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意义的发展演变研究

2018-09-06 00:28李至
知识文库 2018年12期
关键词:雪峰禅宗禅师

李至

“打草惊蛇”一语在今天被广泛使用,“行动计划泄露,惊动了对方”这个意义人们都不陌生。作为一个禅籍俗成语,它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其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将从出处、意义之源与意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索。

1 溯源

研究成语的发展演变,首先要追溯源头。充分利用大型工具书和语料库查询是成语溯源必不可少的步骤。《佛光大辞典》《俗语佛源》《禅宗大词典》均未收录“打草惊蛇”,《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提到出处,其他综合性工具书或佛教工具书所列出处如下:

1.1 语出《南唐近事》

《辞源》《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以及王闰吉《祖堂集语言问题研究》认为“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所撰笔记小说《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1.2 语出《祖堂集》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以及《佛教成语》将其源头追溯至五代时期的《祖堂集》。《祖堂集·七·雪峰和尚》有:“雪峰招掴。龙云:‘养子代老。慈云:‘打草惊蛇。”

在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家语委语料库和CBETA(中华电子佛典)中并未发现更早的记录,由此确定“打草惊蛇”最早出自《祖堂集》。

2 意义之源考察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打草惊蛇”:“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不慎惊动了对方”。但它并非成语最初的意义。《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掴。龙云:‘养子代老。慈云:‘打草惊蛇。”雪峰和尚扇了自己一个巴掌,为了使学人能够开悟。僧人将此解释为“打草惊蛇”。由此,最初的“打草惊蛇”是一个“禅宗自创、用来直接体现禅宗教义的成语”。

《辞源》等工具书认为“打草惊蛇”最初“喻惩彼戒此”。这样的解释看似没有问题,却经不起推敲。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师往往会避开语言,借助某些行为动作来启悟学人。禅师的对话问答,也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段迂回、隐秘地暗示禅意。“打草惊蛇”最初就是比喻“禅师运用某种方法使学人开悟”,考证如下:

2.1 禅宗语境下“打草惊蛇”的意义。宋《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有“电卷之机轮,风驰之问答。打草惊蛇之句,探竿影草之功。”“探竿影草”指“师家探测学人,以试其器量”。前一句是禅宗通过问答启悟学人的场景描写,“打草惊蛇”和“探竿影草”都属于这种情形。宋元《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教錄·卷第一》有“修公打草惊蛇,贵要回光返照。忽然自肯直下承当,本自圆成,不劳修证。”“回光返照”意为“省察自己的内心,以求证悟佛理”。后一句是说,人们可以直接领悟佛理。因为佛性本就圆满自成,无需借助修行便可直接证悟。明《焭绝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觉和尚颂古·卷第二》:“天童打草惊蛇。不可开眼作梦,直须领旨,切莫辜负。”要直领旨义,不可执着于虚幻之境。《紫柏尊者全集·卷第十七》:“打草惊蛇,蛇忽换骨。”“打草惊蛇”能够使之得道受果,达到新的境界。清《楞严经贯摄·卷第一》直接解释:“所谓打草惊蛇,意谓:我今如此重重开示,可谓明了。”由此,禅宗语境下的“打草惊蛇”意义基本一致:“通过某种方式手段点化他人,使之开悟,直领旨意,证悟佛理。”

2.2 《祖堂集》“打草惊蛇”意义再探。《祖堂集》中,为使玄砂开悟,雪峰和尚扇了自己一个嘴巴。报慈和尚喻此为“打草惊蛇”。有学者从“掴”的动作出发,把“雪峰招掴”解释为“恨自己未能让弟子悟道”,将“打草惊蛇”说成是“概括玄砂受惊后的惶恐和难堪”,进而得出结论:成语最初的意义是“喻惩彼戒此”。他了解雪峰和尚的目的是启悟玄砂,却过度阐释了“掴”这个行为动作,使成语意义发生偏差。解读禅籍俗成语,必须跳出语言和动作的桎梏,结合具体情形以及整个禅宗语境去考虑。

2.3 成语内部形式的印证。刘叔新先生认为,词的内部形式,是词义自身的表现形式,亦即词义最初形成时反映对象特点所采取的形式。从内部形式上划分,“打草惊蛇”属于“方式/途径类”。(其内部形式是意象符号以示现或比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的心理活动外显于行为方式、运动途经方面的特征。这类成语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大都是关于人的意图、谋略和智慧的。)据此,“打草惊蛇”在最初形成时,是通过“打草”这个行为方式来表现“惊蛇”的意图的。其他语料证明如下:《山西柏山楷禅师语录·卷第五》:“僧问:‘大颠摈首座意旨如何?师曰:‘不图打草,只要惊蛇。”禅师认为,大颠和尚放弃首座之职不是其意图所在,他真正想要的是能够点化学人。《万如禅师语录·卷第七》:“问:‘世尊初生为甚指天指地?师云:‘打草要惊蛇。”学人问释迦摩尼指天指地的缘由,万如禅师说他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启悟众人。“打草”的目的是“惊蛇”(点化学人),它本身只是为实现目的采用的方式手段。“要”和“只要”凸显了禅师行为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侧面否定了“原比喻本为惩处甲,却惊动了乙”这样的解释。

