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国
作者单位:临朐县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 潍坊 262600
胸腰椎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脊柱骨折类型,有临床研究学者尝试着在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钉的植入,经过长期跟踪随访发现,此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椎体得到满意的复位,同时在远期的观察过程中发现此种治疗方法具有更好的矫正角度,且固定度较高,患者预后更好[1-2]。但大量资料显示,有部分患者经过此种方法治疗后容易发生畸形甚至是内固定失败,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3-4]。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单侧伤椎置钉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现我院将其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跨伤椎内固定组与单侧伤椎置钉组,每组各45例,跨伤椎内固定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42.34±2.58)岁,骨折采用AO分类:其中A1型13例,A3.1型17例,A3.3型15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4 d,平均(3.21±0.45)d。单侧伤椎置顶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为(43.29±2.89)岁,骨折采用AO分类:其中A1型14例,A3.1型18例,A3.3型1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3~5 d,平均(3.56±0.60)d。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均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处理,为患者摆放俯卧位,给予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将伤椎作为中心于正中部位行切口,随后将皮肤及腰背筋膜部位给予逐层切开,后将椎旁肌给予剥离,将伤椎及上下相邻的各1个节段的椎板、关节突充分的显露出来[5]。在C臂机的透视作用下,充分显露受伤节段,判断椎弓根部位的进钉点,将椎体打开后,借助自己的手感探路,若钉道周围壁具有骨性感,则可以判断此钉道部位较为正确。
跨伤椎内固定组:在伤椎上下的椎体部位置入4枚椎弓根螺钉,将连续杆安装好,将下位正常椎体螺钉先锁紧,后向上提拉正常的椎体螺钉,将其适当的撑开后,再进行锁紧,于C臂透视机的透视条件下对椎弓根钉的位置给予正确的判断,判断伤椎高度恢复情况是否满意[6]。
单侧伤椎置钉组:在伤椎邻近椎体部位放置4枚椎弓根螺钉,后置入伤椎椎弓根螺钉,将伤椎螺钉向其中拧入时,预留出1~2圈的螺纹,使得伤椎的螺钉钉尾及相邻的椎螺钉位置看起来略高[7]。若患者考虑到双侧的椎弓根完整的问题,则需要将伤椎部位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选择合适长度的连接杆,在下位椎体以及伤椎的椎弓根之间给予适当的力度将其撑开,在上位椎及伤椎的椎弓根之间按照适当的纵向撑开后锁紧。在C臂透视机下对椎弓根钉的位置进行判断,观察伤椎高度是否恢复至满意的状态。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卧床休息,并防止引流管,在等待24~48小时根据患者的个体病变变化情况观察恢复情况。
对比不同治疗方法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手术后随访6个月时CObb角、术后矫正率及椎管面积改善值(手术前后椎管面积CT测量的正常百分比差值),均经过影像学测量结果所得。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的对比( )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的对比(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 术后引流量(ml)单侧伤椎置钉组 45 72.34±15.56 136.20±40.10 7.20±1.44 87.23±36.34跨伤椎内固定组 45 94.20±19.29 163.23±45.39 10.22±2.17 176.97±56.98 t值 - 5.92 6.12 5.71 6.28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CObb角、术后矫正率及椎管面积改善值对比()
表2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CObb角、术后矫正率及椎管面积改善值对比()
注:t1值(P1值),单侧伤椎置钉组术前术后相比;t2值(P2值),跨伤椎内固定组术前术后相比;t3值(P3值),单侧伤椎置钉组术后与跨伤椎内固定组相比
组别 例数 时间段 Cobb角(o) 术后矫正率(%) 椎管面积改善值(%)单侧伤椎置钉组 45 术前 4.12±1.24 - -术后 5.67±1.39 98.65±3.20 45.21±3.02跨伤椎内固定组 45 术前 4.19±1.30 - -术后 4.76±1.35 90.78±2.34 38.67±3.18 t1值(P1值) 5.86(<0.05) - -t2值(P2值) 6.02(<0.05) - -t3 值(P3 值) 5.81(< 0.05) 6.21(< 0.05) 6.40(< 0.05)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侧伤椎置钉组相比跨伤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术后引流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CObb角相比均升高,单侧伤椎置钉组术后与跨伤椎内固定组术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伤椎置钉组相比跨伤椎内固定组术后矫正率及椎管面积改善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胸腰椎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全身骨折,骨折好发的部位为椎弓根与椎体后缘的结合部位,不易累及椎体的中下部,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生胸腰段脊柱骨折后通常可引起骨折块向着椎管方向移动的情况,对脊柱稳定性造成不小的影响,同时对脊髓及马尾神经造成损伤,为患者带来较高的致残率,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存质量[8]。基于此原理,在治疗该病时通常将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恢复椎体高度,向其中置入坚固长效的内固定工具等作为治疗的重点及关键方法[9-10]。
目前临床工作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为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法,凭借其出血量少、操作简单等优势被认可,但有研究报道指出,此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如果前后纵韧带和纤维环不完整,患椎高度和形态就无法恢复,甚至撑开过度,或脱位,导致内固定失败,对治疗效果及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11-12]。因此,我院将单侧伤椎置钉应用于胸腰椎骨折中,由于胸腰椎骨折绝大多数为单侧椎弓根骨折,骨折部位多在椎弓根与椎体后缘结合部,复位时撑开后柱,而脊柱中最为坚硬的解剖结构为椎弓根,能够发挥较强的固定作用,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单侧伤椎置钉相比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更好的围术期指标,能够获得较好的近期矫正效果,但仍需要进一步对其手术适应证及预后进行分析,通过扩大样本量研究以更好的促进提高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