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货币名称的起源与涵义

2018-09-03 02:04张亚威北京
中国钱币 2018年1期
关键词:造币厂格里夫银币

张亚威 (北京)

货币名称的产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刀、布等货币名称即来自原始农具,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的产物,而人们现在熟知的dollar(元),则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型银币Thaler(泰勒)。俄罗斯的货币也不例外,除了我们熟知的卢布、戈比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不同的货币名称,它们都与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俄罗斯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东斯拉夫人尚未进入到封建社会,仍然处于氏族社会晚期,商品交易比较活跃,仍以“物物交换”为主,但已经有一些获得广泛认可的商品被当作一般等价物,比如牲畜和兽皮。牲畜会有生老病死,而兽皮质地坚实、状态稳定、易于保存,于是很快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普遍的一般等价物。

与兽皮有关的货币名称有:库纳(куна)、韦韦利察(веверица,又称“韦克莎”(векща))和诺加塔(ногата)。库纳一词原意是“貂/貂皮”,貂皮因其质优在交易中广受欢迎[1]。韦韦利察原意是“松鼠”,松鼠皮在商品交换中是最小值的兽皮,后用来作为当时不可再分的最小的金属货币单位名称。诺加塔与“腿足”(нога)有关,意为“带腿足部分的兽皮”[2]。

列纳扎(резана)一词意为“切割”。当一张貂皮(即库纳)的价值等于一枚迪拉姆[3]时,被切割一半的貂皮就被称作“列纳扎”。由于迪拉姆对于古代罗斯地区的居民来说价值过大,因此经常被切割使用,被切割一半的迪拉姆也称作“列纳扎”。

此外,在交易中人们也接受一些贵金属饰物。格里夫纳(гривна)在古斯拉夫语中意为“颈饰”,即人们脖子上戴的金质或银质装饰物。从10世纪末起,罗斯开始自行铸造货币,格里夫纳被引申为“一定重量的金子或银子”,转变为重量单位。

被切割一半使用的迪拉姆

格里夫纳的重量和形状根据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的格里夫纳为长条形,而基辅地区的格里夫纳则接近菱形。最初,格里夫纳的单位重量接近拜占庭镑,约409.54g,后期减重。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格里夫纳减重为一半,重量约204.77g,基辅地区的格里夫纳略轻,约 重 140~165g。 前 者后来成为了诸罗斯公国的货币制度的基石。

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格里夫纳

基辅地区的格里夫纳

收藏于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出土窖藏,同时有两种类型的格里夫纳

1726年格里夫纳铜板

在古代罗斯的重要文献《罗斯法典》中,就有“如果某人杀了人……如果没有复仇者,凶手应赔偿被害人四十格里夫纳”[4]的记载。

金属货币盛行后,这些货币的比价是:1格里夫纳=1/20诺加塔=1/25库纳=1/50列纳扎。到了12世纪,由于库纳减重为原来的一半,列纳扎与库纳等价,两种货币共同流通。但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亡,列纳扎逐渐消失,库纳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诺加塔被用作小于格里夫纳的货币单位名称,一直使用到15世纪末[5]。

叶卡婕琳娜一世(1725-1727)在位时期曾铸造过一种面值为1格里夫纳的方形铜板。这种大铜板在四角分别打上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国徽,中间为面值和年份。1格里夫纳铜板=10戈比。

12~14世纪,由于罗斯诸国的内部混乱以及蒙古的入侵,这一时期的铸币几乎停止了,一切可用的银块、珠宝等被当做货币使用,即所谓“无铸币”时期。土地肥沃的南部罗斯地区遭到蒙古的洗劫,农业中心被迫转移到自然条件较差的东北地区,这一地区得到开发。

14世纪,东北罗斯地区重新开始铸造金属货币,银块和兽皮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早一些的时候,大概在13世纪,卢布(рубль)开始用来表示货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交易方便,将原来的银格里夫纳砍断,一分为二,这种重量减半的银块就是上文提到的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格里夫纳。отрублённые части(意为“砍下的部分”)的词根рубл-在构词过程中发生音变,最后一个字母ё变为ь,也就是今天使用的рубль(卢布)[6]。到15世纪,卢布取代格里夫纳,成为大额货币的名称。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时期的卢布

这种重约200克的货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逐渐传播到毗邻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也许是当地居民觉得卢布仍然过重,在那里又被一分为二,于是又有了新的货币单位:波尔季纳(полтина)及其派生词波卢普(полуп)。

полтина的词根 пол- 是“半”的意思,即半个卢布,此后,波尔季纳一直用作半卢布的名称。波卢普是波卢普波尔季纳(полуполтина)的简写,即“半个波尔季纳”,也就是1/4卢布。19世纪,这两种名称不再使用。

从14世纪下半叶起,一些罗斯公国参照卢布的重量,开始自行铸造货币。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类似,这些公国的货币的名称、重量、价值均有别于其他政权,罗斯地区尚未有统一的货币。

