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督教文化中浅谈中国信仰

2018-09-03 03:47郑陈欢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西方儒家文化基督教

郑陈欢

【摘 要】希腊化文明,罗马法律文明,新航路开辟带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等一系列西方大事件,仿佛间重现了西方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一步步崛起的全过程,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古人常提以史为鉴,本文试图从西方的基督教中挖掘到一些中国的影子,从而阐述一些笔者关于中国信仰的浅薄的见解和思考。

【关键词】基督教;儒家文化;中西方;信仰;危机

基督教源于犹太教。犹太人从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定居于巴勒斯坦,最初可能同犹太教内部秘密教派有关,后来渐渐与犹太教分离,发展成一种新的宗教。公元前14世纪前后,犹太人迁移至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63年,罗马征服巴勒斯坦,犹太人不忍罗马暴政之苦,奋起反抗,其实早在公元前2世纪,便在犹太人中弥漫“弥赛亚”思潮,逐渐凝聚为强烈宗教情绪,基督教应运而生。

基督教以圣经为文化经典,以原罪本罪救赎、三位一体、末日审判为基本教义,在西方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基督教追求平等與自由,反对罗马统治,受到罗马当政者的猜忌与敌视,基督教徒被视作“异教徒”,发生了大规模的迫害基督教徒的事件。但基督教凭借顺时代而为的思想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不断传播发展。中世纪的欧洲在教会僧侣的精神控制下基督教徒遍布,使整个西方社会都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教徒们过着非常虔诚的生活。当时的人们,每天破晓而起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祈祷,接下来就匆匆忙忙赶去做弥撒,然后才吃饭。每天都由教堂的钟声控制,每顿饭前都要做简短的祈祷,求神保佑。只有再次向他们至高无上的主耶稣基督表示忠诚以后,他们才能上床睡觉。1他们不可思议地把基督教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基督教不仅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更是拥有教徒最多的宗教。

翻阅了大部分基督教的资料,文学生特殊的敏感度让笔者觉得基督教的一些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基督教在关于造人学说中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如果最开始夏娃经受住诱惑没有去偷吃禁果,他们将不会经受苦难而永远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里。要是从这个角度探讨那么西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从这一点上来讲,儒家的思想与基督教的思想是非常相似的。虽然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没有上帝造人的说法,但却说人禀阴阳,五行之精纯、灵秀之气而生,并主张人的本性是“诚”,强调“诚”即是天道也是人道,可以看出儒家同样也认为人最原始的性质是“善”。2

正因为作为祖先的夏娃没有克制好自己的欲望,在诱惑面前放任自由导致堕落,所以基督教就提出了“原罪说”的观点。“原罪说”认为人一出生就深陷于罪孽当中,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救赎,所以上帝派耶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为人类赎罪。因此在基督教中,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完成自我救赎,而不是行善积德。传统儒家文化中也有类似赎罪的说法,比如君王会下罪己诏来昭示因自己能力不足而连累百姓受累的罪过。由此可见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在人性论上存在着某些共同点,连世界第一大宗教早期的内涵都与儒家文化具有说不清道不明渊源关系,那受儒家文化影响两千多年而形成的气节与信仰更是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中,不能动摇。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笔者对基督教这种庞大而又稍显神秘的力量是有一些无法理解的,基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许多西方人更是认为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淡薄。西方传教士曾经试图在中国播下基督教的种子,大肆传播基督教。众所周知,兴办教育使传播思想文化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手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半叶由西方教会组织在华创办了一批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新式高等教育机构——中国教会大学。可能是教会大学的创办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儒学士大夫力量雄厚,只有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一批掌握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拥有基督教精神的“高等华人”,用新型人才和新思想新观念去冲击儒家文化,从而达到取代中国传统儒学的士大夫阶层的目的,基督教才有希望在中国生根发芽。但是两千多年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并不是轻易可以撼动的,虽有进展但效果也不是十分显著。而十分有趣的是,在中国教会大学创办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恰逢西方教会推行基督教“本色化”、“中国化”之际。正是西方教会组织调整宣传策略,许多传教士反而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认识。教会大学的创办者们希望大学的建筑形式能糅合某些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体现具有中国式传统特色的教会大学建筑,借以表述基督教“普世性”之“地域化”诉求,以及迎合中国各阶层人士之民族心理3。西方传教士此举,无意当中又推动了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的发展。

说中国人宗教观念淡薄还勉强算得上客观,但近年来不断有人竟然从宗教上升到信仰层面,批判中国人没有信仰。早在西方殖民主义殖民全世界的时候,西方就先入为主地将基督教作为宗教信仰的标准,对于所有不符合他们认知标准的文化形态,就武断地判定为没有宗教信仰。中国长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其宗教信仰以祖先宗教和信仰为核心4。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是以儒学为治国之本,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大多以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等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这难道不是一种信仰吗?虽然说我国目前信奉各主流宗教的人数较少,但就能草率地认为我们没有信仰或者信仰缺失吗?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心中并没有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但我们会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要崇拜的神。比如:经商的供奉财神爷,求子的供奉送子观音。从文者尊孔夫子为先师圣祖,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爷……我们不但有宗教信仰,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化的大前提下,我们还是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国度。

我们再来谈谈究竟何为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理解。5它可以分为内在理解和外在行动。内在理解表现为对生命来源的认知,也就是以文化的方式设定的天下最原初的生命。西方人认为他们的生命来自于上帝,上帝就是他们信仰体系中的原初生命。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于祖先强调血缘,民族的始祖就是我们信仰中最原初的生命。而外在行动是信仰的第二个层面,内在理解是个人内心活动,而外在表现是具体行动,它关系到一个人对别人是尊重还是伤害,是和平还是暴力。西方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己的殖民扩张,而反观以儒学观念为信仰的中国,悠久的几千年历史当中除了元朝有过对外扩张,从来都是以“仁”彰显大国形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仁、义、礼、智、信等等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箴言,是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特有的信仰。

基督教虽然是教徒最多的宗教,但是也不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早在西方进入近代以后,西方浓重的宗教情结就不断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使传统的宗教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而启蒙运动更是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构成了毁灭性打击,甚至出现了公开的无神论者。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迷恋于肉欲和物质享受,大多数人已不再听从基督教节制、清贫、爱人的教诲,虔诚的教徒越来越少。旧的信仰不再对西方的人们有吸引力,而人的本性又更需要信仰,需要精神家园,所以各种邪教趁虚而入,不仅是基督教乃至整个西方社会都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信仰,一个团结的民族更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力量。在西方的基督教都自身难保陷入危机之时,更不能妄下定论,随意批判中国人没有信仰。信仰可以不同,但是不能没有,这是东方和西方都毫无例外的6。

【参考文献】

1.房龙、张文等译 《 天堂对话 》北京出版社,2002 : 41

2.权巧丽 《考试周刊》:《早期的基督教和儒家在人性论方面的异同》 2007年第38期

3.陈才俊 《基督宗教研究》:《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建筑形态的转型》2008年版:318页

4.刘启迪 《剑南文学》:《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分析——从地理、文化和宗教三个角度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2001年12期

5.中华读书报:《摩罗谁说中国没有宗教信仰》 2011年5月11日第 003版

6 .徐鹤森 《文化视野》:《论西方文明与基督教精神》2006年8月

猜你喜欢
中西方儒家文化基督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