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约瑟夫·海勒《出事了》的叙事声音

2018-09-05 11:08张蒙蒙
关键词:约瑟夫

张蒙蒙

【摘 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经典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可谓是黑色幽默的杰出代表。而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事了》更是打破传统叙述,进一步奠定了他的重要的写作地位。论文运用后现代叙事学理论分析了《出事了》中的叙事声音,阐述双重叙述逐渐打破一般意义体系中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意义的不断自我颠覆。

【Abstract】 Joseph Heller (1923-1999)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American novelist. His classic "The 22th Military Discipline "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black humor. And his second novel "Something Happened" broke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which further established his important writing po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voice of “Something Happened” by using 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ies, and expounds that the double narration gradually breaks the stability of the general meaning system, thus realizing the continuous self subversion of the meaning.

【關键词】《出事了》 ;约瑟夫·海勒;叙事声音

【Keywords】 "Something Happened"; Joseph Heller; narrative voice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6-0069-02

1 引言

《出事了》最初发表于1974年,这部小说打破传统小说的构思,从头至尾毫不间歇的绝望气氛使得该小说在问世之初备受争议。全书共分为九章,以男主人公鲍勃·斯洛克姆的第一人称叙述为主要线索重复叙述着周围发生的事情,其中以意识流的形式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鲍勃·斯洛克姆作为主要的叙述者,小说中他所沉浸的自我世界正是通过自我的叙述来构建的。

自述性作品中的叙事权威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其存在的缺陷在于文中叙述者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叙事。叙述者是有自我性格主见,真实存在的普通人。他会依据个人的意识、喜好构建自己的主观叙述,而不再仅拘泥于一种声音而已。读者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对他的性格加以了解,反过来又以叙述者的性格为参考审视叙述过程中存在的偏颇不妥之处[1]。当然这种解读需要建立在反复阅读的前提之下。在首次的阅读过程中,如果读者相信所读之处都是真实的叙述,便以此对叙述者的个性性格做出判定。然而在二次阅读过程中,已经对叙述者的个性有所了解的读者便会在此基础上评判叙述的真实性,且在思考的同时对叙述者本身做出新的评估。读者的参与使叙述者和叙述陷入不断深入的循环之中,叙述者原本所构建的文本意义也变得不再那么稳定,而他起初所树立的叙事权威也因此被打破。在《出事了》这部典型的自述作品中,鲍勃·斯洛克姆作为叙述者,其难以捉摸的双重个性充分诠释了上述观点。

2 叙事声音

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小说中,叙述者是不出现在故事当中的,他就像诸如背景、时间这类因素一样仅仅充当叙事要素而已,换言之,他并不是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角色,且会以一种非主观、绝对可靠的声音出现,不会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基于这一优点,叙述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不会因个人的感情色彩,个人的价值标准而影响故事的真实性。不过第一人称自述性小说的叙述者是切实存在的人物角色。他像大多数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声音、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马丁称之为,“他总是会描写一些对自己好的东西,掩盖一些事实, 以此来达到他的叙述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2]因此,文本本身不再可靠且随意性很强,其主要原因便是叙述者在自述型小说中的主要体现。在读到的文本中,读者已经无法探寻他们所期待的故事真相,因为这是经叙述者自我拆解之后的文本。

3 双重叙述

表面上来看,家境富裕工作称心的鲍勃·斯洛克姆是自我意识强烈,非常理性的一个人。但是,从他的叙述自我剖析反省中,读者可以真切地看到他极为脆弱的内心世界。内心不断堆积的压抑情绪使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他总是试图逃避现实的残酷,终日惴惴不安的担心害怕。这种压抑的内心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不能理性地看待这个社会。正是因为这种偏见使得鲍勃叙述中所涉及的家庭成员、朋友、同事都饱受心灵上压抑。他本身的压抑的个性偏见也促使他看到是颓废低迷的社会,相反他所构建的社会恰恰体现了他的这种个性。文本中颓废的社会和压抑的个性两者相互并存,相互印证。文中叙述者的叙述和他的性格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循环之中。在这个没有其他参照物的叙述圈中,鲍勃·斯洛克姆本身的压抑性格颠覆了他起初树立的叙事权威,文本的意义也因此不断被自我否定[3]。

