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寂寞”

2018-09-03 10:41李东洋何静
妇女之友 2018年4期
关键词:程控任正非交换机

李东洋 何静

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商业英雄,缔造了一个令西方国家颤抖的“神秘的中国企业”,他就是任正非和华为。

任正非说过:除了柳传志和王石没人能和我一起玩,我非常寂寞!

一个高端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往往看上去一派繁荣景象,但有谁知道老板的苦衷?当他坐足了冷板凳,将企业带入辉煌的时候,当他环视天下竟然找不到可以与之对等竞争、对等玩耍的高人的时候,他感到的是寂寞,是孤独。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任正非通过其强大的领导力一手塑造了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进而驱动这家十几万员工的跨国公司不断向前。

任正非的女儿、华为常务董事、CFO孟晚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这样说:“华为能够持续成长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第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华为在大机会时代,拒绝机会主义,始终聚焦管道战略。华为坚持开放式创新。华为与全球逾百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与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多位院士、数千名学者同行。在华为,英雄不问出处,人人都是合伙人。华为把人才放到全球平台去打磨,不论资排辈,在实战中选拔人才,通过训战结合培养人才。”

戎装铁马的军旅岁月

任正非1974年穿上了军装,成为辽阳化纤建设工地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员。基建工程兵部队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兵种,承担着国家大中型工程建设的任务。

任正非入伍之初,从事石油裂解开始的油头八个装置的自动操纵工作。当时有400--600多个法国专家,在现场亲临指导。任正非曾经这样回忆:因为当时中国比较贫穷,国家的理想就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穿上化纤的衣服。中国人那时认为化纤的衣服很挺,不打皱,很好看。那个化纤厂建好以后中国就改革开放了,国人认识到棉布比化纤好。化纤不透气,一旦着火以后,沾在身上烧很危险。这个厂没有实现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化纤打扮的梦想,后來转变为做包装袋质料。

由于技术好,任正非不久就当上了通信兵,被抽调到贵州安顺地区的一个飞机制造厂,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工作。他上进好学,刻苦钻研,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曾经填补国家空白。由于任正非的出身问题,虽然他的发明不断,却从未受到过嘉奖。

任正非当兵期间结了婚,就好像一叶孤舟,终于找到了可以停泊的港湾。结婚时经济拮据,他的弟弟和妹妹们为他凑了一百块钱。

1976年,“动乱”结束。社会生活、科学研究,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任正非的各种荣誉,也随即接踵而来。1978年3月,33岁的任正非来到北京,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6000人的代表中,35岁以下仅有150多人!任正非后来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任摩逊做了一个相框,将任正非和党中央领导合影高高地挂在了自家的墙上。

1982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和国家体制、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党中央最后决定,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

裁军,退伍?任正非早已经熟悉了军队中研究室和军营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转业去地方,他一下子怎能适应得了?部队领导准备将他这个技术骨干转到另外一个科研基地。任正非听取了爱人的意见:领着一双儿女先到基地体验一下再做去留的决定。

小儿子被他抱在怀中,尚不懂事,可是大女儿看完科研基地以及周围连绵的群山,说了一句让他心情复杂的话:“爸爸,这地方好荒凉!”任正非婚后,夫妻双方长期两地分居。他可以留在军队的科研单位,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但一双儿女也要陪着自己,在这个荒凉的山区生活和学习?

思前想后,任正非最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转业,和部队说再见。

脱下军装,南下创业

为了一双儿女,任正非从军旅转战商海。夫妇二人领着一双儿女,南下广东,来到了这座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城市——深圳。

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住在漏雨的房子里。深圳多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在四面透风的屋子中,隔壁邻居说话都能听见。孟晚舟要上初中了,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父母将她送到了贵州的爷爷奶奶家。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好比一张绷紧的弓,冥冥中,他预感自己人生理想,将在这个城市实现。

深圳市南油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深圳市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集团,为特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任正非加入南油集团,可是他却看不惯一些部门领导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官僚作风。他曾豪情满怀地给老总立“军令状”,要求将旗下的一个公司交给他管理,但他的请求没有获得批准。为了安抚他,老总让他去了该集团下属的一家电子公司,成了那家公司的副总经理。

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创立华为,当初谁也没有料到,仅靠一个个电子零件、一块块转港进口的电路板,在这个无比简陋的厂房中,经过十几名技术工人,十几把螺丝刀、电烙铁的拼拼装装,竟然最后“拼装”出了一个世界大公司的雏形。

