com/,截止2017 年12 月31 日。

⑤陈旭光:《新时代、新力量、新导演——中国电影新力量与“电影工业美学”》,《当代电影》2018 年第1 期。

⑥⑦陈旭光:《新主流大片〈战狼2〉:“类型加强”、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国梦”表达》,《中国电影报》2017 年8 月9 日。

⑧⑩⑪陈旭光:《青年亚文化主体的象征性权力表达——新世纪中国喜剧电影的美学嬗变与文化意义》,《电影艺术》2017 年第2 期。

⑫陈旭光:《中外电影受众的“期待视野”融合与中国电影的非洲推广》,《当代电影》2017 年第10 期。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