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越野行走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损伤特征及预防措施

2018-09-08 01:52杨晓敬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训练量越野耐力

杨晓敬

引言

越野行走最早起源于北欧芬兰,运动员需要利用双手持杖完成动作指标,其运动方式涉及平地走、手杖操、山地走等多种形式。早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越野行走运动引入,并结合此项运动的健身效果与有氧消耗特征作为宣传范式,达到了快速推动的积极效应。目前除专业运动员之外,我国已有近百万大众健身爱好者参与此项运动。但是在越野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运动损伤比例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为此本文以越野行走运动的特征作为分析基础,提出训练规划的改进方向,以期达到预防运动员身体损伤的最佳效果。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6级17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5例,女性80例。所有学生在参与越野行走运动之前并未从事过类似体育运动,同时并不存在下肢功能障碍与关节损伤的个案。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法

在第一学期采取常规训练方式,所有学生参与越野行走运动,并不针对训练内容设定限制,以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感知为基础,自行设定训练量与训练指标。第二学期调查学生越野行走运动能力的耐力情况、下肢关节保护情况。

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回来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评价指标

记录学生在接受越野行走运动之初的耐力指标,分别以5000m和10000m的行走时间为评价指标。在第二学期评估学生在相同赛程中的时间完成度。同时以学生自我感知下肢关节是否能够承受耐力训练为评价指标,以学生退赛为评价基础。要求学生在感受到下肢关节出现肿痛后及时退赛,从而评估下肢关节的运动耐受度。

3 研究结果

3.1 越野行走运动中运动员损伤情况统计

在经过了第一学期5个月的越野行走训练之后,学生5000m与10000m的运动时间有所缩短,证明自主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升运动耐力的效果。但是少部分学生出现了下肢关节的肿痛现象,也可以证明在缺乏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在反复练习中造成身体损伤。其训练前后的数据指标统计如表1所示。

3.2 越野行走运动中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损伤特征分析

由表1可知,学生在自主训练之后,虽然在越野行走运动耐力方面有所提升,但是也同时出现了部分下肢关节肿痛的个案。而总结其训练损伤的情况主要存在两点因素,分别为训练量过大而造成的关节损伤,以及训练量失调而造成的机体疲劳。

3.2.1 训练量过大而造成的关节损伤

越野行走运动中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损伤特征与其特殊的运动竞赛环境存在较大的关联度,由于此项运动在竞赛环节中属于下肢关节的重复性运动,而其运动频次极高,因此造成了运动员下肢关节损伤的不良情况。在本次调查中发现,8%的学生在进行5公里训练后出现下肢关节肿痛的现象,而在10公里的训练后,有15.5%的学生出现下肢肿痛的情况。导致此类身体损伤的主要因素在于,越野行走运动中规划的训练量过大,而造成了普遍运动员的关节损伤情况。

表1 越野行走运动第一学期自主训练前后对比

3.2.2 训练量失调而造成的机体疲劳

在本次实验中发现,部分运动者在经历了5000m越野行走运动后发生了cTnT肌钙蛋白、Myo肌红蛋白、以及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大量流失。同H-FAB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GPBB血清糖原磷酸化酶的快速升高。运动前GPBB血清糖原磷酸化酶为22.28±3.47μmol/L,运动后GPBB血清糖原磷酸化酶为26.44±3.57μmol/L。而H-FAB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运动前仅为16.52±0.46ng/ml,运动后升高至17.27±0.99ng/ml。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越野行走运动时训练量失调,容易造成运动员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至于身体机能的疲劳感增强。

4 针对越野行走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损伤的预防措施

4.1 提高越野行走运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越野行走运动是对运动员精神与体能的考验,但是对于过量运动而产生的身体损伤也要加强预防,才能保护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在以往调查中发现,越野行走运动员的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抗压能力较大。对于耐力运动特征较强的越野行走运动而言,这样的心理素质是赢得比赛的基础保障,但是也同样增加了运动员身体损伤的发生几率。

运动员在比赛前期为了达到预期的训练指标,盲目增加训练量不仅造成了身体机能严重透支无法迅速恢复,同时也造成了下肢关节的多重运动损伤。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必须给予运动员心理干预措施,引导运动员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避免出现由于自身要求过高,或者承受比赛压力,而造成心理负担,并转化为过激训练的不良方式。

4.2 合理规划越野行走运动的运动量比例

虽然以比赛项目作为训练指标能够强化运动员的竞赛意识,但是对于越野行走运动而言,其训练量的不断累积,也是产生身体损伤的直接因素。如果无法调整运动员的最佳竞赛能力,反而苛求通过反复训练的积累而达到训练目标,也会严重影响越野行走运动员的运动生命。

为此,在常规训练中必须适当调整越野行走运动员的训练量。通过力量训练与有氧训练的协同效果,支持训练目标达成,而并非单纯依靠总体训练量来支撑训练效果。一方面,需要以运动员自身的身体机能为衡量指标,明确其能够达到的最高训练量。以此为训练量规划的基础单位,在日常训练中,适当增加训练量作为提高身体耐力的方式,但是也要以运动员是否恢复到初始状态为评价条件。如果运动员并未在运动量小范围增加的过程中快速恢复,则需要重新规划训练量,从而保证运动员的训练活力与身体恢复情况持平。另一方面,需要制定针对长期训练的恢复周期考察指标,在此指标中设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恢复周期。

4.3 拓展下肢关节的保护性辅助训练科目

由于训练量过大而造成的下肢关节损伤,需要通过增加拓展下肢关节的保护性辅助训练科目的方式进行预防。而针对越野行走运动的特殊性,其运动员本身的下肢关节活动极为频繁,而且长期保持一定的运动习惯,从而造成了下肢关节的重复性磨损。因此,需要转变以往的训练模式,一方面通过力量训练增强运动员关节处的肌肉耐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转化耐力训练的方式更改下肢关节的单一活动规律。

首先,根据运动员的耐力指标设定下肢力量训练的保护性辅助训练科目。采取负重蹲起的训练模式,增强足底肌肉、小腿腓肠肌、跟腱肌、大腿肌、小腿肌、以及髋肌和足肌等下肢肌肉群纤维组织的耐受力。从而以肌肉群保护降低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受到的外部预应力影响的不利因素。其次,在日常训练中尽量降低单一重复性的训练内容,以其他有氧训练内容配合耐力训练的优化结构调整。最后,在越野行走运动中上肢运动量增加并不会直接造成身体损伤,但是也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耐力。因此,增加上肢训练比例,以此作为降低运动员身体下肢训练的关节磨损也是有效预防身体损伤的重要方式。

5 结论与建议

越野行走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损伤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训练量过大,重复性训练比例过高,造成了运动员的下肢关节损伤。其二,训练量与恢复周期严重失调,从而造成了运动员的机体疲劳,而且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恢复。为此,建议从三方面着手,预防运动员身体损伤。一方面,通过提高越野行走运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教练员、医疗辅助团队、以及运动员的心理防范底线,有效控制训练量与心理预期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合理规划越野行走运动的运动量比例,同时采取拓展下肢关节的保护性辅助训练科目。进而调整传统的训练方式,达到科学训练的最佳效果,在提高越野行走运动员身体耐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进行运动员安全保护,降低身体损伤发生的可能。

猜你喜欢
训练量越野耐力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冬奥会视域下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运动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高校越野滑雪体育课程的开设
拖拉机越野
改装:风格因人而异
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要点分析
关于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相关探析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分析
倍耐力亚太赛车产品销量六年内增幅达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