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开放型农业阔步前行

2018-09-06 07:33敖影韵
创造 2018年7期
关键词:云南省云南农业

敖影韵

有效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和市场,构建开放型农业新格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构建新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总框架下,我国在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时,也对“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进行了部署。云南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决策部署,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协同推进,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排名西部第一;境外投资农业企业130户,居全国第一。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成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产品出口持续领跑

泰国大米、越南荔枝、菲律宾海鲜……走进昆明市各大市场,进口农产品琳琅满目。与此同时,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也大量销往东南亚等地区。来自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消息,2017年,云南出口茶叶、咖啡、蔬菜、水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59684批次,货值48.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73%和17.09%。

良好的出口成绩,得益于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及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云南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很早就迈开。立足高原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云南省组建专门机构,在海内外举办推广活动,全面开拓国内外市场。仅2017年,就先后组团赴荷兰、以色列、保加利亚开展农产品展示推介活动,在上海开展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展示推介活动,在北京举办了“云南特色·冬农魅力”展示推介活动。

今年3月,省商务厅发出通知,将组织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前往阿联酋、沙特和伊朗开拓市场,将对参加中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宣传推介的企业给予补贴。7月29日,中国(云南)—迪拜“绿色食品牌”推介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当天,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五洲花卉有限公司等12家中阿企业现场进行签约。

通过持续推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整体品牌越来越获得国内外认可。出口市场以亚洲、欧洲为主,主要销往香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德国、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5月,云南省农产品出口13.4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出口总值的30.1%。

截至目前,云南省共建成元谋、宾川、蒙自、建水、罗平、通海、剑川、弥渡等10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云南优质农产品的出口打牢了基础。此外,为使云南农产品顺利出口,云南还建成坚果、咖啡等品类的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制定相关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为对外贸易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大理黑蒜、丽江黑山羊、香格里拉青稞啤酒等云南特色农产品已打入欧盟、日本等市场,罗平菜籽油、罗平姜等获得了生态原产地保护,云南有40家企业在国家认监委“三同”(即: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平台上线,“云品”持续深入对接国内外市场。

云南是资源大省,但多年来云南出口产品特别是农产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自有品牌少,以低端产品供应为主且长期处于原料供应商从属地位。为此,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发挥出口企业在特色产业区域品牌培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咖啡、茶叶、水果、蔬菜、水产、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园区或产地,瞄准国际标准实施“标准化+”出口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构建完善以过程预防控制管理为主的质量安全保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有效消除国内外市场管理标准的“质量高差”。

据了解,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一步还将组织对国际高端市场准入标准及要求的比对评议,帮扶龙头企业及产业联盟制定发布代表本行业先进生产及管理水平的团体标准及联盟标准,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全力推进“云品”走向中高端市场。

农业招商迎来“收获季”

7月8日,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在云南昭通开幕。当天举行的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项目36个,协议引资达86.6亿元,签约项目除省内以外,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广东、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打造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是关键。近年来,云南省结合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将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等产业列为招商重点,大力宣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和云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遮放贡米、昭通苹果、丘北辣椒等一大批区域公共品牌,吸引了一大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云南,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围绕加快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重构”和功能升级,2017年,省农业厅储备招商引资项目204个,遴选107个落地条件成熟度高的项目编印了招商项目册,在北京组织了“云岭牛”“云菜”品牌等专场招商活动,联合省招商局在北京举办了农业精准招商活动,参加了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派人员赴上海、江苏、湖北、深圳等地开展了招商专题调研。促成北京汇源控股有限公司与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了该公司在云南农业、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与百果园集团公司签订了《共同发展云南省水果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了该公司柑橘产业布局云南的实施。全年对接来滇投资考察的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20余次。

通过高位推动、品牌培植和精准对接等多项举措,2017年,云南农业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全省新引进农业项目1376个,实际到位资金达802.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2.76%。以花卉产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云南花卉产业吸引社会投资额达到120多亿元,涉及生产、加工、科研、种业等30多个项目。随着一大批省外和国外农业龙头企业纷纷入驻,有力推动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面对2018年全省农业招商引资新要求,省农业厅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总体安排与部署,作出了规划大产业、创立大平台、推进大项目、实现大发展的规划与布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省农业厅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了奖惩制度,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农业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年度通报表彰。同时,对招商引资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及时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追究问责。

