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人民币区域化途径分析

2018-09-10 07:22韩吉容
中国商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债券市场

韩吉容

摘 要:纵观历史,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迫切需要等价替代品,于是货币应用而生,貨币出现在弥补贸易交往繁重的短板的同时又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繁荣和发展。本文分析人民币区域化的现状及挑战;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具体环境;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开放资本账户、完善债券市场、发挥人民币清算行的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人民币区域化 债券市场 人民币清算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b)-042-02

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人民币区域化面临的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1)自然资源引发的风险。一是中亚国家水资源纠纷与边界争端复杂难解。中亚地区的淡水资源总蕴藏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但主要以冰川等难以开发的形式存在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水源位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境内。致使中亚地区严重缺水,为了争夺水资源各国之间冲突不断。二是部分国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这对中国企业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经济领域的风险。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存在两端发展势头好,中间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状态。二是经济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体制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沿线国家的法律规章、商业环境、政治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都是国家进行投资考虑的因素。

(3)社会环境方面的风险。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导致体制转化带来了恐怖主义,民族冲突、极端主义势力以及跨国犯罪等安全问题,有的国家政局持续,三股势力长存不容忽视。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安全开展带来威胁。

(4)政治领域的风险。第一,地区大国地缘战略博弈复杂激烈。俄罗斯要想要实现超级大国地位而建设欧亚联盟,不希望中国或者美国较为深入的参与;美国限制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会逼迫中国与俄罗斯合作,同时也会催生美国在亚洲沿线国家建设势力或者建立军事基地;美国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削弱了我国家亚洲的影响力;欧盟成员国在国家稳定发展的形势下获得扩大经贸合作的巨大利益,但欧盟与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关系又十分密切。第二,中亚国家内政的不确定性。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地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日趋激烈,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呈现出一定的持续性。另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边缘区域的西亚等地区的个别国家政局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到国家间的关系,成为推动各国经济领域合作不可逾越的“堡垒”。除此以外,美、俄的战略利益争夺,地缘战略博弈激烈,使得这一地区国家间关系更加复杂化。中亚国家建国20多年来,除了土库曼斯坦外,其他中亚四国都未曾顺利进行过权利的交接。如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突然病逝,让该国的政坛动荡扑朔迷离。2016年9月,纳扎尔巴耶夫解除了哈萨克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的职务,任命其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目前纳扎尔巴耶夫已经77岁高龄,作为哈萨克斯坦的总统,长期牢牢地掌握最高的权利,权利过度问题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性。与哈萨克斯坦相比,乌兹别克斯坦新任政府是否能够确保该国政治稳定值得关注。第三,国内金融服务系统落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金融服务的各种配套工作还有待加强,货币市场机制建立不够完善。中国目前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明显落后于发达的货币市场,这一“跛足”的发展状况不利于各国金融市场平衡和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发达的货币市场应该是一个市场规模大、投资品种多、市场功能完善的市场,而中国的金融条件暂时还不具备服务如此庞大经济带的条件。第四,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一国货币是否区域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这意味着,利率和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必须真实的反映货币的供求关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中国一直不断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取得关键性的进步,然而还是和目标有一段的差距。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情况

2.1 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状况

2016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并逐渐趋稳。通过统计相关数据发现,1999年以来中亚五国作为整体步入经济增长轨道之后,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依赖外部,但是2015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中亚五国中,吉尔吉斯坦的经济增长趋势波动较大,与该国资源缺乏,同时又与高度依靠对外贸易有关。在中亚五国中,工业在GDP占比中一直维持着相对较高水平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产出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绝大部分是天然气开采工业产出。各国的金融发展程度比较低。土库曼斯坦,仅有5家国有商业银行及其120家分行、1家民营商业银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2家外资参股银行。

2.2 西亚“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

伊朗的主要产业有农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工矿业,农业占有很大的地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3%,机械化程度不高,但主要粮食能自给自足。伊朗是世界石油大国,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天然气占世界总量的18%。伊朗物价水平较高,通货膨胀严重。以色列经济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以色列国内市场狭小,主要通过扩大出口工业制品特别是高科技为主推动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高。