当初有人问任正非华为公司名字的含义时,任正非说,华为华为,中华有为。当任正非带领团队努力开拓市场,将华为的产品卖遍五大洲的时候,他心里依然把国家荣誉放在第一位。他将人生信念升华为“责任、荣誉、事业、国家”,并告诫员工必须永远铭记。

将国外的电信巨头尽早赶出中国

任正非绝对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国内电话市场异常火热。他开始计划研制BH01型的24口小型程控交换机。

面对市场机遇,有人以港澳为跳板,将交换机等产品弄到内地进行倒卖,也有人从国外进口程控交换机的散件组装。这些代销、组装虽无风险,但都是短期行为,不是长久之计。况且,外国通讯业巨头已将“鼻子”伸了进来,中国的通信市场,就形成了七国八制时代,即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国朗讯、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和法国阿尔卡特八家产品共同瓜分了中国市场。这些外国厂商,因为掌握着交换机的核心技术,因此价格昂贵,且随时都有可能停止对国内代销和组装商人的散件供应。不只如此,因为它们来自多个国家,制式不统一,交换机互不相通,使我国通信市场一片混乱。

没有自有核心技术,便没有中国商家在市场上的根基,也便没有老百姓用得起的商品。

任正非以报国为己任,打算与雄霸国内电信市场的外国品牌交换机一争天下。他掷地有声地对华为的技术人员说:“我们一定要生产出自己品牌的程控交换机!”当时的国内还有不少企业家,也想将国外的电信巨头尽早赶出中国。

可是研发程控交换机有一个巨大的技术瓶颈,要下大力气、花大把的时间,最最要命的是,还要投进大量的金钱。这对名不见经传的华为来说,力不从心。但任正非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按照已经设定好的目标,将BH01型的24口小型程控交换机作为华为第一个品牌,纳入生死抉择的重要选项。

任正非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他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外国电信业巨头,不是国内的皮包公司。

1991年9月,任正非领着五十多名年轻员工,来到新租的、依然有些简陋的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始了目标明确但风险极大的新征程。

当时国内几家大企业都将目光对准34口和49口的小型程控交换机,对电话接口少、功能简单、销量群体受限的24口小型程控交换机不屑一顾。而任正非正是抓到了这个商机,将研发出来的第一款华为产品成功打入医院、矿山和一些通话量不多的小型单位。

但BH01型交换机不是任正非的主菜,任正非一边继续生产BH01型产品,一边花大力气让技术人员研发BH03型。技术人员已经能够设计出具有华为知识产权的电路,并编写了只属于华为自己的软件产品,这是任正非敢于放手一搏的资本。

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被分为单板、电源、总测和准备四个车间。剩下的就是仓库、厨房和摆满单人床的宿舍了。但华为技术人员的热情被任正非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在简陋的研发室中忘我地工作,累了趴在研发台上休息一下,一觉醒来接着再干。任正非每天与技术人员吃住在厂房里,晚上为了犒劳大家,他还经常提议:“今天改善伙食,咱们熬点猪尾巴汤啊!”能美美地喝上一顿猪尾巴汤,已经是幸福無比了。

技术研发是高付出、大把大把花钱的痛苦事,进行了半年多,任正非的钱花没了,连客户打过来的定金都被花得一分不剩,还欠着员工好几个月的工资。

任正非咬牙借了年息24%的高利贷,继续维持着华为研发的正常运转。一边是研发投入的“无底洞”,一边是客户催发交换机的电话和传真……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BH03型交换机技术被初步攻破了,当时的华为根本就没有专业的测试设备。他们举着放大镜,对着近万个焊点一点点地清查,确定没有一点虚焊、错焊之后,改用万用表一条条地测试电路,电路合格后,接着就要进行最后一项大话务量测试。华为员工集体上场,每人手里都握着两部电话,喊1、2、3同时摘机拨号、接通,然后再同时挂机,以测试交换机的大话务量处理能力。

庆祝会上任正非站在纸箱上大声喊道:“不拼,就活不下去……20年后,全球通信产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

猜你喜欢
程控任正非交换机
Ren Zhengfei in My Memory
苦难英雄任正非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焦点任正非
基于Multisim10和AD603的程控增益放大器仿真研究
修复损坏的交换机NOS
使用链路聚合进行交换机互联
程控增益射频宽带放大器
基于STC89C52的程控移相器的设计
PoE交换机雷击浪涌防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