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实践:追求自然生态的本色

2018-09-04 10:06李丹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言语实践

李丹

【摘要】语文教学应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将学生推向言语实践的前台,在教学中让言语实践因汉语的意蕴特点而纯正浓郁,因文本的体裁各异而浓淡有致,因语文的学习方法而精彩生发。让“语文味”浓郁,让语文课因本色的勃发而达到一种自然生态的境界。

【关键词】言语实践 文体特点 汉语意蕴

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核心能力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活力应均匀弥散于言语性烛照下的实践活动之中。在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中体认言语表达形式的精妙,体悟言语表达意蕴的精神,唤醒学生的言语灵性,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这应是语文教学自然生态的本色追求。因此,坚定不移地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将学生推向言语实践前台,做到“言”“意”兼得、“情”“趣”相映。所谓的“语文味”就一定是浓郁的,语文课自然会因本色的勃发而达到一种自然生态的境界。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言语实践因汉语的意蕴特点而纯正浓郁

对汉语意蕴的品赏,能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学习者一旦形成了语感建构起了独具个性的语言世界,就如同注入了汩汩的源头活水,语言学习的“半亩方塘”自然呈现清澈可鉴之境。

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对孙中山重要的语言描写“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句中关联词“既然……就……”,将孙中山面对姐姐缠足这件事的不满以及“抗争”的态度表达了出来。这组关联词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在语言意蕴上细细咀嚼,在表情达意上驻足品味,还要能从文学之用转向生活之用。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做出这样的设计:

师:“既然”这个词出现在文中的哪个地方?谁找到了?出示句子: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一起读,请大家把“既然……就……”圈出来。

师:“既然”和“就”放在一块儿,就是一组关联词。读读孙中山的这句话,你读出了孙中山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

汇报交流:孙中山非常心疼姐姐,面对妈妈的无奈,孙中山认为即便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如果是错误的,就应该改正。

师:一个“既然……就……”把孙中山强烈的不满态度摆了出来,同样是心疼,孙中山和媽妈的态度显示出明显的不同。这个组词很有分量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它呢。比如说,既然时间很珍贵,我就 。

生:既然时间很珍贵,我们就不能浪费。

出示情境:你和好朋友约好周六下午去图书馆看书,但是那天突然下了大雨,你不想去了,此时妈妈会对你说什么呢?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当我们表达一种理所当然的意思时,往往可以用“既然……就……”你们会用它自己说一句话吗?先和同桌说一说。

言语实践结合语境,从发掘汉语深层的意义开始,再从文学之用迁移至生活之用,日积月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良好语感的形成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二、“浓妆淡抹总相宜”——言语实践因文本的体裁各异而浓淡有致

《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壮丽山河”中的一篇,但是写法与过往学生学过的《黄山奇松》《莫高窟》《庐山云雾》《泉城》等有显著不同:《黄山奇松》的作者只在“玉屏楼”一处观景,和《莫高窟》一样几乎没有写“所感”,另外两篇文章中也无“行踪”。唯独《黄果树瀑布》是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自己一路的观赏之中,这是典型的“游记”。

教学因顺着文体的“不同”而浓淡有致。因此,发现游记的特点,揭开游记文体文字表达的面纱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比较《泉城》与《黄果树瀑布》的异同点,发现游记移步换景、人在景中、扣点绘景三大特点。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是一篇游记,游记这种体裁也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它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写景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对比《泉城》与《黄果树瀑布》,发现不同之处,在书上圈圈画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1:《黄果树瀑布》作者在写瀑布时加了自己的行踪,而《泉城》没有写自己在哪里看。

师:发现得妙,那么现在请大家到书上去圈一圈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小组1: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谷底——平台。

师: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走到哪写到哪,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这样的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板书:移步换景 有顺序

小组2:《黄果树瀑布》中有多处写自己感受的句子,而《泉城》没有。

师:找得准,你找到了哪个描写感受的句子了?大家一起看看这句话,像这样写感受的句子还有哪些?我们一起到书上画一画。

出示句子:

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

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乐池里。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

师:都是写水,我们再去看看《泉城》中有没有写到自己的感受?(没有)你发现,游记与写景状物文的不同点之二是——“人在景中”。

板书:人在景中 有感受

师:刚才我们都是在比较写景文与游记的不同点,那么相同点是什么呢?《泉城》详写了每种泉的特点,我们再来浏览一下《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写了瀑布的哪两个方面?请大家用直线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声响的句子并读一读。如果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它们的特点,你会用什么词?

小组3汇报

师:也就是说不管写景还是写游记,都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板书:扣点绘景 有特点

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精选“这一个”,紧扣“这一个”,用好用足“这一个”,带领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创生文本的独特价值,教学因文体特点而浓淡有致。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言语实践因语文的学习方法而精彩生发

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跟随阅读的基本规律,即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在预设教学过程中选准切入点、夯实训练点、激活迁移点,使学生的学路与编写者的思路相通。

《黄果树瀑布》一文的结尾,作者用移情的手法,借徐霞客塑像的沉醉来抒发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之情,但学“移情”不是认识概念,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移情的表达效果,同时进行初读的迁移运用,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师:作者开篇这样赞美黄果树瀑布——引读(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同学们,写文章的时候你们一般会把这句写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生:放在结尾。

师:本该放在结尾的总结句放在了开头,那结尾怎么办呢?结尾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

生:作者是通过写雕塑的沉醉来写结尾的,用塑像的沉醉来表达自己的沉醉。

师:塑像本不会沉醉,是作者的感情转移到了塑像上,这种感情的转移叫“移情”。让我们一起朗读体会移情的效果。那为什么移情非得选徐霞客的塑像呢?

生1:徐霞客塑像是这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之一。

生2:作为旅行家的徐霞客都沉醉了,说明黄果树瀑布太打动人了。

师:其实移情的写法我们并不陌生,一起读读杜甫的这个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来试试下面这几种场景的移情,哪一组更匹配呢?

A.莫愁湖——莫愁女

B.中山陵——鲜花

C.栖霞山——银杏

D.梅花山——松树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找准了文本中的价值点,从开头结尾的习惯写法与本文的巨大反差中巧妙切入,有的放矢,发现“移情”,激活迁移点,延伸实践。

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言语实践的路径前行,用语文的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语文味就是纯正的,课堂学习才是高效的。如此自然生态的课堂境界,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筻

【参考文献】

陈娜.深度解读文本价值 把握语文核心概念[J].语文天地,2017(2).

猜你喜欢
言语实践
例谈小语课堂言语实践的“本位”和“上位”
童诗教学养护儿童言语想象
巧用假设,推促言语实践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言语实践观照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