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学规则的再解读

2018-09-04 02:43时庆利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探究性文学作品个性化

时庆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教育领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反省,“传统语文教学”的很多理念容易被忽视,而语文教学又是非常讲究“本根性”的,语文教学的出路只能是“守正出新”。在传统中守正,在传统中创新,传统语文教学理论不失为现代教学的一个准则。

一、“诗无达诂”的个性化解读

“诗无达诂”,原来是指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后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其实质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在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中,又因为诗的含义常常并不十分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独特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样的一首诗,经常因为鉴赏者的不同而导致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亦有很丰富的论述。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笔者看来,传统的“讲读”模式之所以需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它的“讲”和“读”,而是因为它在“讲读”时过于强调“理性”的单一的解读。这种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价值判断的“理性”,过于强调了“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向一个事先设计好的结论上引,没有考虑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关注學生的独特认识,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让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发出讨论的声音,能够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倾情于个性的阅读。

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涵泳性学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就是一个“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涵泳创造过程。“人乎其内”就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强刺激”,让学生对文字进行解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态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过程。

“出乎其外”,是指在情感伴随下的思维活动中,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审美再创造,从文学作品的表面结构获得深层次的含义,对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美进行欣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对话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情感换位的方法,即走进文本,进入角色。将作品中产生的刺激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对客观事物拥有自己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使个人的性情得到陶冶,使个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入乎其内”,和作者心心相印;“出乎其外”,实现对文本的超越。这样的阅读教学必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一定会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以意逆志”的探究性学习

“以意逆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为孟子所提。《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以意逆志”其本质就是要求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去与作者的本意碰撞,这样的一种阅读思想强调了读者应当立足于作品,但又不能局限于作品,提倡将主体置于客体之上的、读者为主作者为辅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这强调了自主阅读的最宝贵的品格。探究性的阅读是个体从读物中汲取和消费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别人无法代替的,是容许偷懒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以意逆志”的探究性学习,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去阅读,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当然,在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旗帜下,让学生离开老师的引导,只是一味的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是不现实的。这偏离了新课标的真正内含和正确轨道。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最原始也最“语文”的阅读,向学生本位阅读回归。

总之,语文教学的改革绝不意味着抛弃所有传统,相反,应该从传统教学的富矿中寻找到当代语文教学的新路。这对于开创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新格局,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猜你喜欢
探究性文学作品个性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