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与中国的《杜子春传》

2018-09-03 03:49姜泽辉
神州·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母爱童话

姜泽辉

摘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改编的一篇童话,它并不是对原著简单的翻译,而是加入了芥川龙之介自己的认识,表达了与原著完全不同的主题。

原著反映了道教弃绝尘俗的成仙思想,认为人应该放下对爱的执着。由于芥川龙之介幼年丧母的经历、基本不受中国道教思想影响以及文学体裁的不同等原因,《杜子春》这部作品高举爱的旗帜,热情的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关键词:杜子春;芥川龙之介;母爱;道教思想;童话

引言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七岁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对中国文学很感兴趣[1]。《杜子春》[2]于大正九年(1920年)7月,发表在童话杂志《赤い鳥》上。《杜子春》涉及了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人性的探究以及对母爱的歌颂,是芥川龙之介诸多童话中的一篇佳作。

《杜子春传》是中国唐代的一部传奇小说,《太平广记》卷十六[3]记载《杜子春传》出自《续玄怪录》。但是,李剑国认为《杜子春传》选自唐代牛僧孺的《玄怪録》[4]。本文将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和中国唐代的《杜子春传》进行比较、分析,尝试研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跟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作品的比较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和原著的故事脉络相似之处很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杜子春的形象

《杜子春传》开头写到了杜子春“少落魄,不事家产,然以心气闲纵,嗜酒邪游”的形象。他为了报答老人的施财之恩,又承诺唯老人的指令是从。第三次得到钱之后,他说道:“不但今后要自立,还要周济天下孤儿寡母”,而且是“恩者煦之,仇者复之”,因此原著的杜子春是一个恩怨分明、知道反思改过的形象。让人遗憾的是,他修炼失败被老人训斥之后,仅仅是“愧其忘誓”,后来寻老人未果,而又“叹恨而归”,可见他最后依然纠结在成仙失败的问题上,在感情上依然孤苦无靠。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杜子春没有接受老人第三次的施舍,而是表达了“厌烦了人这个东西”的想法。可见他一开始没有像原著的杜子春那样知道反思改过,而是一味责怪别人,并且“对人这个东西”持否定态度,而后他又表达了已无法再过贫穷生活,想修行仙术的意向。这时的杜子春已经由对钱的渴望转变成了对成仙的渴望,可以说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不知反思自身问题、一味逃避现实而且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形象。让人欣慰的是,最后他因为感受到了“母亲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痛苦中,仍眷顾着儿子的心”而决定“打算做个真实的人,过着真正的生活”,可以说杜子春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一个回头浪子的形象被刻画出来。

(二)老人的形象

原著里的老人开始是一个仗义疏财、救苦救难的善人形象。比如,第二次杜子春见到了老人,由于羞愧,就捂上脸躲开了老人。老人却一把抓住他说:“你能躲到哪里去?这是最笨的办法。”他希望杜子春能直面自己的缺點并深刻反思。他第三次给了杜子春钱之后,说:“这次你要还不改过自新,你就永远受穷吧!”说明他是希望通过经济援助让杜子春改过自新。

芥川龙之介对老人的描写更加的详细具体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笔下的老人变成了一个“独眼老人”,拥有“让人在一夜之间变成天下第一的富豪”的法力。老人告诉完挖金地点后,就神秘消失,杜子春按照他的吩咐,竟然“挖出了一堆比一辆大车更多的黄金”!老人在自我介绍时也明确的说道,他叫铁冠子,是住在峨嵋山的仙人。老人还吟出了一首原著中没有的诗歌:“朝游北岳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关于这首诗,芥川龙之介在《昭和二年二月三日付河西信三宛书简》[5]中说这是吕洞宾的诗。众所周知,吕洞宾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是救助老百姓的神仙。这也就向读者暗示了老人是一个有救助杜子春的使命的神仙形象。

(三)故事的主题

原著中老人因杜子春修炼失败,说道:“你的心中,喜、怒、哀、惧、恶、欲都忘了,所差的只有爱而已。假使你不出‘噫声,我的仙丹就能炼成,你也成上仙了。哎,仙才太难得了!”杜子春则“愧其忘誓”。所以原著反映的是道教弃绝尘俗的成仙思想,表达应该放下对爱的执着和仙才难得的主题。原著的杜子春虽然是因为“爱子心切”而发出声音,但是原著作者并没有深入细致地描写这份“母爱”,仅仅用“爱生于心,忽忘其约,不觉失声”几个字一带而过,可见母爱的伟大并不是原著的写作重点。

