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存在主义视阀下的拒绝上岸

2018-09-02 14:46徐胡湫王宏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钢琴师麦克斯游轮

徐胡湫 王宏昌

内容摘要:小说《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弃婴主人公1900在一艘游船上的传奇故事。小说中1900放弃下船的机会而拒绝上岸,选择与大海共存亡。本文结合1900一生的传奇经历,从存在先于本质、孤独即是狂欢、他人即是地狱等几个方面论述,以存在主义视阀透析1900拒绝上岸的诸种原因。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 1900 存在主义 拒绝上岸

一.背景基础

1.1作品影响与作者声望的互映

声震世界的著名小说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Alessandro·Baricco)素有“作家中的作家”之美誉,《海上钢琴师》[1]即是他的代表作。巴里科的文笔独具艺术因子和音乐感,此部小说的问世又一次印证了巴里科的天才写作能力,使他全世界“庞大的忠实读者群”[1]。

1.2小说梗概

《海上钢琴师》描绘了一段传奇的故事,大海、游轮、钢琴三要素构成了主人公的一生遭际。乐手麦克斯与杂货店老板交谈中这样一段话“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演奏者根本不存在,也不算撒谎”。[1]此番悖论式对话的导入无疑增添了主人公丹尼·布德曼·TD·柠檬·一九零零(以下简称1900)的神秘传奇色彩,隐含他不存在于世俗社会的另类“诗意栖居”的境界。

1900作为一个弃婴被遗弃在头等舱,没有任何个人信息。后来被善良的水手丹尼发现。纵观1900的一生,他生于海上,长于海上,沉没于海上,一生从未上过岸。人的确是被上帝抛入世界而处于某一位置。1900被上帝投入弗吉尼亚号游轮,置身于一个并非自由选择的生存环境,对于1900而言,过去已经成为过去并不能重新开始。存在先于本质,将来和现在赋予过去以意义,自由才是决定过去的。1900有三次机会可以下船,距离上岸最近的一次仅剩几步的距离,但他都没有下船。偶然的一次机会1900接触了钢琴,他天生自带音乐的因子,琴键在他手中似乎有了魔力,他能通過构想即兴演奏出优美的曲子,正是悠扬的琴声抚慰了1900的心灵创伤,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重新燃起希望之光。对于1900而言,“钢琴虽然只有八十八个键,但它所能演奏的音乐却是无穷无尽的”[1]。1900演奏技巧愈发神奇与娴熟,他的音乐会带人们进入想象的理想王国,很多人慕名前来只为听他的钢琴曲,其中就有美国议员在三等舱听他的即兴演奏,爵士乐鼻祖不可一世地前来宣战,唱片公司前来签约,世人告诉1900下船巡演就会有想要的“幸福”生活,1900心中对这些世俗之念始终付之一笑,1900将生命融入艺术生涯之中,钢琴不是他谋求名誉与功利的工具,而是他心灵的寄托。麦克斯的登场给小说带来亮点,1900遇到了他一生唯一的友情。站在甲板上梳理妆容的女孩的出现,给他原本平静的内心带来爱情,1900的痴狂体现在为女孩创作钢琴曲、淋雨尝试与女孩攀谈以及对着镜子练习如何交谈等,但在女孩上岸之时才说出准备已久的话,遗憾的是没有送出唱片。从那之后,它沉默寡言多天后,又自信地重抚琴键。多年后麦克斯离开了弗吉尼亚号游轮,在美国追求“美国梦”穷困潦倒之际意欲卖掉心爱的乐器小号补贴生活,当铺杂货店老板拿出一张陈旧的唱片恰恰就是当年1900毁掉的唱片。得悉弗吉尼亚号将要被炸毁,他不顾危险多次寻找1900,在小说末尾麦克斯找到1900,1900对麦克斯如是说,“城市一望无际,没有尽头。那么大的世界压在身上,喘不过气。陆地对于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不会演奏的音乐。我不会下船,至多可以死去。毕竟对于世人来说,我并不存在”。[1]麦克斯无奈地离开了1900。

二.1900的人物特征

小说中,经常能看到那些穿着华丽或寒酸破旧的人们围在1900周围的描述,这些人陶醉在他的琴声中,游轮按照一个不变的节奏,从一个地方行驶到另一个地方,循环往复。[2]每次临近美国时,人群朝甲板蜂拥并向自由女神像挥手欢呼,只剩下1900孤独的背影。当时,工业革命急速发展,人们沉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喜悦中,美国华尔街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大批的人从欧洲远赴美国,追逐理想中的“美国梦”。1900能根据一个人弹奏出一曲符合场景的即情钢琴曲,他的才华与丰富想象力令船上的世人震惊,他们不止一次地劝说1900,只要他上岸,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但是世人追求的金钱与名誉1900却嗤之以鼻。他的鹤立鸡群式的出众令人称赞,1900从小生活在船上与世隔绝,不善于交际,他性格善良却又孤僻,只有麦克斯一个挚友。1900对音乐很虔诚,视音乐为爱人,把钢琴看做自己的全部。

三.1900拒绝上岸的原因分析

3.1存在先于本质[3]

个体生命开始阶段,人是空无所有的,只是在后来人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自己本身。人,不仅是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是他投入存在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4]1900选择留在船上,是他遵循自己自由意志的抉择,他变成自己意愿的样子的体现。