登加(деньга)一词源于突厥 - 鞑靼语“银币”(тэнкэ)[7],是 14~15 世纪罗斯地区的主要货币,莫斯科公国、梁赞公国、特维尔公国等很多公国都有铸造。最早的登加是罗斯人模仿金帐汗国的钱币铸造的,文字和图案都很模糊,难以分辨。

谢尔普霍夫公爵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勇敢者)时期的登加。正面是一只公鸡,外圈环绕公爵的名字;背面是头戴王冠、手持利剑的人像

瓦西里一世时期的登加,图案是一名持刀的士兵

瓦西里二世时期的登加,莫斯科造币厂生产

《Серебряные монеты московских удельных княжений》一书封面

莫斯科公国最早的登加上铸有蒙古文。后来,这种钱币越来越重要,俄文逐渐取代了蒙古文,并增加了莫斯科大公的名字和称号。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40-1505)统治时期,莫斯科诸大公获得了“全罗斯之君主”的称号,他们的铸币便成为俄罗斯的主要货币。当时仅有莫斯科、特维尔、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4个造币厂。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造币厂生产的登加比较厚重,价值是莫斯科登加的2倍。这一时期登加的主要图案是莫斯科大公的骑马像。

各造币厂生产的登加银币重量、成色各不相同,其图案题材从神话传说到日常生活,包罗万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俄罗斯出版了《Серебряные монеты московских удельных княжений》(《莫斯科诸大公的银币》)一书,从专业性和系统性方面看均可作为这一时期俄罗斯钱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1535年,莫斯科公国摄政叶连娜·瓦西里耶芙娜·格林斯卡娅实行货币改革,开始铸造一种新的货币,这就是在俄罗斯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与卢布一起沿用至今的戈比(копейка)。

目前大部分俄罗斯学者认为,戈比一词的产生与矛(копьё)有关。《索菲亚编年史》第二卷第387页公元1535年条目下记载:“在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大公时代,钱币上的标记是大公骑马手持剑;而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大公所铸钱币上的标记则是大公骑马手持矛”,从而获得“矛币”的称谓,俄语简称为 копейка[8]。“王于兴师,修我矛戈”,“戈比”一词的翻译达到了信达雅的高度。

鲍里斯·戈东诺夫时期的戈比,莫斯科造币厂

戈比与莫斯科登加的比价是1:2,却和诺夫哥罗德的登加重量相同,因此戈比最初被称为诺夫哥罗德币(новгородка)。在这次货币改革中,格林斯卡娅关闭了特维尔造币厂,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两个造币厂则一直生产到17世纪30年代。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1557-1598)在位时期,俄国铸造的戈比银币上第一次出现了日期。他死后,留里克王朝绝嗣,权臣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继任俄国沙皇。在波兰控制的乌克兰领地,有个人自称是伊凡四世幼子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他很快得到了波兰的支持。1604年,伪德米特里向莫斯科进军,哥萨克和戈东诺夫的一些政敌也加入其中。一年后,伪德米特里占领莫斯科,是为伪德米特里一世。

然而此人的统治并未持续多久,就被下诺夫哥罗德贵族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舒伊斯基推翻,即瓦西里四世。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对此干涉,并分别于1605、1607和1609年三次进攻俄国。1610年,波军攻陷莫斯科,舒伊斯基王朝覆灭,齐格蒙特三世之子弗拉季斯拉夫任俄国沙皇,是为弗拉季斯拉夫四世。

伪德米特里一世时期的戈比

从1610年起,莫斯科造币厂和诺夫哥罗德造币厂开始为弗拉季斯拉夫四世铸造金质和银质的戈比,他将自己的头衔“全俄罗斯沙皇和大公弗拉季斯拉夫·齐吉蒙托维奇”放在了钱币上[9]。

17世纪中叶,罗曼诺夫王朝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为了增加收入,对盐商收取高税,结果导致盐商暴动。由于货币紧缺,戈比不断减重。从1656年开始,俄国发行铜戈比,并规定与银戈比等价。此举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银币很快从市面消失,物价飞涨,最终导致1662年爆发“铜币暴动”,政府于次年恢复了银币。但这时的银戈比已经很小了,价值却很高。

弗拉季斯拉夫四世铸造的金质戈比

改制时期的铜戈比

1699-1722年间的俄国钱币以古西里尔文标注时间,此为币文释读表

彼得一世1704年1戈比铜币

彼得一世1718年1戈比银币

1704~1718年间的1/4戈比

1700年1/8戈比

格列文尼克(гривенник)是格里夫纳的派生词,意为“小格里夫纳”,为银质。1格列文尼克=10戈比。

1712年的阿尔金

1701年彼得一世切尔沃涅茨

苏联1923年切尔沃涅茨

蒂姆夫在波兰铸造的低值银币

铜戈比再次出现在俄国是1704年的事了。从欧洲游历归来的彼得一世在1700~1704年实行货币改革,采取十进制,100戈比=1卢布。引进欧洲先进的铸币技术,发行形制规整的圆形铜戈比。图案则沿袭了古老的传统,依旧是沙皇骑马持矛。1719年起,银戈比停止发行。同时,开始铸造1/4戈比(波卢什卡[полушка])和1/8戈比(波卢波卢什卡[Полуполушка])。