2.3 欧洲“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

波兰2009年~2013年经济持续增长,通过统计相关的数据发现,波兰的煤炭占国内初级能源的60%左右。与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老欧盟成员国相比,波兰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高速和快速公路少,优质公路更是缺乏,铁路网退化严重,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吸引外商投资。

2.4 高加索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国家经济状况

阿塞拜疆擁有里海最大港口和外高加索地区最大的机场,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基础设施比较便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发现2008年~2009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放慢,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进入低速、平稳的发展期。2013年以后经济开始平稳的增长。阿塞拜疆是现代石油开采工业的发祥地,因此石油开采成为最重要的产业部门。

2.5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巴基斯坦经济状况

1980年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中国对巴基斯坦的进口占巴基斯坦总出口的12.21%,1981年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不断扩大,到1995年中巴贸易总额己经到10亿美元。在此期间,虽然中巴贸易往来从不间断,但扩大趋势却并不明显,且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对外贸易地位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得到了高速的发展。2010年~2015年,中巴贸易总值显著提升,2011年超越105.64亿美元,2013年贸易总额上升至142.19亿美元,促使我国一跃成为巴基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同年,巴基斯坦也成为我国在南亚区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突破160.06亿美元,并持续以较强增长态势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展现出广阔的上升空间。中巴两国的贸易额由2000年的11.62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89.3亿美元,数值上涨了16.3倍多,双方经贸关系呈良好态势发展。中国和巴基斯坦良好的伙伴关系,使得中巴两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人民币区域化的具体途径分析

3.1 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内部的金融支持、产业合作以及信息共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贸、物流、资信、交通、人才以及文化教育等,都要通过资金的融通和金融市场运作得以实现。我国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为“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不仅是对传统金融的挑战,更是人民币输出的一个重要载体。2015年成立的亚投行成员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有中亚四国(除土库曼斯坦);西亚有伊朗、约旦、沙特、土耳其等国;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筹建亚投行的直接目的是便利亚太地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带动中国标准走向海外,加速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2016年10月1日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特别提款权中的第五种货币,加入“一篮子货币”能够有效规避世界上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带来的冲击和引发的结构失衡,实现本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更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国家化。

3.2 平稳有序的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

人民币国际化不等同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需要充分识别和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平稳有序的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对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的风险预警和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在与沿线国家进行金融和贸易合作时,平稳有序的放松资本账户管制,逐步实现人民币双向流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进一步开放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渠道,有效扩大人民币双向回流的路径,尤其在当前资金外流压力较大情况下,不仅有利于缓解资金外流压力,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3.3 完善债券市场,为进一步开放奠定基础

积极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将对债券市场的开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面对沿线国家资金旺盛的需求,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投融资模式特点,为其设计合适的人民币融资方式。并且通过支持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和人民币债券新品种的开放,逐步建设区域性人民币债券市场,扩大人民币债券的流通范围;其次,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合作,增强人民币与其他货币间汇率的联动性,使得人民币逐渐向货币锚演变,从而增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3.4 完善汇率机制

进一步搭建市场化、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双边弹性,减少市场干预行为。此前面对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央行的政策选择往往是开展市场干预,或者加强资本管制,以保证币值稳定。以资本管制和外汇市场干预维持汇率稳定的效果仅仅是权宜之计,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债券市场并行的新趋势,资本管制和市场干预逐渐会不适用,能够真正实现长期内经济平稳运行的措施是建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赋予市场更大的话语权。

3.5 发挥人民币清算行的作用

清算行一般处在金融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其金融服务的能力比较强,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清算业务。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不断深化,为了提高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中的结算量和促进沿线国家贸易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自1993年起先后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沿线国家签署了边贸本币互换协议,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签订了26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截至2015年1月,我国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货币当局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协议的签订不仅使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境外的商品计价、支付手段、结算手段、价值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而且维护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金融的稳定,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石巧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演进中的人民币国际化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11(7).

[2] 张明.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与中国地位的提升[J].国际金融研究,2010(10).

[3] 闫海龙.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走向[J].开放导报,2015(3).

[4] 马广奇,王巧巧.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瓶颈与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数据
2016年11月债券市场人民币业务统计
2016年10月债券市场人民币业务统计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2016年9月债券市场人民币业务统计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2015年8月债券市场人民币业务统计
2015年6月债券市场人民币业务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