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画卷中的《道德经》

2018-09-10 05:58李海峰
家族企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萧何赵孟頫道德经

李海峰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史书中的老子与《道德经》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三一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为老子写了传记,将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合为一传,代表了汉朝人对道家与法家师承关系的重要看法。司马迁认为“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这正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记载:“天道无为而自然”,“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思想虽归于老子之言,但庄子主要发展了老子思想中更为放任无为的一面;而韩非子言“法”,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参合申子“术”治,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而一的统治术。《史记》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意思是,老子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相当于今日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经过司马迁的记载,相传至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接着这样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 ‘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

意思是,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老子西行出函谷关时,受掌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强烈请求——希望老子归隐之前为后世留下其思想成就。于是老子撰写了《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5000多字,然后才离去,自此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边角趣闻中的《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据统计,在元朝就已经有了3000多种注本。在中国古籍库史部古籍检索中,关于老子的词条有2000多条,检索《道德经》有1000多条,内容丰富多彩,笔者择选了一些有趣的内容:

第一,在中国古代历史画卷中,《道德经》极受帝王们的重视。

许多帝王都曾经为《道德经》做注释,并且对于老子加以封赏。唐代加封老子为“玄元皇帝”,还为之立庙祭祀,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顺治帝等都曾亲自为《道德经》注释,并且讲习研讨。《新唐书本纪第五》记载睿宗为老子立玄元皇帝庙。《明太祖宝训》卷二记载:洪武七年十二月甲辰,《御注道德经》成,太祖对儒臣举《老子》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与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类,曰:“《老子》此语,岂徒托之空言,于养生治国之道,亦有助也。但诸家之注,各有异见,朕因为注,以发其义。”即明太祖对于《道德经》中谈到的外在的缤纷多彩的颜色、曲调不同的音乐导致内心的纷扰,以及去除过度、奢侈、安泰等道理非常赞成,认为可以有助于养生与治国,但是对于各种注释不满意,亲自作注表达自己的理解。

第二,《道德经》是进入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科目的一本典籍,古代知识分子通晓《道德经》方可以为官,特别在唐宋两代。

《文献通考卷二十九》记载“唐高宗上元二年,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条、进士三条。天后武则天表日:‘伏以圣绪出自玄元,五千之文,实惟圣教。望请王公以下内外百官皆习老子《道德经》,其明经成令习读,一准《孝经》、《论语》,所司临时策试。从之。”可见,唐代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开始,《道德经》就进入朝堂,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可以想象盛唐一世,道家文化是非常兴盛的。

《宋史志第一百十》记载宋徽宗崇尚老子之学,在科举考试的时候,用《御注道德经》注中出论题。宣和元年,帝亲取贡士卷考定,能深通《内经》者,升之以为第一。

第三,汉代政治中应用《道德经》无为思想,流传下著名的萧规曹随。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汉朝的开国元老萧何病逝。萧何病重期间,惠帝亲往探视,并且问询萧何:“丞相百年之后,相位谁可代子?”紧接着,惠帝又说:“您看曹参如何?”萧何听后,勉强挣扎着病体起来向惠帝说道:“陛下若能任用曹参为相,萧何可以死而无憾了。”萧何死后,惠帝果然命曹参接任相位。但是,曹参仿佛未能承担起惠帝的重望,当上丞相之后,他仿若闲人一样,每日游闲享乐,置政事于不顾。时间一长,有人就到惠帝面前说曹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若让此人久居相位,会毁坏国家大事。惠帝也觉得曹参升任丞相后的表现不太像话,完全不是以国事为重的样子,只顾着自己享受高官厚禄。然而,惠帝也在想,曹参往常的行为堪称贤臣,怎么现在就突然变了呢?他是自己和萧何共同选中的人才,若说自己有看走眼的地方,难道萧丞相也看错人了吗?因此,惠帝就找来曹参亲自问情况。曹参说道:“请陛下认真地想一想,您的贤明比起高祖帝爷(高祖刘邦)来如何呢?”惠帝连忙说:“朕怎么可以和高帝相比呢?”曹参又说:“那么陛下以为,臣的才能与萧相国比起来又怎么样呢?”惠帝略作思索,坦直地说:“似乎萧丞相的水平更高些。”于是,曹参说道:“陛下说得很正确,既然陛下比不得高帝,而臣又不如萧相国,那么对于高帝和萧相国所制定的已经很完备的、行之有效的规章法令,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做改动呢?依臣看来,现在照章行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而不可以对既有的规章制度妄作改动,否则的话会造成混乱啊!”惠帝听后,完全明白了曹参的用意,也就放下心来,而对曹参的疑惑也打消了。曹参接替萧何之后,為相三年,采取清净无为的政治主张,使得政治法令清明有序,经济生产繁荣稳定,人民百姓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无不称道。曹参才智虽不如萧何,但是他却深析“无为”智慧的精髓,由一句“萧规曹随”而名垂青史,彰显了道家的智慧高深。

第四,古代书法家与《道德经>之间同样故事颇多。

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颇得道家潇洒自如之态,《晋书》就曾记载了书圣王羲之与《道德经》的一段小故事:“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大意指王羲之非常爱鹅,而一个道士养了一群漂亮的鹅,王羲之看到之后非常喜欢,希望能够买下来。而道士要求王羲之写一部《道德经》,如此他就可以将整群的鹅送给他,于是王羲之欣然写毕,交给了道士,特别快乐地把鹅带回家。

赵孟頫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书风道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道德经》就是赵孟頫抄写的《道德经》,这是赵孟頫小楷书法的代表之作,也是后世之人广为流传的书法字帖之一,很多的书法爱好者,都将赵孟頫抄写的《道德经》当成临摹小楷的范本。这部《赵孟頫道德经》创作于他63岁,书写功力深厚,表达出他对于《道德经》的尊重与慎重。

猜你喜欢
萧何赵孟頫道德经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