综上,“打草惊蛇”在禅宗语境下被创造使用,是作为一个比喻义来讲的。它最初的意义应是“比喻运用某种方式手段,使僧人能够领悟旨意,证悟佛理”。

3 意义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打草惊蛇”在《祖堂集》中比喻雪峰和尚扇自己巴掌以启悟学人,这是它的意义之源。此后,“打草惊蛇”在禅宗语境下表达特定的思想:“点化他人使其开悟,直领旨意,证悟佛理”。禅宗典籍中的“打草惊蛇”基本保留原义,脱离了禅宗语境的“打草惊蛇”意义则发生了变化。

目前已知的最早例证为宋代郑宝的笔记小说《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王鲁贪污受贿,看到举报手下贪贿的状子感觉是在说自己,害怕地写下“打草蛇惊”。稍后的《晦庵集·卷第二十九》有:“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显然,这两处用佛教义解释不通。“打草惊蛇”的意义已改变为“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方受到挫折而引起乙方畏首畏尾”。

元《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第六十八回:“李公道:‘你不要性发,且教女儿稳住他,休得打草惊蛇,吃他走了。待我去报与做公的,先来拿了,却去首告。”不难看出,“打草惊蛇”又产生了新义:“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不慎惊动了对方。”明《醒世恒言》第十三卷:“此是非同小可的勾当。且休要打草惊蛇,吃他走了。”清《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偏偏又碰着这位胡统领好大喜功,定要打草惊蛇,下乡搜捕。土匪没有办到一个,百姓倒大受其累。”都是说行动计划泄露,惊动了对方使之做手脚或逃跑。

新的意义被普遍使用,“喻惩彼戒此”的旧义也并未消亡。明《大唐秦王词话》:“将士先把那四家没人认的,一刀一个,把头都砍下城来。这分明是打草惊蛇,城上军吆喝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投降者领回家小……”李密手下有不肯归顺者,将士便将他们家小的头颅砍下,做出警告。《庄渠遗书》卷四:“吏道贪残,猫与鼠同卧。忽闻有所劾治,打草惊蛇,自此亦当严惮矣。”对贪官污吏审查治罪,使其他官吏有所忌惮。清《海公大红袍全传》:“又令人榜知县之罪于通衢,以为打草惊蛇之计……前途地方官闻知此信,各各心怀畏惧,惟恐贿赂不足,竭尽民脂以填贪壑。”差官张志伯无物可贪,便布告诬陷薛知县侵吞国库,以警戒其他地方官员。这几处的“打草惊蛇”都是“喻惩彼戒此”之意。

此外,“打草惊蛇”还有“使人受到惊吓”之意。明《盛明杂剧初集·卷十八》:“猛回头、那答树影云遮,一弄里打草惊蛇,蓦地的魂收不迭!”《西游记》第六十七回:“行者见了笑道:‘妖怪走了,你還扑甚的了?八戒道:‘老猪在此打草惊蛇哩!”但这个意义并不常见。

综上,禅宗语境下的“打草惊蛇”意为“点化他人使其开悟,直领旨意,证悟佛理”。世俗语境下,“打草惊蛇”于宋代有了“惩彼戒此”之意,元代又用来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不慎惊动了对方”。两种意义并存。前者到近代逐渐消亡,后者一直被广泛使用并保留至今。此外,还有个别几例作“使人受到惊吓”之意。

“打草惊蛇”的意义不断发展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语境的变化导致语义的变化。“打草惊蛇”本为禅宗所创,表现特定的禅宗思想。当成语脱离禅宗语境,为世俗文献所用时,原有的禅义不再适用,“喻惩彼戒此”“比喻行动计划泄露,惊动了对方”的世俗义就自然产生了。

(2)“望文生义”。成语通常都有字面义和引申义,人们看到陌生的成语时很容易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打草惊蛇”的禅义难以捉摸,在理解使用时更易产生偏差。

(3)“焦点”影响语义。“焦点”是语句中包含信息量最多的成分,对语义起着重要的作用。将“惊”作为焦点,很容易理解成“使人受到惊吓”;偏重“打”和“惊”,成语就自然地包含“惩戒”“警醒”的意思;若是都考虑进去,就有了“碰到草丛,惊动了蛇”的画面,进而引申出“行动计划泄露,惊动对方”的意思。

(4)语言的凝练产生了解释空间以及语义丰富性的影响。

4 结语

研究“打草惊蛇”意义的发展演变,得出以下结论:

4.1 现有工具书对禅籍俗成语的解释不够合理准确。工具书编纂者应更加审慎地对待禅籍成语的释义问题。结合禅宗文化背景仔细考虑,做到成语释义与禅宗文献相对称。

4.2 成语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它的意义与形式都会随着人们的使用不断发生变化,开展成语发展演变史的研究十分重要。

4.3 禅俗籍成语具有多义性。研究成语禅宗义和世俗义之间的相互转化,对于掌握成语意义的发展演变过程、探究成语发展演变规律意义巨大。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雪峰禅宗禅师
灵 山
落叶禅
党建工作处处见
白描作品《花卉写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看山是山?看山非山?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