对外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夏季的保山潞江坝子,盈润饱满的芒果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散的果香让人沉醉。“10年前,云南芒果优良品种少,上市期集中,技术水平低,产业陷入困境。是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开启了云南芒果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回忆往昔,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副所长罗心平感慨万千。

从昔日产业萎缩、面积下滑,到如今跃居全国第二大芒果产区,云南芒果的崛起,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更是一条合作之路。从国际合作入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芒果科技人才,花大力气引进国外优良芒果品种,筛选适宜云南发展的优良品种。看准云南热区发展芒果产业的独特自然优势,云南省农科院派出科技人员到泰国、越南、缅甸开展交流研究,积极申报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和省外专局引智项目……精准切入,积极作为,芒果科技的国际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云南省通过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引领带动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缩影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互补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共识。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资源、区位、技术优势,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作为农业“走出去”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完善农业合作机制、实施农业合作项目,农业科技合作逐步深化,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研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走出去”格局。

云南稻作成果辐射周边国家

在省级层面,云南省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省农业厅先后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分别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省级农业科研部门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国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等。

借力发展,借“智”生金,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中锻造核心竞争力,云南农业国际合作渐入佳境。近5年来,云南省农科院共组织实施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49项,引进各种农作物品种资源17547份,提供外方556份,累计签署各类协议41份;接待外国专家204批624人次,因公出国(境)277批665人次,出访人员首次超过来访人员,打开了主动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获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3个;获批国家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2个、省级7个,“陆稻新品种新技术”入选全国重要引智成果;全院主(承)办国际会议8个;全院94%的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65%的省两类人才、44%的SCI文章均与国际合作交流密切关联。

如今,云南省农科院在与周边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中掌握了话语权,引领了区域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研究成果中,“云光14号”“云光17号”等云南优质稻在越南、缅甸、老挝、巴基斯坦等国家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陆稻、甘蔗、马铃薯、茶叶、花卉、大豆、柠檬、草果、咖啡等云南特色粮经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周边国家获得了引种示范推广,增产效果极为明显。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中国首个农业“走出去”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已有41家;31家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的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平等、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为宗旨,通过成员间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分享、人才培养、人文交流、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农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

云南农业在国外认可度不断提升,云南农业企业“走出去”步伐也明显加快。

昆明朗恩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贸易公司,该公司与好伙伴(缅甸)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在缅企业——阿夏农业有限公司,已成为缅甸唯一具有自有品种知识产权,具备新品种研发、种子生产、推广销售等综合经营能力的本土化企业。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引导“境外混合所有制合作”,鼓励“走出去”的国企和民企开展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以多种合作方式联手打造境外大农业产业链。

树立世界眼光、全球思维,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农业企业走出去,逐步融入和掌握全球贸易网络和物流网络,提升农业对外合作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实现“大农业”向“强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云南省支持各种经营主体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如:立足云南在品种、技术、农机具等方面的优势,引导鼓励省内农业企业以购买、租赁、入股等方式在境外建农业基地,种植水稻、玉米、橡胶、热带水果、甘蔗等410万亩。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走出去”战略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云南农业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方式走出国门。截至目前,全省境外投资农业企业130户,居全国第一,总投资额达7.96亿美元,对外农业开发土地及水域面积共811万亩,对外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老挝、缅甸、越南等。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云南农业企业在海外投资与合作带来了重要契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目前云南省农业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缺乏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与运行机制,以及东道国的多方面制约、对外投资复合型人才匮乏、投资政策扶持不足等问题是制约当前云南省农业加快“走出去”的短板。

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要帮助企业了解投资地域所处发展阶段及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培养专业人才、强化风险预置,有序引导企业学习、适应、熟悉、深耕国外市场,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进程中,掌握海外投资管理经验,逐渐成长并融入全球营销网络,提升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如此,农业走出去,才能走得稳、走得更远。

省农业厅一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云南省将围绕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定位,以沿边为依托,采取近远结合、各有侧重的区域布局。“近”是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云南省的比较优势,积极支持企业、科研和推广单位以资金和技术为主,实施全方位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远”是瞄准中东、欧洲、俄罗斯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以产品走出去为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双向开放、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眼光向外,将农业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海外,推动了企业转型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相信只要加强引导、措施得当,云南农业将会“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云南省云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