芥川龙之介从杜子春见到变成瘦马的父母到后来出声的过程,写得十分详细而且饱含深情,很容易让读者融入故事情节之中,甚至陷入“到底该不该出声”的纠结中。母亲在痛苦危难关头对孩子的倾诉和杜子春最后“忘了老人的警戒,蹒跚奔至老马身边,双手环抱着濒死的老马脖子,泪珠涔涔地喊了一声:‘娘!”的情节,很容易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母爱伟大、情爱难舍!芥川龙之介高举爱的旗帜,热情的表达了人世间爱的伟大这一主题。故事结尾处那屋子四周盛开的桃花,也可以认为是芥川龙之介本人对“打算做个真实的人,过着真正的生活”的人生感悟的认可和赞美吧。

除此之外,还有故事发生的背景、修炼的场所、老人帮助修仙的目的、杜子春接受钱财的次数以及修炼失败的原因和结局等差异,先行研究成果很多,再此不一一赘述。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先行研究把重点大多放在作者的家庭背景,如作者幼年丧母,渴望母爱、发表作品当年的春天芥川龙之介的长子出生,“养儿方知父母恩”等以及作品的体裁(封建传奇小说和近代童话)的不同上,而两部作品都出现了许多道教元素,所以中日两国道教的发展以及道教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也应该予以考虑。

道家思想提倡放下爱的羁绊,静心修炼,追求天人合一,以至“无不为”的境界。《道德经》写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6]意思是说在求道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欲念一天比一天少,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一旦做到无为,实际上就能做成任何事。所以“少私寡欲”是道家思想之一,也就是说人要得道,就要去修炼,在修炼中情欲被放下,最终可以达到“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另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庄子》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大意是庄子妻子去世,老友来吊唁,却发现庄子坐在地上鼓盆唱歌。老友看不过去说他实在过分。庄子说,并不是自己不悲痛,是由于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现在妻子回归自然,也就想开了。庄子肯定有自己的爱情观,只是以他的性情和志趣,在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历程中,为了自由,为了求道,爱情或亲情不再成为他的羁绊罢了。其实,在《庄子》一书中关于“爱”的观点几乎没有,或许是庄子认为“爱”不值得用文字去描述吧。

关于唐朝时期的道教发展情况,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道教》中写到:“国朝以李氏出老君,故崇道教。”[4]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作为当时朝廷重臣的牛僧孺,必然“笃信道术”。作者对于杜子春修仙失败,也通过老人的训斥表达了批判的态度。

另一方面,道教传入日本后,由于被用来当做百姓起义和政治斗争的工具,以及需要服用含有汞等有害物质的“仙丹”等原因,基本被废止了。另外,道教思想也被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有可能会颠覆日本的天皇制,所以没有被过多的接受。因此,做为近代人的芥川龙之介受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应该不大。所以相对于原著反映的道教成仙的思想,芥川龙之介所传达的是“母爱伟大”“做真实的人,过真正的生活”的理念。

三、总结

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通过对原著的再创造,融入了作者在现代生活中的感悟和理性思考。原著表达了应该放下对爱的执着和仙才难得的主题。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表达了对人世间伟大的爱的讴歌和对母爱的思慕。

本文通过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和中国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内容和主题等进行比较,主要围绕以下两大观点,展开论述。

(一)芥川龙之介从中国古典小说中获得灵感,通过对原著的改编,注入了要“做真实的人,过真正的生活”和重视爱的现代意识,创作了一个与原著完全不同的世界。

(二)由于芥川龙之介的家庭背景、受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小以及作品的文学体裁不同等原因,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与原著在内容和主题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参考文献:

[1]尹瑶《芥川龙之介〈杜子春〉和中国原典〈杜子春伝〉》三江学院日本语学科毕业论文 2006年4月

[2]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集·杜子春》筑摩书店 昭和二十八年九月 第149页

[3](宋)李昉等《太平广记》粹文堂 民国63年元月 第109页

[4]李剑国《唐宋传奇品读辞典》(上)新世纪出版社 2007年6月 第507页(注:《封氏闻见记》卷一《道教》的“国朝以李氏出老君,故崇道教”被本书引用)

[5]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 第11巻·昭和二年二月三日付河西信三宛书简》岩波书店 1978年6月 第497页

[6](春秋)李耳《道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7月 第260页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母爱童话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