彼得一世的货币改革中还引入了阿尔金(алтын)银币和切尔沃涅茨(червонец)金币。

阿尔金源于鞑靼语алты,意为6,价值为6个1/2登加。从15世纪起,阿尔金就在一些罗斯城市与亚洲国家间的贸易中使用,早期(1676年以后)为不规则形状,彼得一世采用十进制后,这种古老的货币仍然使用了一段时间。这时的阿尔金用圆形币坯铸造,银质,价值为3戈比。1718年被废止。

尼古拉一世在1839年重新引入3戈比面值的钱币,但这时已不再用银质而改为铜制。3戈比一直使用到1991年。

切尔沃涅茨源于波兰语zerwony złoty。zerwony意为“红色”,złoty意为“金”,这个词语特指波兰铸造的金币。该词引入俄国后,泛指流通于俄国的外国钱币,尤其是荷兰的杜卡特(ducat)。彼得一世仿照杜卡特铸造了俄国的贸易金币。苏联在1923年铸造过10卢布的切尔沃涅茨。

彼得一世时期,俄国曾短暂使用过一种低值银币—蒂姆夫(тымф)。蒂姆夫一词来自波兰造币厂主管安德烈斯·蒂姆夫(Andreas Tymf)。 他从1650年至1667年间活跃于波兹南、克拉科夫、利沃夫等多个造币厂。1663年,蒂姆夫开始生产低于面值的劣质银币,这种银币以他的姓氏命名。他通过这种手段聚敛了大量财富,此举引起了贵族的不满。1667年,蒂姆夫逃离波兰。

彼得一世1708年蒂姆夫银币

1564年奥地利银币戳印“1655”的叶菲莫克

1573年萨克森泰勒戳印“1655”的叶菲莫克

俄罗斯只在1707-1709年间铸造过蒂姆夫,价值12戈比。正面是彼得一世胸像,背面是双头鹰国徽。

同样源于波兰语的还有叶菲莫克(Ефимок)。欧洲最早是在波西米亚的约阿希姆地区山谷中发现了银矿,才开始铸造大型银币的。这种银币在德语中称为Joachimsthaler,即“来自约阿希姆山谷的银币”,这个词后来在德语中只保留了后半部分thaler,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欧洲早期大型银币“泰勒”。

后来这种钱币传到了波兰,跟德国人取了Joachimsthaler的后半部thaler不同,波兰人取了词的前半部分,改写成了Joachimik。再后来大型银币又从波兰传到了俄国,俄国人参照波兰语的发音,将所有大型银币称为Efimok,即叶菲莫克。通过国际贸易,大批的俄国叶菲莫克银币又回流到了德国和波兰,德国人和波兰人又根据俄国人的发音,把这些曾经加盖在俄国流通的德国和波兰的大型银币称为Jefimok或Yefimok。

1756年叶丽扎维塔一世10卢布金币

1802年2戈比novodel

米哈伊洛维奇时期的卢布novodel,可与前文的原铸卢布比较

原铸(上)与后铸(下)的对比

皇 帝 金 币(империал) 指 的是10卢布金币,1755年叶丽扎维塔·彼得罗夫娜在位时期首次铸造。在1895-1897年货币改革后定价为15卢布。

到19世纪后半叶,除了卢布和戈比,其它货币名称逐渐停止使用。

除了流通货币,在18-19世纪,俄国制作了一批НОВОДЕЛ(英文novodel),即后铸币。

当时俄国收藏钱币的风气盛行。根据1762年的一项法令,任何收藏者都可以向圣彼得堡造币厂订购不再流通的后铸币。造币厂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将旧币的模具重新雕刻,铸造钱币。但这种行为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各种千奇百怪的搭配便应运而生,比如一枚币的正面是1702年的模具,背面却是1712年的模具。一时间各种“孤品”蜂拥而出,衍生出了各种“骡币”。

在辨别方面,后铸币的图案通常比原铸币清晰,压印更完整,细节更到位。

1890年,俄国钱币学家米哈伊洛维奇大公指出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后铸币才被叫停。今天,从彼得一世到尼古拉一世时期,大约有190种后铸币被编入目录,但是对后铸币的完整分类仍然没有完成,可能永远也无法完成。

猜你喜欢
造币厂格里夫银币
美国退还以色列“一枚银币”
近代上海造币厂(原中央造币厂)研究(1920-1949)
面包里的银币
苏区“中央造币厂”发展始末
黄金大盗
澳大利亚造币厂看不到门卫
一枚银币
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