进一步来说,鲍勃·斯洛克姆的叙述有极其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海勒在其叙述中使用了“双重叙述”,这种双重叙述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叙述。在一般的正常叙述中使用括号的话,括号里面的叙述是与括号外的叙述一致的,这可以让我们通过这种同步的叙述来对叙述者的叙述实现补充与说明。但《出事了》中鲍勃的叙述具有与一般自述型小说的叙述不一样的方式,海勒利用双重叙述,通过对括号内叙述的变化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与主叙述不同的方面与性格。我们可以发现,海勒在鲍勃·斯洛克姆的双重叙述中括号的内容并非补充与阐释,而是对事件的重新叙述,运用不一样的叙述对主叙述进行颠覆和重新构建。不得不说,对鲍勃的叙述进行颠覆的除了他的性格还有偏见外, 起最大作用的是利用双重叙述而实现的他的自我建构。之所以说双重叙述是一种叙述的重新构建就在于括号中的叙述有别于主叙述,揭露的是主叙述想极力掩盖的一种虚伪性。鲍勃的主叙述显露的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以及理性冷静的性格,而括号中叙述流露出的却是无奈而脆弱但对现实具有反抗斗争性的性格。作者正是通过括号中的叙述重新建构了一个新的价值与认知体系。在这里可以发现,不论是主叙述还是括号里的叙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了叙述者外没有别的参照物,所以这样有时主叙述与括号中的叙述就会存在矛盾之处。后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的某些观点通过双重叙述实现, 借用一段话“这些符号和话语不能相互排除,但能构成一种声音的喧哗……不是将自我作为一种有序的叙事,而是作为话语喧哗中的多种认同来体验”。在不同的叙述下存在着矛盾抗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事件的真实性并不能完整地呈现到读者眼前。

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文本的建构者包括叙述者本人以及文本中的其他人物。文本中的人物一直通过抗争体现着自己的意识与作用。 《出事了》中, 鲍勃·斯洛克姆的叙述并不是單一的个人所思所想的记录,也包含其他非他本人的声音,可以通过对话来显现,比如妻子的、上司的、老板的等等。无论承认与否,这都为我们提供了区别于叙述者自身的声音。这些来自叙述者外的声音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叙述者的干扰,客观理性地看待叙述者自我创造起来的叙事权威。文中,鲍勃·斯洛克姆叙述过自己与女儿的关系较为紧张,而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发现的是鲍勃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于女儿处在青春期所以比较叛逆,不过在他与妻子谈论这件事的时候,他的妻子却说“她不是不喜欢你,她祟拜你……这就是她经常到你的书房打扰你的原因,她希望你能够注意她 ……”在这里,鲍勃的妻子作为叙述者以外的人物,她关于事件的认识与说法打破了鲍勃·斯洛克姆在这件事上的叙述权威。这种现象的直观反映就是妻子在鲍勃的叙述中具有了自己的意识,她变作了能对事件进行阐释和建构的主体。类似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鲍勃·斯洛克姆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为主的叙事权威被破坏。不够系统的叙述结构以及不一致的声音造成文本构建的凌乱性。叙述者以及文本中人物的各自话语以及阐述不乏冲突,而这种冲突会导致对话语权的争执发生。如果用更深的理解来表述的话,上述状况充分体现着“叙述等于存在,叙述的缺席就等于死亡。”此类斗争的结果就是让叙述者失去绝对的权威地位, 促使文本构建与叙述丧失结构性。

4 结论

海勒的小说是一种对于自述型小说叙述方式的自我探寻与创新,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对于传统的自述型小说的颠覆与解构。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意义由于叙述者对叙述权威的自我建立和解构而不断地产生和消解,这样就逐渐打破了一般意义体系中的稳定性,实现了意义的不断自我颠覆。不过不得不承认,许多批评家包括海勒本人都认为《出事了》超越了《第二十二条军规》, 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说。

【参考文献】

【1】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马克·柯里. 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约瑟夫·海勒.《出事了》[M].宁芜,译.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1991.

猜你喜欢
约瑟夫
特殊的抵抗
收起笑声
偷懒发明的铁栅栏
三个幸福的约定
医学术语
医学术语
童话
拒绝背后的礼物
会“飞”的猪
日安,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