3.1.1理想王国

首先,“自在存在是其所是[3]”,钢琴世界是理想王国,自己的意愿不受他人左右,1900自得其乐,大海就是他“自在存在”的王国。

3.1.2现实王国

另一方面,“自为存在不是其所是[3]”,由世俗人眼光看来,一辈子囿在海上看来是荒谬的,但在1900心目中生存于海上如同身居理想王国,他是这种王国中的精灵,钢琴是他演绎生活的工具。毁掉心爱的唱片、抛弃闻名遐迩的机会,抛弃梦寐以求的名誉与地位,别人认为凡此种种是不可理喻的行为,1900却认为是合理的,名誉与金钱在他眼中一文不值。

3.2孤独即是狂欢,畏其所不知

在1900迷茫之际,优美的音乐降临,指引少年踏上追寻自身本质之路。从此1900疯狂痴迷音乐,用一生守护音乐。音乐陪同他一生,他也陪同音乐一生。孤独是一种另类的狂欢,1900一生孤独,但他沉浸在音乐的狂欢中,没有人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狂欢,超脱世俗的理解。与爵士乐鼻祖较量琴技,1900精湛的琴技臻于完美而惊艳四座,1900陷入钢琴的个体狂欢之中。

既然选择孤独,就要承担其苦。1900的人生欢乐,是他本身的选择,无人摆布;但也是痛苦的,1900远离尘嚣难免寂寥缠身。城市承载无数人的希望,凡尘中没有人不向往繁华的生活,却不知那些生活背后的心酸苦楚,也许漂泊成功,但很多人内心缺乏一种心灵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成功的获得未必能带给人们欢欣。1900看透了这一切,选择永存于船上拒绝上岸,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3.3他人即是地狱[3]

3.3.1警察与地狱

1900对船外的世界的认识是来自丹尼,“陆上一切都不好”,所以,1900始终对陆地产生恐惧。1900在八岁时候,养父意外去世,1900成了孤儿。他只能自食其力在这座海上浮城长大。警察找遍整条船都没有找到1900,笔者认为1900不愿离开他的家—弗吉尼亚号游轮,藏在船上直到船离开港口,他才出现。此时的1900对穿着制服的警察有种莫名的恐惧,警察对于1900即使地狱。1900不愿离开船,可能是对养父的怀念,选择葬身大海来报答养父。

3.3.2陆地浮生与地狱

1900为了心仪的女孩意欲上岸,然而就在船员们目送他走下舷梯之时,1900眺望城市的远方,眼中流露出迷茫,他对没有止境的城市无所适从,他毅然决然地走回船上。他的好友询问他为什么不去追求爱情,1900的回答引人深思,“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1]由此,1900把不下船的原因展露无疑,面对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与纵横交错的街道,1900感到无所适从,他的回答反应出他无法掌控那些未知的事物,畏惧那个陌生的世界,陆地浮生对于1900而言即是地狱,他害怕无法做最真实的自己而深感畏惧。

一方面,人有选择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人即是地狱”。麦克斯和心仪女孩的出现使1900陷入抉择下船还是不下船的两难境地,一边是友情和爱情,另一边是大海与钢琴。萨特的说法印证着世俗现实,真实生活中我们的选择无时无刻不受他人左右并干预我们的判断甚至违背我们原本的意愿。1900对大海和钢琴炽热的爱,坚定了他的本心。1900选择宁肯孤傲平生,也不肯失去本真的自我。多年后弗吉尼亚号游轮即将被销毁的时候,所有人理所当然地离开了,1900留在了这个他生活的“家”,当所有无可避免时,1900异常勇敢地抉择与家园共存亡,为此部小说画上完美的句号。自此1900只有一张残旧唱片残留世间,只有麦克斯记得他。“人类在境遇中存在”,1900在海上度过一生,他在这种境遇下以“超越性”面对大海、陆地以及面对人生,在旁观者看来1900不可理喻,他的固执在前几次不下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固执使得他拒绝上岸。

四.结语

1900的一生才华横溢,他用音乐弥补悲惨的命运。他一生都没有下船而拒绝上岸,面对死亡他与游轮这样的“家”共存亡。大海与钢琴便是他生存的全部。1900一生有两位贵人——麦克斯和那个爱的女孩。麦克斯和女孩两人终究要上岸,留下1900孤独一人。1900淡泊一生不在乎金钱名誉,不把钢琴作为谋求名誉地位的工具,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是,他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自得其乐。1900只存在于理想世界,不沾染尘世的喧嚣。船毁之际,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孤独地从容赴死,正如他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拒绝上岸是1900对现实的不妥协。他的选择决定如何存在,不陷入纸醉金迷的现实生活,抛弃成名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人在意境中生存,1900在一个两千多人的小社会里看透了人生,他把“已然如此”(他的曩昔)转变成了“如我所愿”,加缪曾言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承认不存在最终的希望。[3]1900把钢琴作为唯一的希望他意识到人终有一死,但是毅然坚定了自己的已然选择,以“自由选择”成全人生可能。[5]无人能预见自己的未来,1900的执着精神令人敬佩。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著.周帆译.海上钢琴师[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张琳悦.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巴里科小说《海上钢琴师》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反思[J].大庆社会科学,2013,(2).

[3]托马斯·R.弗林著.莫伟民译.存在主义简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何佳玲.希望天堂有钢琴——从《海上钢琴师》看存在主义[J].大众文艺,2016,(16).

(作者介绍:徐胡湫,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本科生;王宏昌,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钢琴师麦克斯游轮
两盒生日蛋糕
走进游轮里面看一看
乘地中海游轮,寻访古罗马历史
月下钢琴师
《疯狂的麦克斯4》当选 本世纪最佳澳大利亚电影
钢琴师的歌
来自未来的游轮
一个神奇的发现
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
PE管在豪华游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