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的单元知识联系小议

2018-09-10 07:22梁艳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交融民族

梁艳

2016年9月部编版历史教材正式使用。初中历史新教材采用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结构。与旧教材相比,知识点大量减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跳跃较大,历史的连续性减弱。[1] 如何处理好教材各个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给初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时,产生了困惑。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 本课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从单元看,教材编写按南北政权各自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淝水之战是前秦对东晋发动的统一战争,教材17课讲述了前秦與苻坚的统治政策,18课讲淝水之战对南北政治格局的影响,19课介绍淝水之战。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将分散在几节课的知识连贯起来理解是有难度的,易造成时序混乱;而过分强调淝水之战前秦战败是由于民族矛盾尖锐、民族融合不充分,易让学生误认为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尖锐,不存在民族融合,直到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才开始,会出现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个“点”,代替当时北方民族交融这个“面”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将淝水之战与苻坚改革、东晋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淝水之战的背景在17课就有介绍,教师讲解时将3课内容联系起来。将淝水之战背景,与17课前秦苻坚采取胡汉融合政策联系起来。复习17课苻坚任用汉人、提倡儒学,补充苻坚为了化解民族纠纷,迁徙少数民族入关,将十五万氐族散居各地。说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推崇汉文化,历史在向胡汉融合的方向发展。并布置课后作业:画出魏晋南北朝的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2. 将北魏孝文帝改革置于民族交融的潮流下考察

讲解北魏改革时,先引导学生联系17课,复习西晋灭亡后北方民族内迁,汉族南迁,加深了胡汉之间的接触。伴随统治者实行胡汉融合政策(石勒与苻坚的胡汉融合政策)与胡汉民族之间接触的加深,各族间的憎恶渐趋缓和,历史朝着胡汉融合的方向发展。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与措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了解北魏改革是适应历史民族融合发展的潮流,避免出现以“点”代“面”的现象。

3. 补充史料,理解民族交往的历史意义

分析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时,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对当时的影响,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即是“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补充学者的分析“……隋唐文化、国家制度中也可以见到胡族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原来非正统成为正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的分水岭”[3],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将17、18、19三课知识衔接、融合,引导学生梳理历史事件,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时空大背景下整理历史线索,认识历史事件。并补充材料,从民族融合的历程中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并学会分析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交融民族
真美
MINORITY REPORT
道德风俗的嬗变与渤海民族的消亡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元代科举中实行民族倾斜政策的原因分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交融的独特优雅
民族万花筒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